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圆明园旧景     
正2016年9月,一组英国摄影家费利斯比特摄于I 860年的北京城照片在英国拍卖。专家推断这些照片应为圆明园的旧景。就在这年10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掠圆明园。这组旧景照应是摄于焚掠之前。圆明园,是一个让无数国人魂牵梦萦、又不免心中一痛的地方。当年圆明园的原貌到底是什么样的?恐怕早已无人能准确、细致地说清。1/圆明园的一处角楼。2/圆明园的一处石牌楼。3/圆明园内的香炉塔。4/未被烧毁时的圆明园的一栋古塔。  相似文献   

2.
邓妮 《神州》2010,(12):24-26
1707年,康熙帝决定将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园林赏赐给胤禛,亲题圆额"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随后占领圆明园,并把园内财务抢劫一空。为销赃灭迹,掩盖罪行,最后下令烧毁圆明园。在大火连烧三个昼夜之后,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1904年,清政府裁撤了圆明园总管机构,圆明园从此无人管理  相似文献   

3.
《神州》2010,(9):9-9
1860年,圆明园遭遇大劫难,一把大火让曾经的万园之园变得面目全非。1873年,德国摄影师恩斯特·奥尔末用影像记录下了这一座残园的景象,聚焦了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群。而这些照片也成为目前所知的、距西洋楼建筑群原貌最近的影像。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为了这个特殊的纪念,8月3日,“残园惊梦一一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展。这组圆明园最早历史影像是首次在国内亮相。  相似文献   

4.
王金昌 《百年潮》2010,(11):77-79
我手上有一册1864年法国出版的法文书籍《环游世界》,其中收录一篇题为《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游记》的文章。这篇文章写于1862年,作者是法国汉学家M.G.保蒂埃,文章图文并茂,对1860年圆明园被毁前的美景有详细记载。今年10月是圆明园被毁150周年,现将这篇文章做些介绍,作为对被毁圆明园的祭奠。  相似文献   

5.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当时八旗军已经没有了,就是圆明园的太监拿起武器抵抗了一下,但很快就被消灭了。6号占领的,7号就开始进行抢劫,经过英法侵略者的抢夺以后,圆明园的珍宝几乎就被抢光了。之后英军决定要烧圆明园,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烧圆明园是为了掩盖侵略罪行,不是。在英法联军看来,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  相似文献   

6.
要砾闵 《世界遗产》2012,(4):117-119
2009年10月与2012年7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对圆明园遗址公园游客进行的两次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游客支持圆明园申报世界遗产,反映了公众对圆明园遗址保护的态度(本刊今年秋季号已刊出)。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刘庆柱提交了"圆明园遗址亟待加强保护、管理,积极进行申遗"的提案。2012年10月18日,为纪念圆明园罹劫152周年,中国圆明园学会在北京举办"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中国圆明园遗址"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3所高校和研究机构逾80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再次发出应尽快启动圆明园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呼吁。现发表部分学者的发言摘要,通过他们对圆明园历史人文价值的解读,对遗址保护与管理的建议,对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分析,以冀引起社会各界对圆明园遗址未来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7.
<正>1860年10月,圆明园毁于英去两个强盗的烧杀抢掠。13年后的一天,有一个叫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的德国人邂逅了圆明园,这一次,他手里拿的不是长枪利刃,而是可以记录历史的照相机,他不经意地按了几下快门,却为我们留下了目前所知圆明园被毁后最早的影像。奥尔末十几岁时来到中国,1872年始在北京海关任职。在日记里,奥尔末如此回忆西洋楼:"如彩虹般绚烂……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水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可持续保护利用。立足历史与现实,寻求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水循环体系的可行性措施,促成圆明园水环境的新平衡,使圆明园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的教育作用和生态调节功能在新环境下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公众对圆明园遗址保护的认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与中国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分别于2009年10—11月与2012年7月,共同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游客进行了两次问卷调研。问卷在了解游客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游客的来园原因与识园途径、对圆明园的历史认识、对圆明园遗址的遗产观念等方向设计了14道问题,两次调研内容完全一致,前后分别发放问卷900份与500份。从这份问卷中所获取的公众对圆明园遗址的认知与态度,或为今后圆明园遗址保护与管理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有人要出资200亿元重建圆明园!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有形建筑的再现,还是无形精神的弘扬?是铭记耻辱,还是创新未来?圆明园断壁残垣的每一丝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国人敏感的神经。圆明园的命脉,到底谁能延续?如何延续?  相似文献   

