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林 《巴蜀史志》2005,(5):58-58
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标志之一,一直保持了自已的独特风格,既有其自身的历史传统,又吸收有其他民族的化营养,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苗族服饰是没有字的历史献。是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的“绝好史料”。对于历史上未能形成本民族字的苗族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我国苗族族称定为“苗”,是各地苗族自称“Hmongb”(蒙,清鼻音)、“Mongb”(蒙,浊鼻音)、“Hmaob”(毛,清鼻音)、“ Maobl”(毛,浊鼻音)、“Hmub”(母,清鼻音)、“ Mub”(母,浊鼻音)、”Hmangb”(芒,清鼻音)、“Mangb”(芒,浊鼻音)等的音译,为全体苗族同胞所承认,可以说是苗族的共同族称。此外,各地苗族还有一些次族称,如湘西等地区苗族自称为“Ghab xongt”,音译“嘎雄”;湘西泸溪地区苗族自称为“Deil sangb”,音译“待桑”;黔东南部分地区苗族自称为“Ghab Nes”和Deil Yul”,音译为“嘎娜”和“待尤”;广西融水地区苗族“Deil Gef”和“Hmongb”两种自称并存,两者音译为“待格”和“蒙”。这些共同族称和次族称,都有其来源和含义,只因过去苗族没有文字,未能写成史书流传下来,后人无法知道罢了。因而苗族族称都是由不同时代、不同  相似文献   

3.
客家民居的围龙屋和五风楼中,均有一处称为胎土(或称化胎、花胎、花头)的所在),其位置在中轴线上的祖堂之后形如半月,高于祖堂地平。若其后无围龙屋,则呈士丘状;若后有围龙屋,则呈龟背状。据民同16年(1927年)《兴宁东门罗族旗谱》云:化胎,即在“龙厅以下,祖堂之上,填其地为斜坡状,意谓地势至此,变化而有胎息。”在祖宗的神龛下方或祖公厅后面的花胎上,都安有龙神,让其与祖宗一样,享受长年香火。“胎土”乃客家民居的“龙脉”和风水要点。其化渊源十分久远,乃源自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化。  相似文献   

4.
为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贵州申报小组的一员,我兴冲冲走进了开阳县马头寨。开阳有四个“马头寨”,这与历史上用“马头”作行政单位统治“仲苗”有关。何谓“仲苗”?有人认为,“仲苗”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其实不对。“仲苗”古代又称“仲家”,是对今布依族先民的称呼。为什么要将布依称之为“仲苗”?原因出在古人将居住在今贵州境内的所有少数民族统统称为“苗”。为便于区分,复将其分为“仲苗”、“洞苗”、“水家苗”、“仡佬苗”等等。对于真正的苗族,又分别按其住地或服饰分为“水边苗”,“高坡苗”,“鸦雀苗”、“大花苗”、“小花苗”等等。这都是他称,苗族多不爱听。解放后,进行民族识别,给少数民族正名,将不属于苗族的侗族、水族、仡佬族、布依族等从“苗”中分出来,将“苗”单独作为苗族的专称。而对苗族内部的不同支系,或者用住地加以区别,或者用方言加以区分,不再沿用不受苗族同胞喜欢的称谓了。若将历史再往上推,居住在今贵州甚至整个中国南方的各族人民,笼笼统统地被称为“蛮”。不过,“蛮”与“苗”倒是有点音近,故苗族又被统称为“苗蛮”。由于苗族支系太多,古人在给苗族作画时,取名《百苗图》。“百苗”当中的“仲苗”及“仲家”,就是今天的布依...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外国人的名字很长,很难记。我却说:苗族奇特的姓氏更长,更难记。有人说:外国人说话与中国人说话是倒过来说的,很有特色。我却说:苗族说的话与汉族说的话比较,也是倒过来的,而且非常奇特哩!你信不?若不信,请到苗岭新都凯里市苗族地区体验一下便知晓了。凯里素称“苗族大本营”,“千里苗疆腹地”。这里的苗族为黔东方言。境内苗族有自己的姓氏,主要有“西”、“方”、“柳”、“尤”、“勾”等姓氏。苗姓平时很少使用,也不连上名字,只是在识别某地某家某人属某个宗支时才使用,多半是用来说明其所属宗支且何方人氏的。因此,苗姓只是姓…  相似文献   

