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登》2016,(2)
本课题立足青海三江源藏民族生态移民群体社会结构变迁的实际,结合青海三江源藏民族生态移民群体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目前青海三江源藏民族生态移民群体现状、成效,着重从青海三江源藏民族生态移民群体在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进行稳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青海三江源藏民族生态移民区域社会发展滞后的制约因素及健康稳定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吕植 《攀登》2012,(3):1-2
为深入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建言献策,2012年4月24日由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办公室、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省林业厅、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协办的“三江源的新希望:走向绿色经济与治理”研讨会在青海省行政学院召开。来自省内外二十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科研体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共话三江源的新希望。现将研讨会上10位主旨报告人的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价值测算与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区在我国乃至世界占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随着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作为该项目十大工程之一的生态移民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在推进生态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理清并建立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价值测算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攀登》2016,(1)
在三江源区的藏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藏民族原始的生态和谐理念,这是维系三江源区生态平衡千年未遭破坏的主要意识支撑,也是新时期建设三江源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三江源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对藏民族原始的生态和谐理念继承和改造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建设三江源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指导理念。作为"中华水塔"的我国三江源地区尽管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价值,但仍然存在诸多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依法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依据,但在贯彻先进法治理念、构建综合法规体系、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以及提高公众法律意识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故需要从进一步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先进理念、构建体系科学合理、内容全面系统、制度设计具体可行的综合法规体系、全力提高当地公众的环保法律意识以及构建运行高效权威的诉讼保障制度等方面,不断提高三江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水平,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相似文献   

6.
张鑫 《旅游纵览》2022,(7):57-59,66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我国大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本文以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业为例,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切入,认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当地牧民与僧侣、游客与研学团体、公益机构是其核心利益相关者.结合SWOT分析和核心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提出在加强生态保护力度、搭建社区参与平台、开创生态旅游项目等方面优化...  相似文献   

7.
鲁临琴 《攀登》2013,(2):111-115
发展有机畜牧业是当今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三江源地区具有发展有机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分析了发展三江源地区有机畜牧业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三江源地区有机畜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桑杰 《攀登》2012,(5):1-3
2011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立后,青海省认真领会国家政策,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责任,成立工作机构,认真开展多项工作。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建立,成为加快青海省特别是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全省上下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推动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区域发展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苏多杰 《攀登》2002,21(1):91-95,102
通过分析三江源城镇化的双重任务,提出了三江源城镇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应根据自身的实现,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创造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型城镇。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生态移民生存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桂霞 《攀登》2011,30(6):7-14
生存环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站在民族发展进步的视阈,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无疑是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各民族,特别是藏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项,它对千百年沿袭下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将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工程实施以来,各级政府按照“实现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农牧民达到小康生活”三大目标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面临的困难也相当大。本文根据笔者的调研,就三江源生态移民生存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其解决的思路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中清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景晖  徐建龙 《攀登》2005,24(3):87-92
三江源区在江河水流循环和大气环流中的枢纽作用使之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根据有关历史记载、统计资料和科学知识,本对中清以来各主要时期三江源区的人口变迁、人类活动规模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测算和评估,以期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性保护和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桑才让  冯永香 《攀登》2012,(6):61-68
如何发展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是目前亟待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在调研基础上,分析了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条件,探讨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选择和区域发展重点以及发展模式,提出了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及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生态补偿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这些探讨,可为三江源区的生态补偿与政策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莉 《攀登》2012,(3):4-4
近几年,随着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实施,三江源生态地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我省林业部门在实施好三江源生态项目林业工程的同时,借助三江源生态品牌,积极展开对外合作,相继与全球环境基金、保护国际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国际金融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合作,  相似文献   

15.
桑才让 《攀登》2011,30(6):15-20
文化适应性是移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三江源生态移民文化不适应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表现,提出了文化适应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本太 《攀登》2010,29(1):6-13
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草地生态保护相协调,既减轻草场压力又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从分析青海省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指出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根源在于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并结合正在开展的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了青海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雪梅 《攀登》2014,(6):74-77
生态城市的理念是对原有的城市建设模式和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西安生态城市建设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需从培育广大市民的生态文明观、生态规划先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出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毛魏娟 《攀登》2012,(2):127-129
刚察县作为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核心地区,在发展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中有着诸多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是刚察县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郑杰 《攀登》2012,(3):2-3
在青海三江源区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占的比重最大,拥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面积达到19.4万km^2,分别占三江源综合试验区面积的49.1%,占省域国土面积的27.26%。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陆续实施了三北和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  相似文献   

20.
田俊量 《攀登》2012,(3):3-3
生态监测的社会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成效评估;二是区域环境状况评估预警;三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四是生态补偿的重要依据。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导小组下有七个工作组,其中一个工作组是生态监测工作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