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较有代表性的四幅历代真武“铁杵磨成针”故事图像及其材料来源进行比较研究,将历代描绘真武本生或灵应故事的系列图像分为武当传统(正统传统)和民间传统两大类,并归纳了两类的区别特征.文章通过分析真武“铁杵磨成针”故事图像由磨针涧向磨针井的转变,认为真武"铁杵磨成针"故事图像,甚而整个真武系列图像都有一个从武当传统(正统传统)向民间传统的变化发展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与明清以来真武信仰由官方向民间的转化趋势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四川、重庆两地汉墓陆续出土几种类型之“胡人”或日“非华夏族”图像,过去之研究有所涉及,以为与佛教早期传播有关。本文试对此类图像资料加以分析,讨论其主要发现情况及一般表现形式、“胡人”图像研究之核心问题(图像辨认与身份鉴定)、“胡人”与“胡人”图像之间关系以及巴蜀地区“胡人”图像之特征等。  相似文献   

3.
东汉"西王母+佛教图像"模式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仝涛 《四川文物》2003,(6):75-79
本利用出土考古学材料,论证了“西王母 佛教图像”模式的同源性和流动性。作认为从不同路线输入的佛教,不但存在形象的差别,也会产生理解的不同。西南地区的早期佛像,包含了与北方中原地区太多的共性,而这些共性并非一种必然的结果,而是在大一统的汉化圈内部,尤其是政治化中心地带生成的一种主流观念,所及区域表现类似。西南地区作为该化圈的边缘地带,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但对佛像要素的吸收及对早期佛教的理解上,都没有也不可能超出政治化中心的水平,而且也不具有时代上的前驱性。“西王母 佛教图像”的模式,一方面促进了该地区佛教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成为其继续发展的窠臼。  相似文献   

4.
四川三台郪江崖墓中的“狗咬耗子”图像,引起众多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对图像内涵重新作了解读,认为是反映墓主世俗生活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微机彩色文物图像管理系统是利用微型计算机和图像处理技术对文物的图像和文字信息实现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本系统将摄像机得到的文物图像信息送人图像采集板,由微机直接访问图像板的帧存,将图像信息以图像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硬盘上,同时采用具有较大的VIDEO RAM的VGA卡做为图像显示的驱动设备,将图文信息同时显示在微机原有的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器上.另外,本系统还设计了图像检索和图像放大等功能,便于科研人员的使用.考虑到今后管理系统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本系统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软件在网络中运行的情况,故在软硬件上均留有良好的网络接口。  相似文献   

6.
河西魏晋十六国壁葬画中,墓葬的中室、后室大量地绘“矩形”、“圆圈”图像,本文对其进行了考释,并讨论了此类图像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振江 《神州》2012,(7):162-162
《地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事物分布很广,很难直接观察,教学中必须经常使用地图.要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图、用途,使他们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  相似文献   

8.
飞天形象的渊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从印度传播而来;二,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羽人与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有翼天使融合而成。作者根据考古材料,从佛教传播和图像学的角度,对羽人与飞天发展的动态过程及演变轨迹进行考查,认为飞天萌芽于印度,发展于中亚、西域,成熟于中国,并且这一演化过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反复交替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对汉画中纺织图像的梳理起因于金雀山帛画中织布女性是曾母还是孟母的设问。笔者注意到,纺织图像在墓葬中的位置,纺织者的穿着与场景组合都暗示这类图像并非展示劳作者的形象,而传递着一种重要的妇德。这类图像既属于道德教化的范畴,也代表男性对理想家庭、理想女性的现世期待。  相似文献   

10.
刘夫德 《文博》2008,(4):12-25
铭旌是古代识别灵柩的一种旗,也是引导死者的灵魂前往祖先和神明世界的一种工具.图像部分和文字部分一样,持有祖先崇拜和灵魂信仰这一主题,是铭旌所有者血缘观、历史观、精神世界的反映.铭旌的书体使用较古老的书体也反映人们的祖先崇拜和灵魂信仰这一主题.晚期的铭旌则增加了世俗的成份.  相似文献   

