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Benjamin Grob-Fitzgibbon 《The American review of Canadian studies》2015,45(1):113-128
In the 1880s, the British Empire was abuzz with debate over the Irish Home Rule Bills being discussed at that time in the Westminster Parliament. The Dominion of Canada was no exception and the Canadian House of Commons held no fewer than three debates on the concept of Irish Home Rule. Studying these debates provides a way to explore British identity beyond the British Isles. Although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ttempts to implement Irish Home Rule were ultimately a failure, for almost half a century the concept was discussed throughout the Empire. This article takes an in-depth look at the Canadian parliamentary response to Irish Home Rule. In doing so, it argues that the debates reveal much about British identity in the Dominion, at least at the parliamentary level, and sheds light on conceptions of Britishness in the wider British world.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se imperial debate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nadian history and deserve to take their place in Canadian historiography.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享誉世界,功贯全球的著作。古籍史料的翻译错误是其白璧微瑕,为使其更加完美,就古籍翻译的三个问题进行商榷。其一,古籍数词的翻译错误;其二,古文献人名的断译错误;其三,古史书的校勘标点错误。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韩凭故事原本形态的考证表明,故事的核心应是颂扬韩凭夫妇以生命复贞信,此世不可处,乃相踵讬死赴太阴,终成尸解仙。贞信守节、重义轻死,是汉代死后尸解成仙的标准。汉代画像石和铜镜等出土金石资料,说明韩凭夫妇的夫信妇贞、至死不渝品格所造就的爱情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并引起强烈共鸣。韩凭夫妇殉情而死及死后化作梓树、鸳鸯之说,实际上是汉晋时期盛行的以墓室为"炼形之宫"、经历"太阴炼形"、最终变形而仙的尸解信仰的一种仙话表达。图其形于古圣贤、忠孝、节义、贞烈、英雄之伦,意在示其同臻仙域,藉以讴歌春秋大义。应在汉墓画像的系统配置和更为宽广的汉代思想和信仰背景中去寻求对汉画中韩凭夫妇故事的合理认知。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晚年的代表作《山音》仍然表现出“处女性”崇拜这一主题。信吾精神饥渴和委顿,内心充溢着怅惘、空虚、失落、孤独和死亡的哀怨与恐惧,他希望获得解脱,希望得到精神的救赎。他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归宿,寻找一种救赎的精神力量。信吾潜意识中所期待的能使之获得救赎的力量是通过女性来体现的,他探寻的目标也具体化为女性,尤其是女性美。以信吾为代表的男性形象在这种“处女”的爱中汲取无限的生命力量。川端康成作品中对“处女性”的崇拜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憧憬。对“处女性”的崇拜源于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也是作者对自己孤儿根性的一种解脱和拯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集美美术馆所藏绢本着色降魔图为,论述了五代时期降魔图像新发展的有关情况。作品中的降魔释迦佛表现出若干新时代造型特征,密教明王的出现增强了佛的威慑力。魔众种类繁多,复杂多变,艺术表现趋于极限。释迦佛神通变化以及转轮圣王七宝被吸收进来,强化了释迦超人的性格。图像中还可以见到来自印度帕拉朝美术的因素。此图像的内容和表现远远超出了北朝时期同类作品,代表了后期降魔图像发展的最高水准。推测此图像出现与当时流行俗讲的社会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6.
7.
民初晋北乡村作为历史大变革时期重要的社会单元,其生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还包括劳动生活方式和婚姻生活方式等。且由于晋北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故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河南巩义市黄冶窑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巩义市黄冶窑址进行了四次发掘,发掘面积2429平方米,发现窑炉10座、作坊5处和淘洗池、澄泥池等遗迹。出土瓷器、三彩、白釉绿彩器皿和各类窑具等遗物3000多件,为了解黄冶窑的文化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杨府山土墩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乐器和兵器的年代和性质,对探讨南方地区文化的互动、交融乃至民族的交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该墓所出鼎、簋、铙、短剑等的具体分析,可以断定这应是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南方系青铜器,时代应在商末周初,墓葬的年代最晚应为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10.
当前已经开始的西部大开发 ,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在详细分析了西部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对在大开发中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及进行生态建设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绝对领导,是适合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的军事领导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基石,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坚持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绝对领导,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必须坚决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鼓吹的"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根本原则和根本制度。 相似文献
12.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生态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至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农牧交界带农耕和游牧民族因生存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此消彼涨的纷争和一些不适当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弱化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人居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加重。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乃至武装冲突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Rui We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06,1(3):476-501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social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of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s in the
border areas Jiangxi,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showed apparent differences from the traditional government. There appeared
a gradual transitional tendency to the modern society in aspects such as the special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bodies, the
communalization, corporation and trade orientation of the mass organizations, and the social control as well a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onducting, serv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social communal facilities in the social economic context. Consequently,
the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stages in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al transition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Wenshizhe 文史哲 (Jour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No. 1, 2004 相似文献
14.
敦煌佛爷庙湾墓伯牙弹琴画像之渊源与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早期墓葬图像系统中,同一题材的图像反复地出现,构成了一种社会习俗,其背后当蕴涵着能为当时人所普遍认可的观念,该观念决定了此图像在墓葬中应出现的位置以及与之相配置的图像系统,是图像进入墓葬的内在依据和动力。本文以敦煌佛爷庙湾出土的伯牙弹琴画像为例,依据文献记载、铜镜铭文和图像自身的逻辑,着重考察了佛爷庙湾伯牙弹琴画像的渊源及其背后所蕴涵的观念,即图像的含义。作者指出,敦煌佛爷庙湾伯牙弹琴画像与四川、湖北及浙江等地区的图像联系紧密,认为该画像实际上起着调和阴阳的作用,暗示着升仙的必要条件,是升仙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共产国际、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本文主要根据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的俄文馆藏档案、最新公布的共产国际档案以及其它相关材料,详细解析了共产国际、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战国秦汉城市人口结构初探--以农民问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内居民的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城最初是军事防御的城堡,居民以农人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兴盛,春秋战国时的城市居民主要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农民一直都是主体。两汉时仍然延续着战国的传统,但在交换经济和土地兼并的破坏下,大量农民丧失了土地,沦为流民或大土地所有者的依附民,城内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趋于下降,但短期内还不会完全被排挤在城墙之外。 相似文献
18.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中国史学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艰难地然而终于剥离传统史学的脐带,迈向史学现代化的新途。在这一过程中,中西史学的交融呈现鲜明的特点:史学的传播渠道由欧美直接输入为主,以取代从日本的间接输入;中国学人留学欧美成为时尚,从欧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中西史学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传播西方史学的主体;而传播的内容以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历史哲学的引入更令人瞩目;出版机构在民国时期中西交流中起到重大和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是对黄老道家的学术概括,“新道家”的提出则填补了学术空白,对深化研究有着启示意义。战国时期以帛书为主体的黄老学派标志着新道家的形成,《吕氏春秋》是其发展形态。西汉前期的政治是新道家的全面实践。东汉前期的“吏化”儒生和对谶纬的控制,使士人的学术路径转变,导致儒法统一和儒生对新道家的重新取舍,儒道合流。 相似文献
20.
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事关国计。当时政府的诸多治河措施是为确保漕运畅通,加之明代保陵的需要,更使黄河、淮河、运河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封建政府的决策行为使本自独流入海的淮河改道主要由长江入海,使淮河流域成为十年九灾之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