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姚名达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创建历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学者。本文依据其《中国史学史讲义》遗稿,以及散见于信函与已刊著述中的介绍与阐述,梳理出姚名达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拟定的架构以及已经成文的观点与主张等内容。中国史学史研究是姚名达最为重视,也始终坚持的学术领域与研究专题。姚名达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规划,具有整体化、系统化的特点,其已经刊行的几部史家年谱,均应纳入到中国史学史研究体系之中。作为姚名达留下的唯一相对完整的文本,《中国史学史讲义》遗稿讨论了史理与史官两部分内容。其中体现出的对史学理论的重视,可视为姚名达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显著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1927年梁启超提出“史学史的做法”。20世纪60年代以后,白寿彝、吴泽、杨翼骧、尹达等对史学史的编纂方法作了新探索。史学史述或循梁启超“做法”,或依社会形态则限,或按古、近代分段,各有优劣。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对史学作会通考察,适当处理史学史与通史之关系,分史学为传统与新史学两时期,注重史学理论的阐述,甚具特点,实践了白寿彝的史学史编纂思想,为史学史研究昭示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在对美国实地调查和收集史料的基础上撰就而成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情况表明 ,美国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是认真的、系统的、连贯和深入的。来自中国的学者和华人学者曾在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程中起过关键的作用。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 ,美国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已经形成了一些特色。他们的研究表明 ,研究中国史学史要有世界眼光 ;研究中国史学史 ,要放到世界史学史发展的大背景中作比较的考察 ,要放到世界汉学家研究中国史学史的背景中作比较的考察。关注同行研究 ,加强对话交流 ,是中国学者促进当代中国史学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史学月刊》2003,(10):5-16,25
在20世纪的后50年中,中国史学史研究经历了两落两起的过程,即50年代的相对寥落,60年代前期的活跃,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沉寂,以及70年代末至今的迅速发展。这50年中,有过一些教训,但终究取得了许多成就。当前面I临的任务,一方面是对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一方面是需要有更多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论著问世,在认识上和成果上更好地发挥中国史学史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5.
据邓广铭回忆,他的宋史研究发端于胡适,但通过档案、报刊、书信材料的勾稽,不仅具体还原了他毕业论文的缘起,还分析了蒙文通在北大开设宋史课程的具体讲授内容,发现他的宋史研究其实缘自蒙文通宋史课程的启发。这提醒我们在梳理学术史时,尤其要注意材料的当时性和现场感,唯此才能在还原学者早年的学术经历时,避免受他们晚年回忆的牵引。  相似文献   

6.
周俊超 《黑龙江史志》2013,(11):129-130
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至今,已涌现出不少建构中国史学史的通史之著。由南开大学乔治忠教授所撰的《中国史学史》是2011年刚刚出版的一部力作,该作融入乔教授诸多富有个性的新观点。文章作为这部作品的书评,从中国史学史宏观的理论构架和微观的具体内容两方面,重点介绍乔著的新观点,以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同时通过多部著作的类比,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7.
《史学史研究》自1961年创刊至今,整整五十年了。她的历史,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新中国建立后史学史学科的成长发展史。一份刊物,与一个学科的建设息息相关,与整个历史学的兴衰紧密相联,这个刊物的分量有多么沉重!她的使命又是多么崇高!《史学史研究》就是这样的一份刊物。她的五十岁生日,值得隆重纪念和庆贺。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者对中国史的研究近年有重大进展。《史记》、《汉书》等经典史籍的研究仍是一大重点,并且有新的创见。学者认为史学思想上的“华夷”的内涵,是随着历史与史学的发展而变迁的。历史分期问题不但是历史的也是史学的根本性问题。有的学者提倡重视全局性、关键性重大历史课题之研究,发挥史学严肃的社会功能。主张把中国史的研究放在世界史的总体与全局上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古代史研究,批判古史研究中的“黄金时代”说,侧重对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探讨,倡导用新的观点、新的研究视角、新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史,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新纪元。李大钊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0.
一、不能缺席的研究我们一起讨论关于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目前进行这一方向研究的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也有海外中国学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为什么坐到一起了?应该  相似文献   

11.
12.
盐亭蒙文通先生,以经学与古史研究知名於时。其治经学也,以经世致用为归,承乃师廖季平之说而更进一步,别开新境。要而言之,约有三端。一曰上古中国文化,有海岱、河洛、江汉三方民族之异,周秦学术因之而判分。二曰两汉经学不同於周秦儒学,一为经生之学,一为儒士之业。三曰秦汉之际新儒家最为卓越,立新法,创新制,旨在民治、平等;贵贱贫富之悬绝,欲一举而夷平之,非孔、孟“从周”之见所能范围。然揆之以孔孟“为兆民”之意,则可谓一脉相承。文通表彰秦汉间新儒家,其意殆在斯乎。“论古之事,原以衡今”;“无事非究古义,亦无事非究将来”;“先哲之术,岂苟为涂泽耳目之具哉”:是谓文通经学研究之结穴。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刊约请四位学者分别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的角度对新中国史学的发展与成就进行总结。新中国史学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若干曲折,但成就始终是第一位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能够创造辉煌,而且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综合创新,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业绩。我们希望四位学者的观点能够为读者提供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史学史研究要以对历史的认识为基础,以纵通和横通为不断追求的目标,以具有理论性和现实感为最终的归宿”,这既是瞿林东先生的治学旨趣,也是他长期研究中国史学史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试析中国史学界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大事件,一直为中国史学界所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发掘和整理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开始到目前,中国学者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范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研究范式主要是带政治意义和民族主义的实证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开始转向以民族主义为原则的多种学科理论方法与实证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如运用社会心理学、国际法学、口述史学、法医学等等;当前南京大屠杀研究的范式又有新的发展趋向,即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开始从人类文明史和和平学的视角来反思这一暴行,并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范式的转移将有助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78年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国学术研究的禁区逐渐被打破,诸多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就史学而言,史学界对史学与宗教间进行的“跨学科”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对中国佛教史学和道教史学的研究也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拓展了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内容,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三十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良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与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相同 ,自然环境的历史变化也表现出值得重视的动态特征。 2 0世纪的生态史学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但是许多认识仍然是初步的。在 2 1世纪新的史学格局中 ,生态史学将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 ,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将为生态史学的发展创造条件。新世纪中国生态史学可以预期的发展 ,将有益于史学的总体性的进步 ,也可以为人类在新的生态形势下生态意识和生态对策的科学化 ,开掘有益的文化资源 ,准备必要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
地区史或区域史的研究应是世界史研究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历史的研究,既应是跨区域跨文化的综合整体研究,同时又是各个地区或区域研究的深入。在地区史研究中,地理上的划分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满意体系,一直存有疑窦,而中亚史研究中更突出地存在着地理划分的争议。事实上,每一部有关中亚的著作都有自己的地理界定,不同的界定又体现出作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地区的理解和期望,划定地域界限,就是确定、分析、重建,从而选择和采纳某种历史哲学。国内中亚区域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大程度地受语言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一些具体研究领域上,与国际最高水准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2011年6月25日,由《史学史研究》编辑部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举办的"《史学史研究》创刊五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以及《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史学月刊》、《安徽史学》、《清史研究》、《人文杂志》和《天津社会科学》等编辑部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林甘泉先生等人,通过来电或以写信的方式对会议表示祝贺。与会的专家学者回顾了白寿彝先生等老一辈学者创刊、办刊的经历,充分肯定《史学史研究》的办刊成绩和办刊特色,并对《史学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