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梓潼汉末摇钱树小记--兼考梓潼摇钱树佛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梓潼汉末摇钱树佛像表现了释迦太子出家和成佛的经变故事,它不仅是摇钱树佛像中的第一例,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佛教经变故事,比我国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同类题材要早近百年。  相似文献   

2.
1997年7月,郫县安德镇红砖村村委会在对一土台取土修路时发现部分文物。郫县文管所闻讯赶到现场,经过抢救性清理,出土了部分东汉时期文物,含俑、钱币、陶狗、残摇钱树座等。后经成都市文物考古队党国松老师修复,这批文物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两东汉摇钱树座,以其精美的造型艺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一清理工作,现试对其形态特征及文化内涵作一简要说明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摇钱树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随葬品,因其宏观结构及其空间造型的残损,致使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很难完整地显现出来。为此,本文针对鎏金摇钱树在开放性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变,通过合金微观组织的科学分析,运用动态平衡的观点对微观腐蚀的时效行为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器物的空间结构和造型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这一时期合金配置和制作工艺的特点,并使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能够全面准确的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4.
李菲  刘斌 《四川文物》2009,(4):59-61,96,F0003
摇钱树是我国汉代、三国时期墓葬中常见的随葬明器,大多出土于四川盆地.位于鄂西北的房县为首次发现摇钱树,对于研究摇钱树的分布范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陕西南部城固和汉中的东汉砖室墓中出土的摇钱树枝和树干上面分别发现佛像以及莲花图案,这是陕西省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佛像,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佛像之一,对于探讨陕西省佛教艺术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考古出土的“摇钱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笔者曾发表《古代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摇钱树”探析》长文,对考古研究中的“摇钱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今撮其要点再补论之,盼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2004年5月至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文保室对扶风县齐家村北M41出土的铜尊、铜簋、铜卣等三件器物进行了修复.修复的方法是运用我国传统青铜器文物修复的矫形和焊接、去锈以及着色做旧等技术,并与德国现代文物修复技术相结合,使三件变形的器物重新修复完好.  相似文献   

8.
     《成都文物》2006,(3):1-5
金沙遗址出土的农具木耜,是商代末期先民们的遗物,在中国考古出土的古代农具中十分罕见,对研究金沙遗址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袁学瑞 《文物世界》2014,(1):79-80,59
在我国,陶瓷的文化已经拥有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陶瓷的发明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历史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文物修复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随着科学修复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选择更好的修复材料(具有可逆性)和方法,是今后文物修复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次的修复工作实践,结果表明,不仅复原了红铜大桶的外观形貌特征,而且恢复了原始的红铜色彩及特征,摸索出一套全新的红铜器修复技术和工艺流程。同时对修复理念和多学科交叉应用有了新的领会和提高,也是未来文物修复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1985年,广汉市万福乡出土了东汉铜摇钱树一株。经省文管会有关学者鉴定,认为是迄今为止,四川所出土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株摇钱树,急需进行修复。同年底,我受省文管会指派专程去广汉市参加修复工作。当时,这株摇钱树的树干断为两节,锈蚀和残缺相当严重。大叶片可分辨的有17片,其中完整的仅有2片;中叶片有3片,也极不完整;小叶片有13片,完整的也不多。叶片上的人物、鸟、兽花纹模糊。为了抢救这一重要文物,做到修复工作心中有数,我们根据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研究制定了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12.
宁夏固原一座汉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鎏金摇钱树,枝叶上有朱雀等祥兽与人物雕塑,表现了四灵、乐舞杂技与西玉母神话等图像内容,对研究汉代摇钱树的内涵与分布影响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摇钱树”一词,最早见于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三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中。作为一个考古学名词,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在四十年代对彭山汉代崖墓出土的一种随葬器物,进行研究后提出来的。六十年代,于豪亮先生《“钱树”“钱树座”和鱼龙漫衍之戏》一文在《文物》杂志上发表后,这一称谓便为考古学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古人生产和生活情况。由于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胶盐,易受外界因素的作用,极易发生破碎、开裂等现象,特别是长期深埋于古墓里的陶器文物更易出现损害、病害等问题。陶器文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原、不可替代等特性,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显得格外必要。文章以毕节双树湾汉代古墓群为例,通过介绍该古墓群出土陶器的概况,分析考古现场出土陶器文物的典型病害,提出汉代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方法,以期为汉代陶器文物的出土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5.
晋侯墓地M64的“晋侯邦父”铜盘因长期掩埋于地下,出土时已残损和变形,器物出土后,未作任何表面的清洗和处理,直接进行了简单拼对焊接,  相似文献   

16.
摇钱树是分布于以四川为中心、具有西南地域特色的文物,迄今已发现近200例,有关研究论文数量已达60余篇.1998年在德阳举办了全国摇钱树专题学术会议,使摇钱树的研究达到高潮.现有研究涉及其性质、内涵、特点、用途、起源时间、地点和摇钱树佛像诸方面.本文还指出摇钱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修复(牡丹纹花鸟镜)(注)大铜镜一件,见图一(修复前)。此镜为2003年3月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采石厂爆破施工时,在偶然发现的契丹贵族墓葬中出土,属五代或辽早期,距今一千余年。  相似文献   

18.
董清丽 《文物天地》2021,(2):116-119
<正>金属文物常年埋藏地下,受土壤、地下水中所含酸、碱、盐类等物质的侵蚀,同时受墓穴塌陷挤压,考古出土的金属文物大多破损、残缺、变形、锈蚀严重。出土后使用自来水清洗,存放的库房条件简陋,无恒温恒湿设备,又加之锡器怕冷惧热的金属特性,致使锡器锡疫严重。现就两件宜昌博物馆藏春秋中期晚段的锡簋科学保护修复过程作一述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采用P EG复合液(P EG+二甲基脲+尿素)脱水加固定型出土饱水残损漆木器获得成功。在某种特定的条件和工艺下,被P EG复合液饱和的残损漆器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可实现器物的整形修复和干燥定型同步进行,此法具有可逆性。  相似文献   

20.
(一 )  摇钱树,是汉代、三国、魏晋时期墓葬中常见的随葬明器,由青铜铸造的纹饰精美、图像丰富的神树和陶制、石制的树座所组成。因其树枝上挂满中国古代流通的方孔圆钱货币,似乎只要摇动树干,铜钱就会纷纷落地。所以,被命名为“摇钱树”。   摇钱树盛行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的汉代,是一种反映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古老文物,其内容和造型,取材于我国的《山海经》,主要是反映我国古代的许多优美神话故事传说、中国原始宗教和中国古代流传的原始天象、历法、医药、动植物等。   近十几年来,摇钱树在四川地区多有出土,如:彭山县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