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多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过程中,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以苏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建设方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得失成败,成功地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新的实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理论,走出了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张闻天与列宁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水自有源头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创造,追溯其理论渊源,最早可以归结到列宁在俄国革命胜利后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然而从中共的历史上看,当列宁开始在俄国实施新经济政策不久就在中国传承列宁这一思想,并不断运用于中国实际的一位党的领导人恐怕要数张闻天了。而他在党内提出过的许多关于经济建设问题的深邃见解,可以说都与列宁这一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3.
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及民族区域自治等根本政治制度;开辟用和平的、渐进的方法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提出社会主义不发达与发达的两个阶段论,在规划中国长远发展中提出“两步走”的设想;提出“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制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和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政策;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规律;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正确的军事战略,作出国防现代化和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建设进行重要探索,提出了党在取得政权后如何保持先进性、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在领导革命与建设的前期实践中形成一系列正确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当今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重大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式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制定的一项重大决策。它一方面继承了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造的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也结合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有许多新的发展和突破。与当年的“一纲四目”等设想相比较,今天的“一国两制”方针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远的意义,已经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单项…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相当影响的思想家。《孟子》是一部孟子的言论集。它虽然不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往往捃摭《春秋》之文”据以论证他的思想,从而反映出孟子的历史观点。“先王”史观是孟子历史观点的历史根据。孟子对先王特别是尧舜备极赞颂。他认为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是由于君主能否施行“先王之道”,从历史上的表面现象看,又有治乱交替的情况;这样,他在历史发展变化问题上,提出了历史往复循环的观点。他从“先王之道”导引出来的理想的“仁政”思想中,在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问题上,夸大了“先王”和“贤明”君主的作用,但也有强调人民力量的一面;他把用人事解释不了的问题,都归之于“天命”,因此又有“天人相应”观。本文拟从“先王”史观,历史循环论,“天人相应”观三个方面,试对孟子的历史观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在50年代初陆续提出来的。为什么要在50年代提出这样一个方针呢?这是与当时中国实现了社会的伟大变革以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分不开的。实际上这个方针的提出过程是与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同步进行的。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一方面我们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制定一个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方针;另一方面在科学领域、文化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当时也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不以一个正确的方针予以指导,就不能解决这…  相似文献   

7.
侯外庐关于中国社会史研究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 ,即以法典化标准 (体系化的制度形式 )作为判断社会形态的标准。他从生产方式、政治设施、阶级关系和意识形态诸方面分析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法典化即制度变迁 ;又将法典化标准运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上 ,对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 ,提出了以均田制和两税法作为这一转变的法典化标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演变 ,他以法典化标准对“一条鞭法”和“更名田”、“摊丁入亩”作了阐释 ,将制度的变化与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工商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联系起来考察 ,一以贯之 ,使其法典化理论更加完善。他关于法典化标准的研究是一种注重整体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方法。其理论意义 ,不在于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答案 ,而在于指出了研究的思考路径。我们应该在其研究的基础上 ,从历史发展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文化意义、从法典的表现形式和范围诸方面 ,进一步深化法典化标准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晏虹 《世界历史》2005,44(2):93-104
182 9年 ,安德鲁·杰克逊 ( 1 776— 1 84 5)入主白宫 ,从此开启了一个“杰克逊时代”①,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一 ,他的当选标志着“权贵”时代的结束 ,而普通人将在美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二 ,“杰克逊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此时真正意义上的两党制度日臻完善 ;总统侯选人提名大会开始成为惯例 ;大多数州都实行了白人成年男子普选权 ;许多人道主义运动 ,如废奴运动、女权运动、教育及监狱和医院改革等 ,蓬勃兴起 ;交通革命更是刺激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冲击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孙瑜 《抗日战争研究》2023,(2):128-138+160
战后日本右翼分子推出“满洲国兴亡”三部曲,提出“建设东北论”。该谬论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是“解放”东北民族,建立“理想国家”,实现“经济繁荣”,“完备”工业体系,“奠定”东北发展基础。实际上,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是压榨东北人民,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人肉开采”,用人命换经济;打断东北正常的工业化进程,建立畸形的工业体系;消耗大量资源,严重破坏东北的生态环境。日本殖民统治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东北经济的后续发展。“建设东北论”传递错误的史实和史观,误导日本民众,催生了中国的“精日”分子,在中日两国都产生消极影响。揭示这种错误论调的来龙去脉、历史根源、社会影响,有助于两国人民客观认识近代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侵略活动,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反对个人崇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苏联的改造和建设、对国家的独立和自由,甚至对国家的存在都作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他领导下苏联历史上发生的严重错误和挫折,也甚为世人所痛心疾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中的问题所造成的恶果且不待说。20年代中期以后,斯大林把党内不同意见分歧变成为“党内斗争”;到30年代初又变成为对“不可调和的敌人”的“你死我活”的斗争;30年代后期更变成为“识别”和消灭  相似文献   

