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每天早上去实验室.我都会在伯克利校园里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盲眼老人.他是在一只导盲犬的带领下来这里散步的。尽管我知道经过训练的导盲犬很值得信赖.但一想到这位老人要穿过校园外的车流来到这里.而导盲犬并不能识别红绿灯这样的交通指示灯.我的心里还是会不自主地紧张一番。[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春季校园     
正冬天与雪花结伴,去那个天边了;春天与丝雨为伴,来这里取暖了;迈进活力四射的校园,踏着一级又一级的台阶,走上平台。一阵温暖的春风轻抚着我的面颊,一缕明媚的阳光洒落在我肩上。啊——多么美好!我在校园里找到了春姑娘的脚步,春姑娘在校园里也发现了我。平台前的那个塑像——学校两位可敬的创始人,著名的和平老人邵力子、傅学文夫妇,依然那么和蔼可亲、满面春风,圣洁的笑容令人神往。这一切,应该都归功于春光的  相似文献   

3.
张婷  彦谷  都江 《旅游》2010,(9):50-53
傍晚,我在山中一边体验着这里宁静祥和。一边和一个在自己家门前剥玉米的长寿老人闲聊,有时根本听不懂老人在说什么!但从那一颗颗从满是皱纹的手上滑落下的黄色玉米粒上,从老人明亮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从容,一种经历岁月后的从容。  相似文献   

4.
“宾主同杯,慷慨说山河今昔;旧巢无恙,恩情数年少甘辛。”站在60年来一直魂牵梦索的原民国海军学校旧址前,中国科学院院士78岁的王绶琯老人不禁思绪万千,欣然挥毫留下心中的感慨。 抗战爆发,1938年,原中华民国海军学校迁到桐梓。王老曾是海军学校的学员,在这里就读。1940年王老毕业离校,这一走就是60年。当初风华正茂的少年,如今已是鬓发斑白的老人,曾在这里就读的时光已成为王老人生长河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一个珍贵的记忆。重游桐梓,再看一看曾经哺育自己成长的校园,一直是王老的心愿。如今,真的又站在了校园…  相似文献   

5.
三年前的秋天,我和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一起踏入了一个陌生的校园,在这里,我们开始了人生一段新的旅途。  相似文献   

6.
索穷 《中国西藏》2015,(3):30-33
这两年寒冬时节,我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市生活了两个多月。南方的冬天并不适合高原人,只有到了白玛龙珍阿姨这里我能喝到酥油茶、甜奶茶,听到亲切的家乡话。一进门,老人亲自挂上洁白的哈达迎接我,心里暖暖的。  相似文献   

7.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不久前访问了北京。这位几十年未曾离开台湾的学者,小时候曾在北京居住过。他在对媒体谈到上个世纪40年代的北京时,提到那时他对北海公园的滑冰场面印象深刻,并说,那时他见过一位银须白发的滑冰老人,花样滑冰非常精彩,很吸引人,使他至今难忘。但他并未说出这位滑冰老人的名字。在这里我想告诉李敖先生,当年我也见过这位滑冰老人,而且知道他的名字叫吴桐轩。这幅老照片,是半个多世纪前我为滑冰老人吴桐轩拍摄的,他正和一位外国女士携手滑冰。说起吴桐轩的滑冰历史,可以上推到清代光绪年间。每逢严冬时节,慈禧太后就组织一些…  相似文献   

8.
习俗的尴尬     
生长在不同文化氛围的人生活在一起,往往出现一些美丽的尴尬,惊人的惊奇…… 我到瑞士不久,观察着这里生活的这些黄头发们的生活起居,学着做着,以免出笑话。可不知不觉中,一些尴尬也很难避免。 (一) 有一次我去上电车,一位瑞士老人就送给了我一  相似文献   

9.
在二郎山垭口这样一个地方,喝酒是一种很英雄地表达感情的方式。在这里我和一群佳在山顶上的采矿工人,喝着老白干,就着没有味道的花生,一杯一杯地干。守电缆的毛家福老人和那群常年在这山顶上采矿的工人,他们是平凡的二郎山人,在这里我听他们讲二郎山的传说,听他们讲十八军的故事,听他们讲道班的那些往事。这一夜,我真真实实地醉在伟大的二郎山垭口的简易工房里。  相似文献   

10.
1959年我奉调到尼木县工作后,听说西藏历史上著名人物、创造藏文的圣贤学者吞米桑布扎就出生在尼木,这使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种强烈地了解其身世传说的欲望在我心头萌生。一次,我借工作机会来到了吞米桑布扎的故乡——吞巴区。在这里我访问了几位老人,他们向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有  相似文献   

