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虎 《史学史研究》2020,(3):45-52+63
1949年以后,白寿彝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开设"中国史学史"课程,将唯物史观应用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突破了20世纪30、40年代史学史学科的理论框架,展现了他所规划的上至远古、下及当世的中国史学史宏伟蓝图。白寿彝继往开来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及对唯物史观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史学史研究者的唯物史观转向,以及随着政治环境的变迁逐渐走出"苏联模式"的时代履迹,是当今学者应当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周俊超 《黑龙江史志》2013,(11):129-130
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至今,已涌现出不少建构中国史学史的通史之著。由南开大学乔治忠教授所撰的《中国史学史》是2011年刚刚出版的一部力作,该作融入乔教授诸多富有个性的新观点。文章作为这部作品的书评,从中国史学史宏观的理论构架和微观的具体内容两方面,重点介绍乔著的新观点,以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同时通过多部著作的类比,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史是历史学家族中最年轻的一门学科,也是最富发展潜力的一门学科,其优势和活力主要表现在能够充分借鉴、运用和整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当代中国史学科中提倡跨学科研究,一方面是指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宽当代中国史研究的范围,从而更好地体现当代中国史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另一方面是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新的视角或新的思路拓展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深度,增强其学术性与科学性。越来越多的学术实践表明,整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实现自身的进步已成为当代中国史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历史·魏晋南北朝》一书以外族自觉、外部势力反过来影响中国的视角对这段动荡的历史进行研究,强调胡族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南方的“蛮族”在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草原帝国》以游牧民族在欧亚大草原上的迁徙为主线,串连起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互动的历史画卷.两部著作的作者分别来自于日本和法国,皆为外国史学家,且不同于国人著史以“汉人”与“汉人王朝”为中心的传统.因此分析两部著述的特点,对比东西方学者之间著史的异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刊约请四位学者分别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的角度对新中国史学的发展与成就进行总结。新中国史学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若干曲折,但成就始终是第一位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能够创造辉煌,而且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综合创新,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业绩。我们希望四位学者的观点能够为读者提供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一、不能缺席的研究我们一起讨论关于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目前进行这一方向研究的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也有海外中国学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为什么坐到一起了?应该  相似文献   

7.
近一百年日本的清代社会史研究——以中间团体论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中,清史未必可确立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学者对清代历史的关心,与其说是关注"清代"所特有的时代特征,莫如说是偏重于在清史中所能看到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一般特征。战后的研究者,对那种把"中国传统社会"认为是固定不变的看法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越来越集中关心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各时代的历史特征。当此之际,与其说是"清代",不如说是"明末清初"作为一个具有特征的时代,成为了分析的对  相似文献   

8.
钱乘旦 《世界历史》2006,1(6):108-116
一在中国的史学传统中,没有“世界史”(即“外国史”)这个概念①。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天下”只有一个,“外国”的观念难以存在。虽然中国古代史书中也有关于“蛮夷”甚至“外国”的记载,但它们多是记录地域物产、世风民俗的,其中还有许多是道听途说,并不是确定意义上的“外国历史”。“蛮夷传”或“外国传”基本上是破碎的、片段的,并非对“外国”历史做认真的整理。“外国史”的意识是在19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的,随着时局的变化,中国人慢慢地意识到在他们周围有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正变得对他们越来越不利,…  相似文献   

9.
微格教学法是师范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但评价反馈不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认为应建立起包括个体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3个层面在内的微格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11.
白阁 《旅游纵览》2022,(2):103-10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把乡村振兴提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旅游因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特点,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突破口.本文深入剖析济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编制《济源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乡村旅游发展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2.
石文强 《风景名胜》2021,(4):0049-0050,0052
传统古镇是民族文化的承载地,也是民族精神的物质场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物质的自洽与融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出现了矛盾。本文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大汶口古镇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视角入手,构建古镇文化基因体系,分析文化基因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发展策略,以期为后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九辰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1):60-65,125,126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学术领域开展的科学批判运动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众多学科中,地理学的基础最为薄弱。对地理学的改造首先从对西方地理学思想的批判开始。随着运动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学科分类转变为照搬苏联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进程。改造后的地理学界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全国性的自然区划工作,并在水土保持研究、冰川研究、农业气候研究以及沙漠、冻土、泥石流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地理学内容和学科设置方面填补了多项薄弱甚至空白领域。与此同时,因过于关注政治思想而忽视了学科理论探讨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中国地理学拉大了和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是我国台湾地区刊登考古学文章最为集中的期刊,通过对其1953-2006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作者的统计分析,可以审视自创刊以来台湾考古学的发展及其成就.该刊刊载论文以民族学、考古学和人类学三大学科为支柱,其中民族学类论文为最大宗,考古学类次之,人类学文章紧随其后.台湾考古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对日据时期日本学者工作的梳理和总结,再到60年代以中原(殷商)考古为主导,逐步过渡到7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考古的本土化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5.
约翰斯顿(R J Johnston)所著《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一书既是一本关于英美现、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史著作和科学哲学著作,又是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社会学著作。前两种价值已得到公认。本文从作者写作目的、写作内容、论述的问题、内容结构、地理学史或地理学思想史中的科学社会学视角五个方面来重新审视该书对地理学本身研究的科学社会学视角。与已有的经典地理学史及其思想史著作相比,该书是当前唯一的将学科史、学科的科学哲学、学科的科学社会学三种视角结合起来来考察人文地理学本身的著作,也是当前唯一一本以科学社会学的视角成为全书基本主线之一的人文地理学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中国社会,女性基本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近代欧风美雨的吹打和国势的衰微显露了传统科举制度的流弊,以改革科举为肇端,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改革之路。而"女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教育近代化的直接后果,女性教育状况的变迁也是反映着教育的近代化状况。  相似文献   

17.
农民起义论题既陈旧又重要,剔除其陈旧之味,突显其重要地位,必然需要采用新的指导思想对其进行解析,唯有如此,方能突显其历史功用,从而密切联系现实。笔者将哲学理论及其它学科理论与农民起义事件相联系,从而为历史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笔者的规划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农民起义目的之立场观;农民起义方式之天命神学观;农民起义作用之质量互变观;农民起义分析之时空观。  相似文献   

18.
崔亚珏 《神州》2012,(17):139-140
2011年音乐教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传统与多元化,通过对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和多元化音乐思想教育的探究,将音乐教育提升到哲学的层面。这些探讨将对引起大众在后现代主义的视域下对音乐教育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特点与学科优势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幅员辽阔的边疆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领土与政治、国家经略与治理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边疆地区研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以来,在边疆政局的动荡之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曾有过两次经世致用的研究兴盛时期。第一次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清朝边疆地区积贫积弱与西方列强对于中国边疆的蚕食和侵略激起了抵御外侮、巩固边疆的社会舆情,一批爱国志士仁人以自己掌握的学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