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广斌 《攀登》2012,(5):94-97
藏传佛教寺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基层组织,在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对寺院的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青海的社会稳定和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个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本文在总结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成就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寺院社会管理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寺院社会管理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海北州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从组织保障、运行机制、发展动力、民族和谐、基层建设等方面梳理了海北州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重服务、强基层、建机制、抓源头、多施策,以期对全省有效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藏传佛教寺院管理主要是指由寺院管理者对寺院内部的管理,是寺院自身各种管理工作的总称。它具体包括政府根据社会的需求所要进行的对寺院活动的宏观的规范,也可以包括佛教协会根据佛教教义和传统以及整个佛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寺院进行的指导和引导。本文针对新时期藏传佛教寺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4.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回顾了海北州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总结了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经验,并结合实际谈了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王泳伟 《神州》2013,(9):246-246
佛教寺院从事一种非赢利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寺院管理依靠"丛林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经济管理依据规章条例实现制度化管理,并在制度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上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6.
严金海 《攀登》2012,(2):11-15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回顾了海北州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总结了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经验,并结合实际谈了自己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7.
马成才 《攀登》2013,(2):92-97
社会管理创新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作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海北州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社会管理的领域广、难度大,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作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于洋阳 《神州》2013,(7):32-32
自汉明帝永平十年起佛教传入中国大地,到千年后的今天,宗教在中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大小寺院也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寺院在中国不仅作为宗教活动进行的场所,其本身的建筑艺术,强大的影响力也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现代城市蓬勃崛起,寺院的作用也有了新的拓展领域,其社会作用不容小视,像是教育功用,庆典活动所承载的文化推广作用以及慈善,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都是重要的方面。本文通过近几年对北京雍和宫①以及台北龙山寺②的探访心得结合相关网站数据,对现代寺院在都会城市中发挥的社会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攀登》2017,(2)
文章总结了青海推行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新模式三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主要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指出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巩固和扩展寺院管理新模式成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乡村寺院之社会作用有别于那些在城市或"名山"中的寺院。鉴于在古代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乡村民众的信仰成了宗教在社会存在的基础,所以乡村寺院对佛教的社会作用至关重要。这些乡村寺院和当地社会互相影响,寺院作为地方民众的重要公共场所,促进了农村的文化经济、习俗信仰和慈善事业,地方社会则影响寺院的僧人和信众之素质、宗教形态,甚至寺院建筑。  相似文献   

11.
与古代相比,当前寺院更深度地卷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寺院财产来源日益多元,面对丰富的寺院财产,如何保持佛教徒与财富的距离,如何保持寺院的纯洁,如何使用寺院财产成了丞需解决的问题。寺院通过兴建庙宇、修造佛像,以恢宏、庄严的建筑来供奉"三宝";加大佛学人才的培养,提升僧侣的修养;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向社会进行布施,对财产的正当使用,体现了佛教财富观中的超脱性,有利于佛教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南宋末年寺院内开始设立板帐,记录亡僧衣钵登记、拍卖、使用情况,至元代形成以财产多寡厘定丧葬等级的三等板帐,最终定型为记录亡僧葬仪用度细目的标准式文——板帐式。寺院板帐应源于南宋州军向属县征收的板帐钱,是为抗衡非制度化地方财政举措而采取的应对机制。板帐记录了亡僧遗产的再分配与再循环,在保证僧人私有财产不流入世俗社会的同时,增加了寺院共有资财及上层管理者占有的比例。板帐为透视宋元地方社会,尤其是王权、政权与教权在经济、财政方面的冲突与缓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何启林 《攀登》2012,31(1):74-78
积极推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于青海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信教民众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文章论述了青海在加强藏传佛教寺院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主要方法及其成效,并针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试论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寺院财产管理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文书中保存下来了许多关于寺院财产管理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反映出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在财产管理中的公开与透明、寺院财务管理人员任职的进步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对了解当时敦煌寺院财产的管理状况及敦煌寺院经济大有裨益,同时还在进一步了解我国唐宋时期各地寺院经济的管理及对今日的财务活动提供借鉴作用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课题组 《攀登》2014,(2):91-96
2013年9月,国家民委将海北州确定为全省唯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之一,把海北州开创各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局面的实践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做好这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海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社会条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是中国佛教学会最新颁布的有关寺院管理人才选拔的一项措施。而敦煌所出社会文书中,关于中古时期寺院管理者的资料较为丰富,而其中涉及的选拔程序与今天所颁布的办法多有契合之处。据此,通过古今比对的方式,对寺院管理人才的选拔作一个初步的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卢天玲  甘露 《人文地理》2009,24(1):53-57
传统文物寺院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造成了寺院功能在神圣和世俗之间的转换和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为游客旅游和佛教徒朝圣之间、地方发展经济和文物保护之间、以及僧侣佛法修持和寺院世俗经营之间对寺院建筑空间利用需要上的对立。本文立足于传统寺院内部建筑神圣和世俗功能的空间分异,分析了不同行为主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对寺院不同区域建筑的功能变化和要求的差异,将寺庙建筑功能区域划分为佛国象征区、僧人修行区及生活区、世俗接待区、寺庙外围区,并对各个区域的行为主体及行为时间进行调整,提出了一些建筑功能空间转化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寺院藏书是中国古代藏书体系中的四大分支之一。寺院藏书的产生与发展,是古代社会全民文化信仰与文化认同共同需求作用下的产物,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界对寺院藏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互性展开进一步的持续性研究,既是现实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藏书事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唐宋寺院田产来源的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必昌 《民俗研究》2008,(3):227-237
唐宋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种社会变革不仅贯穿于当时的世俗生活,也贯穿在当时的宗教世界之中。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之一,经过汉唐以来的发展,佛教思想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信奉佛教者比比皆是。而与世俗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便是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繁荣与衰弱。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土地是最基础和决定性的生产资料,也是衡量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指标。对于佛教徒修行的道场和活动中心的寺院也不例外,土地是寺院、僧侣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是寺院经济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佛教在东汉初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先是由人口述佛经,后来才传来佛经与佛像,建立了寺院①(本文所记述的寺院仅限于汉族地区的大乘佛教寺院,对蒙古地区的寺院、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院及西藏、青海的喇嘛教寺院概不涉及)。相传中国最早的寺院是东汉的白马寺。最初的白马寺是什么样子,已不得而知了。《魏书》上讲“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根据这条记载,从逻辑上讲白马寺是仿造印度的寺院形制而造。但许多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其根据是汉代中国建筑风格与印度建筑风格截然不同,何以见得最初的白马寺是以仿造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