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新感觉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强调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诞生之初,就在日本文坛掀起轩然大波,论争主要围绕新感觉派的创作方法展开。日本新感觉派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过两次影响,第一次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他们较多从文体和创作技法上吸收;第二次是80年代贾平凹、莫言和余华等人的创作,巧妙汲取日本新感觉派的风韵,化入到作品肌髓。  相似文献   

2.
近代留日学生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的留日学生,不仅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而且,他们与20世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是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他的史学在19世纪西方史坛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个多世纪以来,兰克史学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广为流传,产生了重大影响。兰克史学在20世纪初也流传到了中国,关于兰克史学在中国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流传情况,易兰在她的论文中作过探讨。  相似文献   

4.
有“海派文人”之称的秦瘦鸥,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译作《御香缥缈录》声名鹊起;40年代初又因创作长篇小说《秋海棠》走红全国,这部小说被誉为“民国第一悲剧”、“民国第一言情小说”、“民国南方通俗小说的压卷之作”,它感动了千千万万多情男女,也奠定了秦瘦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大学与学术研究体制的建立,中国近现代的史学研究得以蓬勃发展,中国史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涌现了一批学术大家。就研究取向而言,大多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因为20世纪初以来是中国走向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重要历史阶段。民族救亡与政治革命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的最强音;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则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东亚汉籍史料的大量刊行,全球史与区域史的发展与兴盛,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6.
正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作为解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对历史学有着重要意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百年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中国化过程,也是中国历史研究与之互动的过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即已影响中国史学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两党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毛泽东开始不满意赫鲁晓夫的某些观点和做法,赫鲁晓夫也对中国这时发生的政治运动持怀疑态度。苏联资深外交家、汉学家顾达寿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作为苏联外交部特使在中国工作了12年,见证了中苏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20世纪20年代初,《共产党宣言》经陈望道翻译进入中国后,中国  相似文献   

9.
汪朗  汪明 《湖南文史》2013,(8):12-15
20世纪80年代初,刚从“文革”中觉醒过来的人们还沉浸在伤感和反思之中,以控诉“文革”为主题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成为文坛的主流。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汪曾祺捧着《受戒》等一系列带着“抒情人道主义”色彩的小说从天而降,温情恬静的小说情调很容易勾动了人们内心的乌托邦向往。  相似文献   

10.
<正>唯物史观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至少表明,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唯物史观史学具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与学术土壤,亦有其对现实与史学的贡献与担当。在当前中国史学呈多元发展的学术趋向下,更需要认真分析唯物史观史学产生的原因、梳理唯物史观史学在20世纪的走向、研究唯物史观史学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各种影响。2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历程。"新史学"在批判旧史学  相似文献   

11.
张宝林 《纵横》2011,(10):60-62
创办于20世纪初的《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最长、声名最著的报纸。  相似文献   

12.
论八大艺术     
薛永年 《收藏家》2002,(6):36-42
三百年前的艺术巨匠八大山人(1626——1705年),不仅属于他生活的17世纪,而且属于中国艺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走向现代的20世纪。从世纪初到世纪末,八大  相似文献   

13.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动荡的一个世纪。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科学研究在上一个世纪里有了空前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古学在20世纪里,随着科学,实证的呼声应运而生。从安特生到李济,从夏鼐,裴中到刘耀,苏秉琦,自20世纪初科学的考古学方法传入中国以后的80多年时间里,  相似文献   

14.
城市怀旧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城市小说作为想像城市的一种方式,通过建构老城市特有的物质空间、精神形态,以及老一代市民生活场景,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汇入到这种怀旧风潮中。本文试图从“市民精神的追认”、“繁华逝去的挽歌”以及“青春乌托邦的追忆”三个方面,阐述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小说怀旧书写的形态,运用现代性理论,探讨这一书写方式背后的文学与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史学观念,自古以来以经世明道为主,然而到了20世纪初,这种历史观受到了冲击。20世纪初至五四时期之后,在学术领域中,出现了一股鼓吹“求真”与非功利主义的思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至19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150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19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由于19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到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1200万一1300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到2008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4500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相似文献   

17.
从凌家滩文化看中国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朔知 《安徽史学》2000,(3):12-15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早在20世纪初,由于“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刺激,中国的史学工作者便开始了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之路。经过近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是中国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对宋元明清小说、戏曲以及现当代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关于唐传奇的流传、评点及研究,自唐以来代不乏人,然至20世纪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颇为丰硕.文本的整理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间,对唐传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综观其发展过程,可相对分为20世纪前50年、50-70年代、最后20年及21世纪以来等四个阶段,通过对各阶段整理研究成果的细致考察,总结梳理百余年间学界对唐传奇文献的整理研究脉络,探讨其主要收获与缺憾,以求鉴往知今,更好地服务于唐传奇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紫禁城图样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在15世纪到20世纪初的500年间,这里是中国明清两朝封建政治权力的中心。它纪录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与没落。  相似文献   

20.
翻开中国近代史,新旧历法之争占有重要一页。20世纪初,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法嬗变在中国正处在历史的阵痛中。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