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战后中国的"新革命运动"是由司徒雷登发起的,其目的是通过国民党政府内部的改革,把CC系的势力排除出去,让自由主义势力进入政府并掌握政权,以维持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对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由于"新革命运动"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司徒雷登试图通过"新革命运动"挽救国民党统治的努力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4.
5.
Edwina S. Campbell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2013,39(4):485-487
The paper relates the concept of a European political ident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s foreign policy. After a brief review of the idea of political identity as it developed in Europe over the last five centuries, the paper relates this concept to that of liberal democracy. It then turns to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the growth of its foreign policy. It addresses two questions: Could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loyalty to a territorially defined identity be replaced by that of institutional loyalty to not one, but a variety of overlapping institutions? Secondly, ca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s foreign polic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European sense of identity? Two short case studies, one on Yugoslavia, and one on economic aid to Eastern Europe, illustrate recent European Community foreign policy.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speculations as to the future European political system and its applicability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6.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50年代起,美国史学界率先开始的新史学运动倡导结构一功能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主张用系列数据研究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传统的——不仅政治、军事和宗教的,而且经济、社会及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功能作用,以达到在“总体”上理解和叙述人类过去的全部经历的目的。由此,改变过去的以政治事件和伟大人物串连起历史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通过《日本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三权分立之原则和形式,但由于世界范围内的趋势、日本政体的问题和自民党的"一党独大"等原因,遂造成三权失衡即行政权急剧膨胀和立法权与司法权遭到严重削弱诸问题。 相似文献
9.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发展。在 2 1世纪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最为重要的全球性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 ,应该通过不断地自我改革与完善 ,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论战后日本的国家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意识是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战前由<大日本帝国宪法>所标榜的神格天皇国体意识,随着日本的战败而支离破碎.战后初期在美国占领军的指导下,日本开始了新型国家意识的构建过程.战后日本的国家意识体现出阶段性特点,即50年代表现为美国占领下的民主主义;60~70年代在战后教育的催促下,国家民族主义再兴;80年代国家整体右倾化.战后日本国家意识的主要特征由象征天皇制所具有的机能决定. 相似文献
12.
13.
14.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是一场改变世界的正义的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国是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上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场之一,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场战争也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为中国取得独立与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成为中国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和战后新中国崛起的起点与开端。 相似文献
15.
16.
18.
19.
《外交史》1993,17(4):615-620
Kyoko Inoue. MacArthur's Japanese Constitution: A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Study of its Making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chard B. Finn. Winners in Peace: MacArthur, Yoshida, and Postwar Japan . Berkeley
Roger Buckley. US-Japan Alliance Diplomacy, 1945–1990 . 相似文献
Richard B. Finn. Winners in Peace: MacArthur, Yoshida, and Postwar Japan . Berkeley
Roger Buckley. US-Japan Alliance Diplomacy, 1945–1990 .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