11.
The text is less a review of the new literature than a reflectionon significant and innovative current trends in the historiographyon women and gender in the National Socialist era. The firstpart deals with various women's activities within milieus andprofessions, including their room for manoeuvre: midwives, socialworkers, female Nazi functionaries, and female auxiliary workersof the Nazi Wehrmacht.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addressesspecific features of biopolitics, targeted not only againstJews but also against asocial women, homosexuals and prostitutes.It also looks at visual images of bodies. Although the Nazistried to create strongly determined binaries to categorize ‘we’and ‘the others’ in the arts and other propagandamaterial, there existed, in fact, a broad spectrum of body images,especially among media stars. A third trend in the history ofthe Third Reich deals not only with the politics of exclusionbut also of inclusion, as found in the concept of Volksgemeinschaft(national community), a concept that had many facets, such asthe Volksfamilie, comradeship and home front. And it was themedia that had the task of ‘translating’ this conceptto the people in many appealing ways. The fourth part considersthe gendering of memories after 1945 and the dominance of malenarratives and points of view. The four parts of the articleare intended to contribute to intersectional history and thehistory of social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2.
流亡中国的原朝鲜通政大夫金泽荣于 1 91 4年完成了一部在当时朝鲜的儒林和旧士大夫中引起了强烈震撼的史著《韩史綮》。金泽荣通过《韩史綮》 ,剖析了封建王朝的腐朽与丑恶、理学的虚伪与无能 ,全面展示了他的历史观的各个层面。《韩史綮》的完成 ,也标示了金泽荣从一名封建王朝的宫廷史官转变成了一名具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史学家  相似文献   

13.
上古时期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是后世历史记载的源头.在相关的历史记载中还可以看到其某些影子.出现于早期历史记忆中的"人"多为"英雄"或"圣人",而非普通的人.逐渐剥落掉神的身影,而呈现出真正的"人"面貌,已经是野蛮与文明之际的事情.但是即使在这个时期,人--神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记忆是古代文明出现上升的阶梯.  相似文献   

14.
试论历史人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杰 《史学月刊》2005,2(9):83-90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人类学,尽管从学术传承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的出现为消融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边界,促成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历史学内,“历史人类学”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史、社会文化史到历史人类学的演变过程。而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历史人类学已经展开一些研究实践,但是尚需进一步提倡。这种提倡表现在三个方面:底层视角、区域经验、文本与田野互动。历史人类学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会成为一种介于宏大叙事与经验性实证研究的“中层理论”。从历史学科的本位出发,历史人类学对人类学的吸收借鉴颇多,但是不能轻易放弃历史学科本位。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While recent scholarship has emphasized the role of the colonial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Europe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notions of European solidarity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have largely been ignore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pecific context in which journalists and politicians voiced such pleas for solidarity, explores the motivations for them, and probes their limits in times of tension. A closer look at the actors involved illustrates the strictures placed on ideas of European solidarity and illuminates the limited potential of projects of integration prior to 1914. However, latter considerations notwithstanding, a discourse on European solidarity in a colonial context did emerge in the decades before the First World War, allowing early proponents of integration to view colonialism as a field for common European action.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e issue which I wish to address in this paper is the widespread tendency in Anglophone philosophy to insist on a separati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or intellectual history. This separation reflects an anxiety on the part of philosophers lest the special character of philosophy will be dissolved into something else in the hands of historians. And it is borne of a fundamental tension between those who think of philosophy's past as a source of ideas and arguments of interest to the present, and those who hold that the philosophy of the past should be studied on its own terms, in relation to its immediate context,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present. The challenge, then, is to re-historicise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to keep the philosophers onside.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史馆、幕府和私家这三类修史形式一直是并存发展的。在治史范围和思想倾向上,三者有明显差异,史馆基本上垄断了国史和当代史的纂修,幕府修史的范围则随着政治环境和幕主个人兴趣的变化而变化,私家修史对社会变迁特别敏感,其研究范围往往最能体现时代特点。同时,这三类修史形式又因为幕主的政治身份和学人们的流动而发生联系,从而使不同的史学思想、修史理念在之间传播、交流。在具体的修史活动中,三者一直处在互动状态,史馆修史或刺激、或打压幕府、私家的修史活动,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幕府、私家修史的盛衰消长,而幕府、私家修史在某种程度上也迫使官方不断调整修史政策,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无论在研究领域还是教学领域,世界历史都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关世界体系的历史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一新趋势削弱了传统的中、小学历史教学,传统历史教学建立在种族中心主义方法基础之上,被民族国家用于加强民族集体认同(通常与其他国家相对立)。与此相反,新的世界历史教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开展不同文化间教育和加强世界主义的手段。这里建议世界历史课程计划以概念、空间和时间这三重框架为基础。概念框架集中于两个主题:人类社会的演进及其相互交往;空间框架可以持续利用与主题有关的球体投影图来展示;时间框架由基于9个时代的历史分期连接起来,另附一个时期论述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is a comment on the contributions to this special issue (‘Intercultural Diplomacies’) structured around the interactions of cultural zones across Eurasia,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and networks, and, finally, processes of change 1700–1850.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影音媒体与当代口述史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影音媒体资料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当代史研究之中。现代影音媒体与当代口述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形式而言,二者可互补而不能替代;就技术而言,二者可互相借鉴而不能照搬。当代口述史研究应学习现代影音媒体灵活多样的采访技术,同时搜集整理有价值的影音资料加以研究;而现代影音媒体应学习口述史研究客观的方法和态度,同时科学地保存有价值的影音资料。影音媒体资料可以有条件地成为史料,但必须经过史料学的检验和甄别。现代影音媒体资料不仅丰富了当代口述史研究的史料来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当代史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