6.
《文史天地》2008,(8):I0001-I0003
贵州后山苗族的芦笙文化积淀了黔北、川南、滇东苗族芦笙文化的精华,与东南亚、美国苗族风俗一脉相承。1996年,贵州省文化厅将后山定位为“苗族芦笙艺术乡”。  相似文献   

7.
在苗族西部方言各次方言和土语区广泛传说着关于亚鲁的故事,在婚丧嫁娶、祭祀典礼、建房造屋、节日欢庆、人生礼仪等不同场合,唱诵《亚鲁王》是重要的仪式性内容。《亚鲁王》与苗人息息相通,以英雄神明的声威切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苗族人在生产、生活、生长过程中的护佑神。在苗族人口传心授的记忆中,这位英雄的王城和战死的地方并不遥远,苗语称为“格桑”。“格桑”在何处,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素有“衣冠大国”之称,而苗族则当为“衣冠大国”中的“衣冠大族”。苗族分支众多,服饰各异,据统计,仅不同款式的女性服饰即多达一百二、三十种,其丰富多采远非其他民族可媲美。在苗族众多服饰里,最引入入胜的首推苗族银妆,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银光烟活惹人注目。与其说,生活在中华广麦大地上的56个民族,苗族最酷爱银饰,倒不如说,苗族之于银饰,超出一般酷爱的程度,升华到了一种“特殊缘份”的境界。苗族世代以务农为业,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辛劳所获的相当部分被用来换取银元,而银元则几乎无一例外地被送进银匠的…  相似文献   

9.
苗族及其先民在汉文献称为“苗”由来已久。尧、舜、禹时称“三苗”、“有苗”、“苗民”,秦汉时称“蛮”,唐宋时直接称“苗”。这些称谓就词源学角度而论,究竟是自称还是他称?它们的本意是什么呢?现在苗族的自称主要有以下几种:凯里养蒿mhu33花垣腊乙坪  35 毕节大南山mo 43威宁石门坎 mau55花溪摆托mo55花溪甲定mho24紫云绞索ma 22福泉野鸡坡mjo31①苗族古歌中也多处提到苗族的自称。黔东南的《苗族史诗》中有:NgsxjangxDielHsongdjangxHmub。”意为“肉变成…  相似文献   

10.
苗族是远古时代“九黎”、“三苗”的后裔,经过几千年征战与迁徙,从黄河、长江下游辗转到西南地区定居下来,以贵州境内分布最为集中。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苗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黔东南苗族村寨文化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一、名称的由来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华夏族有着共同的起源。燕宝所著《苗族族源探》认为.操川黔滇方言的苗族,是量尤的摘系。贵州丹寨的西部地区.自古被苗民称之为“尤人居住之地”〕。他们以农历十一月第一个牛日为岁首.称之为“吃尤”或过太年。传说.尤这个人是苗族的祖先.苗年十日祭祖就是祭尤。民族史家亦认为被苗族代代祭记的这个苗族先民尤,就是传说远古时与黄帝逐鹿中原的、长着两p牛角的量尤。在苗族古歌、神话和传说中.尤其是苗语称为“贾”的苗族文化史诗《道理书》中.多载有为生存需要而由苗族先民嘎里、嘎对等人…  相似文献   

12.
屏边苗族妇女服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艳飞 《神州民俗》2007,(11):44-46
服饰,是时代的外衣,又是随着时代脉搏跳动的音符。纵观古今,伴随着苗族历史发展而变迁的苗族服饰,其历史就像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人们能从中感受到服饰语言的暗示,在倾听到时代底音的同时牢记本民族历史。文章通过对屏边苗族妇女服饰的初探,意在能对苗族服饰作个初步的了解并试着从中寻求苗族服饰之所以被称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穿在身上的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有帐座、帐钩以及彩绘木杆等遗物,当属悬挂布幕的“饰帷”类器具,其组合、搭建的形式多样。本文梳理了该时期墓葬中出土“饰帷”的实物遗存与图像资料,根据墓室空间布局情况,认为十六国北魏墓葬中的“饰帷”可分为帷榻、屋帷与车帷三类,前两者为主要布置形式。帷榻、屋帷的布局方式可能受到汉晋时期墓葬壁画“饰帷”图像的影响。与汉晋时期墓葬中单独设立的帷帐相比,十六国北魏墓葬中的“饰帷”皆围绕墓主人搭建。该时期“饰帷”用于构建礼仪空间的属性趋于弱化,而普遍突出居室化、宅邸化的特征。“饰帷”文化内涵的转变,亦反映出十六国北魏时期部分南迁草原部族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简论苗族的社会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古代有较严密的军事组织,后来,由于不断迁徒,动荡不定,所以显现出特有的分散性。接受官府统治的,行官制;接受土司、土目统治的,行土制;官家难以统率的,则俱行“首例”。就社会组织方面而言,“立鼓结社”的鼓社社区组织最为典型,“鼓社”、“议榔”、“理老”这三者是苗族古代社会结构的“三根支柱。”一、鼓社组织苗族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地鼓社。鼓社和内容、文化涵义主要通过“鼓社祭”或“祭鼓节”的活动表现出来。苗族古歌有“姜央兴鼓社,全疆的共和”,“江略九千个,遍地喜洋洋”。说明鼓社成立很早,至…  相似文献   