11.
罹劫圆明园     
吴跃 《世界遗产》2010,(3):22-31
<正>圆明园遭受的历次劫难,正是近代中华民族命运的缩影。"金"、"火"之劫——第一次劫难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第二天清晨,英国全权专使额尔金、英军司令格兰特和法国专使葛罗、法军司令孟托邦齐聚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谋划如  相似文献   

12.
读编往来     
《日落圆明园》这篇报道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圆明园几百年兴衰荣辱的历史状况,读后让我备感欣喜。最早听说央视要拍《圆明园》的时候,我真的有些担心,因为我们的圆明园,它的价值很丰富,它的命运曾经震惊世界。要讲述这样一段历史,非常自如地将它在银幕上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的确很难。令人惊诧的是,导演金铁木带领他的团队,独辟蹊径,通过对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副主任陈午晴剖析“圆明园现象”为什么圆明园的“一呼一吸”总是风波易起、争论难平?这背后蕴含着一种怎样的社会心理?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副主任陈午晴接受了本刊专访。记者:最近,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想要复建、重建圆明园,您认为他们是出于什么心理?  相似文献   

14.
正圆明园曾经两次被焚烧,一次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一次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这两把火烧得国人咬牙切齿,刻骨铭心。殊不知,还有一把火,也烧得有识之人跌足捶胸,心痛不已。据《清代野记》说,这把火是慈禧太后下令放的,原因无他,只是因为自己的外甥不肯掉眼泪。慈禧太后对自己的亲人非常看重,她母亲七十大寿时,她亲  相似文献   

15.
杰子 《中华遗产》2014,(10):62-73
在许多中国人眼中,圆明园是一种伤痛的记忆,这种记忆或许蒙蔽了一个事实——这座万园之园曾经是大清皇帝工作、生活、娱乐之处。曾经,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无数故事。仅仅是有关圆明园的罪与罚,就很精彩。  相似文献   

16.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圆明园就是我们从电影、电视和图片中经常看到的屹立在废墟上的几根汉白玉雕花石柱。其实,圆明园是圆明、长春、绮春三个园林的总称,占地5200余亩。这几根石柱,是长春园西洋楼中远瀛观的遗物。西洋楼包括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六幢欧式建筑,三组大型喷泉和若干园林小品。这些建筑物,沿着长春园的北墙呈带状展开,占地约120亩,为长春园的1/9,圆明三国的2%。尽管这几根石柱是圆明园遗址上最突出的标志,但是,它不等于圆明园,更不是圆明园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代表。西洋楼是…  相似文献   

17.
《世界遗产》2014,(5):120-120
2014年3月27日,由北京圆明园研究会、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与凤凰网城市频道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CHCD)论坛”在圆明园正觉寺大殿举行。这是北京圆明园研究会成立以来的第一场公开活动,国内外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遗产地管理者、数字技术专家以及公共媒体,  相似文献   

18.
一康熙中叶,全国完全统一,财力逐渐充裕了。金戈铁马,千里征战不就是换取“宁神受福”吗﹖天下太平,江山已固,皇帝佬儿也该下马清闲清闲,消遣消遣啦。选择风水宝地,大兴土木,安居乐业则是顺理成章。两千多年来,一次次朝代的更迭,一个个皇帝的上上下下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康熙在明代武清侯李伟清华园的旧址上修建了畅春园。雍正做皇太子时,康熙将畅春园西南的一块土地赐给他建园,并定名为“圆明”。还写了匾额悬挂在圆明园的大殿上。“圆明”二字,按雍正《圆明园记》中的解释是“圆而入坤,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鼎盛时期,有所谓"圆明五园"之说,即圆明园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和春熙院这五个御园。其中,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的所在位置,学界无甚争议。熙春园经清代园林史专家张宝章、苗日新的考证,其位置在今清华大学范围,已成定论。唯有春熙院究竟在哪里争议较大。春熙院,在乾隆朝以前是一座赐园,名淑春园。目前发现的历史记载,最早是《钦定大清  相似文献   

20.
来信     
全民保护圆明园“谁续圆明园命脉?”达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我们从小就知道圆明园乃“万园之园”,它那段被纵火焚烧的历史,早已化为中华民族的一大情感符号。但不知从何时起,圆明园成了被炒作的话题,人们忙于纸上论战,却忽视了对它的切实保护!我很赞成徐文荣在浙江横店重建圆明园,因为这能让我们更好地追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而对于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我们应该保护好它的一切现有资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铭记国耻。而这两点,不是靠呼吁、讨论可以实现的,需要每一个中国人贡献力量。张长生银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