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少聪博士的新著《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丛书之二, 已出版问世。该书是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报告基础之上修改而成的, 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探讨海外华人问题, 是中国大陆华侨华人民族学研究的新成果。从华侨华人研究的整体学术史发展来看, 民族学 (人类学) 的华侨华人研究并不少见。西方学者以及台湾地区的学者较早就从民族学 (人类学) 角度进行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奠定了华侨华人民族学 (人类学) 研究的范式。有…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udy of Chinese Overseas)2015年地区年会定于2015年5月29日在韩国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举行。鉴于中国、东亚和海外华人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东亚与海外华侨华人"(East Asi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相关的议题包括中国对海外华侨华人及其所在国的影响、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华侨华人等。会议欢迎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踊跃提交论文参会。欢迎学者自行组织专题小组参会。有意参会者请于2014年12月31日之前以英文提交个人信息及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队伍的发展和许多有代表性的著作的出版 ,说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不但在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已有显著的提高 ,而且研究领域扩大 ,视角拓宽 ,华侨华人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在崛起。但中国大陆学者须看到与国际学术界的差距 ,加强对华侨华人的研究 ,在新的世纪把中国大陆的海外华人研究推向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7月18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2014年第四场在中国侨联举行。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移民研究中心负责人武斌博士应邀作了题为"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华人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基于英国诺丁汉华人社会的探索实践与研究发现"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主持。  相似文献   

5.
论文在梳理北美和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分析阐述了海外华人基督教的一些特征。受多元异质文化的影响,海外华人宗教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不仅中国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得以在海外传播和发展,西方基督教文化也在深刻影响着华人社会,华人基督教由此得到发展,尤其在北美和东南亚。北美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文化,华人基督教发展最盛;东南亚华人主要信仰中国传统宗教,但基督教的跨族群传播能力使其能够在华人社会中广泛传播。因此,华人基督教的发展程度受所在国宗教特性和政策的影响、华人基督徒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海外华人基督教信仰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传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印尼北马鲁古省的华人为考察对象,探讨其商业经营与家庭策略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认为,海外华人商业的成功,集中展现了个人、家庭、社群以及同"非中国"环境中的其他族群与地方社会的复杂互动。"以店为家"与"多处为家"并置的策略,是当地华人保持家庭稳固的绝佳选择,也是主动适应其商业经营的最终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年轻华人在多处的家之间钟摆式地流动,也造成当地"空巢"商店,而由"空巢"现象带来的经营隐患和生存威胁,则导致当地华人社会安全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秘鲁为例,通过定量实证研究揭示了海外华人形象的微观内容构成及其不同维度对于华人群体评价和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秘鲁社会存在十五项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的华人形象内容,并在整体上可被分为三个维度:体现华人积极态度与情感的“秘鲁华人热情”维度、展现华人较高能力水平的“秘鲁华人能力”维度以及涉及华人负面形象的“秘鲁华人消极表现”维度。三个维度对于当地社会有关华人群体的好感度、认可度和接受度有着显著却不尽相同的影响,对于中国国家的好感度和呈现的期盼度同样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以国别为研究单元,明确华人形象内容、结构与影响,能够为改善移居国对华人群体的评价和中国国家形象感知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关于华侨华人学科建设探讨的初步展开,从历史学以外的其它学科探讨华侨华人问题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为适应这种学术形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和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华侨华人研究论坛",于2003年7月11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外华人研究中心秘书长曾少聪博士在中国侨联作题为"中国民族学的海外华人研究"专题讲座,系统地介绍中国民族学的海外华人研究状况,并从民族学的视角提出一些亟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东是中国第一侨乡。海外华人对广东 ,特别是主要侨乡的影响 ,使其具有鲜明特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侨乡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快于其它地区 ,文化发展独具特色。从理论上认识华侨华人与侨乡的关系 ,是海外华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关系网络的视角,以中国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建立的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政府论坛为对象,探讨了中国侨务公共外交为实现与华侨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而构建的关系网络类型及其特点、效果和局限。研究显示,关系网络应用在侨务公共外交这个分支领域,能增强中国与华侨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华侨华人"桥接中外"的积极效应。