15.
蜡染艺术是苗族的重要文化遗产,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宋代文献有“点蜡慢”的记载.并指出是苗族擅长的工艺。蜡染工艺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即去蜡,则花纹如绘”。图案或重于写实,或喜寓意,点线结合,疏密相间,既夸张又富于人情味。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要素都会浸透着一定的文化内容,体现出一定的文化特点。苗族的语言是在苗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苗语词汇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苗族的历史与文化。本文对黔东苗语部分词汇进行推理、分析,探索苗族历史文化的一些迹象。一、历史悠久的有力佐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除了苗族民间流传的古歌、传说以及汉文献记载证明了这一点之外,苗语部分词汇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黔东苗语里,“窗子”称之为khangdzaid,是“房孔”、“房沿”的意思!“坐…  相似文献   

17.
苗族,大多住在山坡上,而有“高山苗”之称。又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乃是以其居住的环境不同而名之的。可是,有的人却以“山居”、“水栖”为其居住民族的一种习性而津津乐道。这并非今日才有,早在历史典籍中就有过记载。如称“盘瓠”蛮“好山恶都”《搜神记》:“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后汉书·南蛮传》。人们不禁要问:苗族真是“好山入壑,不乐平旷”的么﹖事实究竟是如何呢﹖“盘瓠”传说,源于湘黔交界的武陵、五溪地带,现今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那里山高箐深,确乎是苗族聚居的地方。苗族也许是…  相似文献   

18.
杨俊  谢志强 《旅游》2007,(10):78-83
黔东南的苗族居住区,这种相续了千年的古老仪式有不同的叫法,但不论是“吃牯节”、“鼓社祭”、“剽牛帝”等,均是苗族“江略”(一种鼓社联盟的血缘氏族)为单位,十三年才举行一次的重大祭祖活动,其中伴有“喊祖先”、“旋牛塘”、“踩鼓”、“砍牛祭鼓”、“藏鼓”等程序。极为神秘且带有血腥味的砍牯牛,为的是让牛的魂灵与魂归东方的先祖为件,而祭鼓,则源于苗族对女性始祖枫树妈妈的崇拜。苗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一种转移,枫木牛皮制成的木鼓就是祖先魂灵的归宿敲击木鼓,可以唤来祖先魂魄。因此,砍牛、祭鼓是最为隆重神圣的民族大典。[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姚胜祥  CTA摄影 《文史天地》2011,(3):F0004-F0004
西江千户苗寨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雷山县雷公山麓,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地,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是苗族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其苗族节日、建筑、手工银饰制作、音乐、服饰、习俗等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20.
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也是民间体育形式。据考,起源于原始部落时期。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木鼓或皮鼓,另辅以锣、钹、唢呐、二胡等。表演时,舞者以尺许木棒或徒手击鼓,也有他人击鼓伴奏的。舞蹈动作多模仿种田、插秧、晒谷、织布、挑花、淘米、梳头等生产、生活动作,还有模拟猫儿洗脸、狮子滚球、猴子戏鼓等及表现武功健身的翻跳滚打、推挡擒拿等。苗族鼓舞舞汇丰富,种类繁多,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并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如“跳年鼓舞”、“踩鼓舞”、“略高斗”(汉语称“木鼓舞”)、“简子鼓舞”、“团圆鼓舞”、“凤凰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