11.
图像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一种特例 ,对于图像玉璧的探讨亦已有许多大家发表了他们的力作。但是就目前所见 ,人们更多地将视点聚于图像上 ,少了对图像玉璧总体的把握 ,因此很难对这类玉璧的性质等问题形成明确的认识。本文拟对此作一些探讨 ,以求教于方家。一、良渚文化玉璧之功用玉璧是良渚文化的玉质重器之一 ,在良渚文化的大中型墓中可出几件至几十件不等 ,如反山M 2 0出土 39件、M 2 3出土 54件、寺墩M3出土 2 4件、福泉山T4M 6出土 4件。近年来 ,玉璧的功用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之一 ,这个问题一旦解决 ,无疑有助于对良渚文化时…  相似文献   

12.
练春海  武灵 《民俗研究》2024,(2):121-131+160
操蛇神人图像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取像于鸟蛇相斗,旨在传达神人与蛇之间沟通的意趣,在汉代的图像中仍能发现不少操蛇神人形象的遗存。与先秦同类图像相比,汉代操蛇神人图像的传统意义更为弱化,功能也朝着更富世俗气息的行傩驱疫、祈求升仙长寿、繁衍子嗣等方面转变。随着先民自我意识的提高,操蛇神人图像的表现方式日益多元化,内涵也随之更为隐晦和世俗化。但就操蛇神人图像的本质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强调对某种强大外力的掌控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羌女图像考     
孙彦 《华夏考古》2012,(3):123-126
通过对图像资料和传世文献、出土简牍的分析、比定,魏晋墓葬壁画中的羌女形象以及同类图像人物的民族属等问题得到了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通过汉代画像石中的桥梁图像,并结合画像砖、壁画等,探讨了汉代的桥梁建造状况。  相似文献   

15.
天马图像考     
孙彦 《文物世界》2007,(3):23-26
四川成都金堂出土的两块东汉画像砖(图一),前部绘有轺车,车内坐有二人,一人执缰御车,一人着冠,端坐舆中;轺车双辕双轮,车有伞盖;驾马之羽  相似文献   

16.
1944年,从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敦煌佛爷庙湾墓地发掘了十几座魏晋墓开始至今,河西中西部地区已发掘了大量的汉晋及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壁画内容多以反映生活、劳动的场面为主,如炊事、家庭宴饮、出行巡猎、桑蚕养殖、畜牧屯垦、邮驿、乐舞、杂伎等,近年来,随着酒泉、嘉峪关、  相似文献   

17.
维摩诘图像实例首见于西秦炳灵寺169窟,半个世纪后,北魏云冈石窟中骤然出现维摩诘"问疾品""佛国品""香积品""观众生品""菩萨行品"等题材内容,并以对框式、同框式、多框式等形式呈现,开创了维摩诘造像的新时代,对北朝诸石窟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石窟中故事图像雕刻艺术发生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调查云冈中、晚期洞窟维摩诘图像表现样式、题材内容,进而探讨其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庞颖 《丝绸之路》2013,(20):36-37
甘肃岩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分布地域广阔,延续时间较长,在各地区有很大差异。甘肃岩画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在图像造型方面有自己特定的艺术特征和风格;造像手法属于偏重原始意味的平面造型风格,既有写实因素,也包含一定程度的抽象化因素,整体呈现一种朴素、稚拙、概括的刻绘风格。原始人的那种任意想象、荒诞感觉,在原始岩画艺术中形成了特殊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象征性、神秘性和超越时空的自由联想,由此形成了独有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9.
李翎 《敦煌学辑刊》2007,1(1):125-132
大黑天神是佛教供养神,尤其在藏传佛教造像中是最为常见的神灵之一,也是密教护法神之首.2004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扶桑之旅-日本文物精品展》中展出了一尊所谓的"走黑天",这种样式在此类造像中实为少见,而通常我们所说的大黑天是藏传佛教中凶神恶煞的怒相神,也是所谓的战神玛哈噶拉."走黑天"除其形象特殊之外,且日本学者所作的本展品的相关说明笔者也认为有值得商榷之处.在此,本文就大黑天神造像的样式演变作一次梳理,以期说明此神的来源、早期样式及后期的变体.  相似文献   

20.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非常重要的奠基阶段,截至东汉晚期四大基本桥型均已出现,而且已经出现不同类型的发展和变化。文中通过对汉代画像砖石及壁画等材料上的桥梁图像进行分析,结合目前已发掘的汉代桥梁遗址和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汉代桥梁类型和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