11.
<正>西北师范大学坐落在黄河之滨。我们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除了假期和周末,洪元基先生作词、卜锡文谱曲的校歌《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每天都在校园里回荡:“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这儿鲜花朵朵、绿树行行。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这儿歌声阵阵、书声朗朗。在花丛的浓荫之中,智慧的春光在荡漾,知识的青春在流淌,啊啊啊……你的乳汁哺育我们幸福成长,你的乳汁哺育我们幸福成长。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这儿鲜花朵朵、绿树行行,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这儿歌声阵阵、书声朗朗,在歌声和书声之中,青春的理想在闪亮,慈祥的乐章在回响。啊啊啊……你的精神鼓励我们奔向远方,你的精神鼓舞我们奔向远方,奔向远方!”  相似文献   

12.
在布哈拉,我盘桓时间最长的是古城区,与我心灵契合最深的地方也是古城区,它像一位满腹经纶而又寿斑满面的历史老人,使你不由得要对他怀着尊敬、崇拜和赞叹之情。有着古老文化的城区,就像是这座城市里的一座巨大的博物馆,陈列着这里的历史与文化,展示着这里的昔日风貌和魅力独具的人文景观,也激发着人们怀古的幽思……  相似文献   

13.
大师的信     
前门东大街,一幢北京著名的大楼的五楼。 我站在一家门前调整自己的情绪。我知道大师住在这里,却也知道他不轻易见人。他年事已高,而工作太多。我不敢贸然敲门。 踌躇间,一位老人慢慢地走上楼来。他身材不高,胖胖的,一脸动人的慈祥的笑容,连那黑眉框眼镜也分外亲切。我马上有一种预感:这就是我要求见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正读罢"文史博览"微信公众号2018年2月9日推送的《你吃过忆苦餐吗?来,这里有一场忆苦思甜大会》一文,我深有感触。这种忆苦餐,我小时候也吃过一次,还听过一些关于之前吃忆苦餐的老人忆苦的情况,与文章所述情况类似。我吃过的那次忆苦餐,大概是在我五六岁时。记得当时是在生产队的养猪场,饭里加了一些苦菜,  相似文献   

15.
杜扬 《贵阳文史》2008,(5):83-84
贵州教育学院,我的母校。坐落在南明河畔,依傍着河滨公园。是块风水宝地。但建院之时,校园的确很促仄,全院只有一幢教学楼,但却云集了享誉贵州乃至全国的学者教授。二十二年前,我在这里读中文系。度过了美好的两年时光。  相似文献   

16.
我园是一所院校附属的幼儿园,这里大多数家长都是高学历的教师,平时忙于工作,往往将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照顾,平时来幼儿园接送的都是银发一族的爷爷奶奶们,这对于家长工作的开展有着  相似文献   

17.
新祠堂,我的小学校文/齐子义栏目主持人:戈佑君新祠堂是对旧祠堂说的,它坐落在齐营的东南方,离我家最近,我在这里读完初小。听老人说,自从有了新祠堂,老祠堂便一日一日萧条,没人理会了;我只记得它一直是联保处,平时门紧闭着,如惩罚人,就是叫来“不规矩”的人...  相似文献   

18.
在汉口繁华的江汉路上,有一条幽静、雅致的小里弄——上海村。荣获武汉市首届功勋市民的何伟庚老人就住在这里。 一个周日下午,我走进上海村一栋三层小楼,拜访了86岁高龄的何老。何老的家干净、简朴,使用多年的老家具依然如故。我捧着一杯清茶,和何老聊起了他的历史、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胜利》的撰稿人,我同摄制组在最寒冷的季节赶往牡丹江市,准备寻访八女投江的故地──乌斯浑河。我们驱车沿牡丹江至林口的公路北上,在坚石裸露的公路上颠簸了约7小时,终于抵达刁翎镇。在这里,我们最先访问到八女之一、抗联五军妇女团战士郭桂琴儿时的伙伴王连才老人。老人以深切的怀念之情,为我们讲述了郭桂琴参军的那一幕:1936年春,在抗联战士的影响下,郭桂琴逐渐萌发了参军报国的愿望。大约在农历五月间,抗联部队又一次来到河西屯,做扩红工作。老人说,那天,我去郭姐家里玩,看见抗联五军的一…  相似文献   

20.
我在街上走。这么晚了还像我一样在街上走的并不多。黄昏、老人。夕阳西下的黄昏、衣衫褴褛的老人。老人面前有只空碗。碗口裂了条缝。展现在我眼前的,便是这样一幅图画。很容易联想的,不是么?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捧着破碗,在寒风中讨生活。说白了罢,就是要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