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代的"女子称姓"制度是为治先秦史者所熟知的一项制度,那么周代女子有哪些称姓的方式?本文的第一部分将分单称姓、氏+姓、字+姓、名+姓、谥+姓五大类来谈这一问题。周代的已婚女子以其既是父方宗亲,又是夫方宗亲,因而可以同时称两方面的氏;但以其血缘关系归属于父方,因而只能称父方的姓。本文在第二部分将详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两周金文探讨妇名"称国"规律——兼谈湖北随县曾国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的提出在先秦古文献和周代铜器铭文中,许多妇女的名字往往带有当时社会上的国名,《春秋左传》里这种妇名就有几十例.如宋伯姬,鄫季姬、向姜、邓曼、徐嬴之类;铜器铭文中这种名字也俯拾即是,如周姜、晋姬、邾曹、秦嬴、蔡姬等;称呼的第一个字都是国名,第二或第三字是该妇人之姓.《史记》《索隐》云称"礼,妇人称国及姓",认为古代妇女名字称国及姓是古礼的规定,很显然,这种妇女名字的特征应引起我们极大注意,人们如果把握了其"称国及姓"的规律,就会对研究我国古史、特别是探讨一些文献中不见记载或已佚的古国名、姓是有很大帮助的.一些学者已意识到其中奥妙,他们曾据金文中的"称国"妇女名称,来推断某些古国的  相似文献   

3.
周代金文的女性称谓中大多嵌“姓”。所谓“姓”,即姓氏合一之前的古姓。考察金文女性称谓中的古姓,对于周代历史、女性生活、中国姓氏研究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古姓及有关问题,倍受古今学者关注。近现代学者将甲骨金文资料应用于古姓研究,  相似文献   

4.
清女词人沈宛——纳兰成德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叶恭绰编《全清词钞》,第三十一卷收有女词人沈宛词二首,沈宛名下简介云: 字御蝉,浙江乌程人,纳兰成德室,有《选梦词》。近读钱钟书补订本《谈艺录》页,382亦言“纳兰容若妇沈宛有长短旬集,名《选梦词》”。然余向尝略考容若生平,未见其“室”或“妇”有姓沈名宛者,何也?  相似文献   

5.
《後漢書·蔡邕傳》:"今聖意勤勤,思明邪正。而聞太尉張顥,爲(霍)玉所進;光祿勳姓璋,有名貪濁。""姓璋",李賢注:"姓,姓也;璋,名也。漢有姓偉。"然"姓璋"之"姓"字疑有誤。宋代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三收有"偉"姓,其依據便是《後漢書·蔡邕傳》中的"光祿勳偉璋",鄧氏所過錄的李  相似文献   

6.
语言具有文化性,是文化的镜像,其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渤海国作为唐代的地方政权,偏安东北一隅,渤海国人名有"姓+名"及音译名字两种形式。在渤海国前期,虽以"姓+名"的形式为主,但音译名字占较高的比例。到了渤海国的中后期,渤海国人音译的名字逐渐被"姓+名"的形式所取代。渤海国人名字的某些用字反映了渤海国人对形容美的祈望、对德性美的追求、对福禄寿的憧憬及对儒释道的尊崇。渤海国人名的用字及其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其对中原文化的"宪象"及认同。  相似文献   

7.
正"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氏"冠在男人的名前,表露着一个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职以及追谥,代表了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譬如武王的四弟叔旦,由于其采邑为周,被称为周公。其实,周公为姬姓,周只是他的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相似文献   