但因目前关系网络的结构、内容以及信息策略难以充分调动华侨华人在公共外交中的主体性,同时因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网络在联接中外、沟通中外上还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构建"多中心型""非政府型"和"数字型"关系网络以及转移网络"中心行为体"的政策思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刘宏教授的主要学术经历,着重从跨"界"的角度探讨他在海外华人研究领域的治学方法和理念。认为其跨学科研究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研究。第二,将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有选择地引入到海外华人研究领域,并加以丰富和修正。刘宏的多元治学方法主要表现在研究取向的跨学科性、参与实践性及其与政策的相关性、研究论题和视野的多重性。而"中国—东南亚学"、"跨国华人"和"跨界亚洲"是刘宏所提出的三个重要"跨界"理念,三者之间彼此关联,视野从区域到全球,它们从整体上反映了刘宏近年来的跨界思考历程和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华人社会中的商学教育活动为例,梳理商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了近代海外华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问题。研究显示:在近代欧美商业冲击与中国民族主义影响下,商学教育在新加坡华人社会悄然兴起,逐渐改变传统华商家族式或学徒制的商业知识传递模式。以中小学和补习学校为主的学校商学教育与以报刊杂志、国货展览会等形式进行的社会商学教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华人社会商学教育的主要新形态。商学教育不仅是当地华校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地华人经济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海外华人移民数量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对华人移民历史和华人新移民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从早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来亚华侨社团与中国之间是联系密切的侨民社团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此后,由于马来亚华侨社会发生了本质性转变,当地华人社团与中国的关系转变为外国公民社团与祖籍国之间的关系。期间,由于种种因素,双方的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中马建交,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双方的关系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本文概述各个历史时期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演变,探讨两者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作者认为,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对华人社会和中国而言都是积极的因素,双方日益密切的联系,加强了当地华人社会与中国,乃至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年来 ,国际上华侨华人研究热潮的形成 ,与中国国力迅速提升后形成的中国研究热潮呈现出一种互动的趋势。因此 ,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研究自然成为这两个国际学术研究热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华侨华人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但出于对中国和华侨华人群体崛起的某种担忧 ,其研究的结论大都夸大了华人与中国合作的目的与规模 ,尤其是无视海外华商与南中国长达数百年的密切的经贸联系的传统 ,认为当前海外华人资本与中国的合作将导致形成具有政治意图的“大中华经济圈” ,进而推断出华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将威…  相似文献   

16.
论文就中美两国对赫蒙人截然不同的族群界定与依据、赫蒙人在美国的生存适应与族群认同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对于20世纪中叶沦为难民后,陆续辗转移居美国的老挝赫蒙人,中国学者将其视为少数民族华人,美国官方却将其确定为与华裔、韩裔等少数族裔并列的独立族裔类别。美国赫蒙人虽然在血统的意义上可归属于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但其几乎不存在华人归属意识,也极少与中国发生社会联系。许多海外华人或海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失去华人认同意识,并与中国社会浙行渐远。因此建议依据中国血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主观认同为华人、与中国社会的联系等“华人性”的几个维度去理解和定义“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从民族学的角度,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18.
论文简要介绍了周南京从印尼归侨到北京大学教授的成长经历,概述了其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并归纳了其主要学术观点:华侨华人称谓是科学的提法;华侨华人历史四阶段分期说;海外华人双重国籍主张错误说;提倡海外华侨华人与所在国主流文化和民族融合;经济矛盾是国外排华问题的根源说;不赞成"华人经济"与"大中华经济圈"的提法等,周南京教授孜孜不倦、潜心治学的事业精神,科学严谨、独立思索的治学态度,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论文简述了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核心工具与方法论特点;阐述了华侨华人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了世界“强联结”时代心理文化学用于华侨华人研究的可行性。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文化人类学视角的研究占有重要份量,故把作为文化人类学一个分支的心理文化学引入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世界进入“强联结”时代后,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心理文化学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应用有可能在提供比较文明背景、认识华人的文化认同、人际关系、行为模式以及心理调适方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2012年5月2日下午,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北京大学华侨华人讲座系列之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举行.日本东京外国语学院亚菲语言文化研究所教授三尾裕子应邀作了题为"关于‘华侨·华人’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以日本学者为例"的演讲.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赵红英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顾问梁英明教授、丘立本研究员等出席了讲座.讲座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