8.
"周代杜撰夏王朝说"是不能成立的。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表明周代"杜撰"出一个夏王朝。周人"杜撰"夏的推断不合情理。出土文献材料表明,周代之前已有夏。无论是"战国杜撰说"、"东周杜撰说",或是"西周杜撰说",都与历史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9.
统合战国楚简与传世文献考述周代"中"德教化意义不仅是对"中"德意义本身的诠释,同时是对以"中"为宗旨、以"和"为政治理想、以"祗庸"为基本纲纪、以"孝友"为伦理规范的周代"乐德"教化意义的深度诠释,并揭示了周代"中"德品格与孔子"中庸"之道的思想关联,从而证实周代"乐德"教化在西周时既已步入成熟期,春秋、战国是"乐德"教化持续发生影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对《左传》隐公八年所追溯周代的“因生以赐姓,制度,一般都用传统的“因所生”、“因所由生”理解“因生”,于是就有之以其人所生地的地名、其母吞食的物名、其母所践的神迹为不同实例的解说。对于“赐姓”,则认为其为新王朝建立时,对旧有族姓或新封的诸侯、卿大夫的故姓于以再次赐的制度。杨希枚先生通过对古代姓氏制度的系统研究,在分析各家解说与史实异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观点。我接受杨先生对姓、氏的训义和对姓族、氏族所做的新解释,同意他关于“命姓、受氏与祚土是先秦政治封建制的三要素”的看法。但对杨先生用“因功臣生时而封建之,而不死后追封”来解释“因生以赐姓”,以及对所赐之姓的地位的估计,有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1.
周代金文所见由"族氏名+长"或"族氏名+旁"构成的人名形式,其中的"长"和"旁"大概都是表示贵族身份的特定称谓,具有相应的继统意义和宗法内涵。"族氏名+长"不仅可以指家族内部具有家族长或宗子身份的贵族个体,在有关人称转化为氏名的情况下,"长"亦可视作大宗的代名词。至于以"族氏名+旁"为称者,应是指家族内部无继统权力的支子,其内涵相当于文献中的"侧室"或"余子",同"别子"具有相近的宗法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理国主段思平家世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理国主段思平家世考段玉明大理国的开国君主为段思平。段氏之先,诸本《南诏野史》引《哀牢夷传》称为云南土著:哀牢山下有妇名奴波息,生十女,九隆兄弟娶之,立为十姓,段姓其一。然而,此一记载显不可信:第一,根据《华阳国志》诸书所载,汉晋之际的南中大姓之中并...  相似文献   

13.
李德龙 《史学集刊》2013,(3):117-122
尽管最可信的商代文献《尚书.盘庚》篇中出现了十个"德"字,但多数学者都认为"德"字乃至德观念应当是周代新创,并对周代的"德"观念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商代的甲骨文中的"徝"即为"德"字前身,符合汉字的演进规律,其内涵与周代的"德"字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着"德"观念,《盘庚》篇十"德"的主要意蕴尚处在其原始义——行为的阶段,并包含了王德、臣德和民德三个层次,而周代的更为理性"德"是对殷代的"德"观念进行扬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文中罗列两条与商妇相关的甲骨史料。第一条是《殷遗》205与《洹宝斋》17缀合以后新见的称谓"妇辛",这是武丁对妇好的殁称,可直接印证妇好的日名为"辛"。武丁称妇好为"妇辛","妇"的指称里面有一种指商王妻室,是不可否认的。第二条是《合集》31935和《合补》8760缀合以后通过"妣辛"和"中妇"的比照,可窥测"中妇"的地位和商代称"妇"者的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东周时代,地域文化的兴起使铜器自铭中方言现象日益凸显,而社会礼制的改革又使铜器的功能出现显著变化,从而共同造就铜器称名制度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众多全新的特点。本文即尝试以铜器称名中的前缀修饰语为切入点,来探讨"飤"、"饙"、"膳"这一类"飤器组铜器"的地域分布特点和功能变化情况,从而为了解周代铜器称名制度的变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英国人的姓名分为姓和名两部分。姓叫做Family Name或Surname,名叫做Christian Name或Given Name,姓名合称为Full Name(全名)。一个人的姓一般只有一个,由祖上代代相传,名却可起两三个或更多。在书写和口语中,英国人姓名的排列顺序与中国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如Charles Dickens(查理  相似文献   

17.
邿召簠出土于山东仙人台周代邿国贵族墓中的M3,由其铭文可知,此器为男性贵族邿召的自作器,用于宴飨"诸母"、"诸兄"等亲族成员。而M3墓主为成年女性,其身份应为邿召的妻子、宗族的宗妇,此器应为其生前所用并随葬墓中。该器的出土一方面体现了两周时期宗妇在家族中的职责与权力,也从另一方面表明除宗妇外,家族内的"诸母"即各小宗宗族长之妇也有权力参与家族内的宴飨活动。  相似文献   

18.
妈妈姓杨,是北海著名商家杨文芳之女,识字懂文,本名秀珍,因父亲信佛,她也夫信妇随信了佛,法名“净宝”,是与父亲同属净字辈的法侣,后来户口本身份证上的姓名,是杨净宝。  相似文献   

19.
廖可 《钟山风雨》2011,(5):59-60
姓名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最早的姓,发生在原始氏族社会,据《春秋》考证,夏人后裔就以禹之生母"姒"为姓;我国古史传说中人物的姓氏,诸如神农姓姜,黄帝姓姬,都从女旁。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上载:"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这说明女人所生,就是姓的本义。在上古,除了姓以外,还有氏。氏是姓的分  相似文献   

20.
甲骨卜辞就有"息"字,殷周金文也有不少与"息"相关的资料.周代息国是姬姓贵族袭居商代息国故地而得名.周代息地在今息县城西南十里青龙寺附近,"息"、"鄎"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