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在入仕前后曾经历了四次重要的考试。即1875年考入尊经书院,1882年朝考优贡,1885年顺天乡试,1889年考授中书内阁。重庆市博物馆藏有杨锐前两次考试的文字资料,皆为杨锐本人手书,一为赴尊经书院考试的诗卷——《尊经书院会课》,(图一)一为《朝考优生等第名单》。(图二)  相似文献   

2.
廖平与晚清今文经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廖平的经学成就在其前期廖平(咸丰二年——一民国二十一年,1852一19H)字季平,晚号六译,四flbt研人。二十二岁赴博士弟子员试,试卷被考官所弃,时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拔为第一,放长期对张之洞深怀知己之恩。次年,即入张之洞所创成都等经书院就读。师事担任等经书院主讲之王间运。二十七岁(光绪十四年)中进士,授龙安府教授。以后历任射洪安岳教谕,绥安府学教授,等经书院提校等职。廖平治学善变。他于光绪十二年(1886)著成(今古学考),主张“平分今古”。次年,又作《续今古学考)①(后经过增订,改名(古学考)(凡又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张之洞档案”中所藏电报、信件,全面考察张之洞与杨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一考察揭示晚清从甲午年(1894)到戊戌年(1898)的政治内情。最晚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起,杨锐即常住北京,充当张之洞的“坐京”,为张之洞提供政治情报并办理各种交待事务。在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给杨锐下达了大量的指示,并在杨锐被捕後积极进行营救。本文还证明孔祥吉发现的“百日维新密札”的作者不是李焜瀛(符曾),而是杨锐。  相似文献   

4.
广雅书院内旧有莲韬馆,座落于冠冕楼之西南,为山长(院长)起居及接待诸生之所;原有术匾额悬于馆门上方,字为书院创建人两广总督张之洞手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刘光第致其族弟刘举臣之信为线索,发现了胶州湾事件后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对中枢的无力之不满,希望湖广总督张之洞来京主持,于是刘光第以门生的身份运动大学士、管理吏部事务徐桐,由徐出面保张。由杨锐起草并与刘光第商订的徐桐保张之洞摺,也在档案中检出録上。本文纠正了作者先前研究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方继孝 《收藏家》2007,(9):39-46
易顺鼎(1858-1920年)湖南龙阳(今汉寿)人。字实甫,仲实、一字中硕。号哭庵、一厂居士等,室名琴志楼。尝问业于王闿运。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人,纳赀为江苏候补道,旋师事张之洞。马关条约签定后,上书请罢和议,反对割让辽东与台湾。曾二次去台湾,入刘坤一军,后赴台湾协助刘永福筹划防务。后入张之洞幕,曾主讲两湖书院。辛亥革命后寓居上  相似文献   

7.
刘作忠 《文史春秋》2007,(10):26-26
1906年,法国海军学校发生了一起轰动欧美的"中国留学生窃图案"。"窃图主犯":向国华,字子瑜,湖北沔阳人,清光绪壬寅科举人;石瑛,字蘅青,湖北阳新人,清光绪癸卯科举人,两人均为湖广总督张之洞自两湖书院选派的留学生。  相似文献   

8.
陈伟欢 《收藏家》2011,(5):39-45
黄绍箕(1854—1908年),字仲,又字穆琴,晚号鲜庵,浙江瑞安人,黄体芳子。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二十一年侍父归里,途经上海时列名"上海强学会"。二十三年任湖北乡试正考官,二十四年任会典馆提调、翰林院侍讲、左春坊左庶子、京师大学堂总办。二十五年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二十六年受张之洞之聘,赴湖北主持两湖书院。三十年任编书局监督,次年正月兼任译学馆监督。三十二年任湖北提学使,卒于任。著《中国教育史》等。黄绍箕精通训诂学,还精金石书画,常与潘祖荫、孙诒让、端方、盛昱、王懿荣、费念慈等一起探讨。温州博物馆藏有许多黄绍箕友朋的信札,特选张之洞、林开、杨锐、李传元、张亨嘉等人的信札予以整理刊布。这些信札写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至三十一年间,内容涉及当时时事,如《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抗击日军的消息;山东义和团运动,以及有关京师大学堂招聘德文教师等,具有重大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峰 《文物世界》2010,(5):32-34,39
<正>清台湾府知府蒋元枢墓志铭,1981年春于常熟市虞山出土,尺寸61×65厘米,37行,原字数1102,现存1097字,藏于江苏省常熟市博物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标点本,抄录蒋元枢墓志铭,经与原碑相校,多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传     
张之洞,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香崖居士。两广总督任上。取唐代岭南诗人张九龄“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诗意.号“无竞居士”,又因创办广雅书院,号“广雅”:湖广总督任上,仿越王勾践“冬抱冰,夏握火”以振邦家之志,将武昌居所命名“抱冰堂”,晚年自号“抱冰老人”;辞世后,清廷追谥“文襄”,时称“张文襄公”。  相似文献   

11.
如今的广州广雅中学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曾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活的见证"。它的前身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广雅书院,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1888年创建。1912年,共和取代帝制以后,广雅书院改为广东省立中学,这是广东创  相似文献   

12.
兴起于唐代并在宋代形成制度的书院 ,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教育组织。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于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学术探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术界对其已有较多的研究 ,特别是近二十年更掀起了研究的热潮 ,有关论著不断推出。在蓬勃开展的书院史研究中 ,四川书院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 ,既无专著 ,亦少专门论文。这不但与四川书院在全国书院中的应有地位很不相称 ,也直接影响到全国书院史的整体性、深入性研究。最近 ,长期致力于四川地方史研究的胡昭曦教授积多年之功 ,完成《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 2 0 0 0年 2月版 )…  相似文献   

13.
《文物》第三期所载杨荦同志的一篇文章,对郑板桥的《道情》手稿作了详细的考订;但其中有些字可能由于原稿本字迹潦草,辨识上还有不够确当之处,现提出商榷。 "列位晓得这四句诗是那里来的"句中"来"字为原稿本所无,恐是抄录时误衍。  相似文献   

14.
高金辰 《神州》2020,(6):200-200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时人尊呼“张香帅”。直隶南皮人。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工业方面,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政治方面,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一批新式学堂。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相似文献   

15.
1888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原有两祠,一曰岭学祠,为“礼宋儒诸贤之所”(台湾著名学者苏云峰先生语);二曰濂溪祠,属专礼周敦颐之所。岭学祠在书院西北,濂溪祠在东北,从坐向看,位居岭学祠上;岭学祠为礼众贤之所,濂溪祠为礼  相似文献   

16.
杨锐(1857~1898),初字退之,后易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祖籍江西,是清末戊戌维新运动中的著名“六君子”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改革志士,而且博学多才,善于古文词赋,工书法。他的诗词清新,隽永,意境豪迈,可以看出他的深厚功力。他的《剑阁赋》、《浣花草堂赋》等文赋,气势雄浑,一气呵成,堪称上乘之作。他在历史学方面,也造诣精深,曾辑注  相似文献   

17.
石韫玉是生活于清中后期的一个文人,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解读,第一个阶段他在朝为官,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却终因自己不肯同流合污,遭人陷害,弹劾辞官。第二阶段他致仕以后,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苏州紫阳书院、杭州紫阳书院、江宁尊经书院讲学。石韫玉一生思想变化与他的经历和时局是密不可分的,民本、教育思想最终汇集成其独特的独学庐思想。  相似文献   

18.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武昌三道街经心书院旧址创设湖北存古学堂,为全国此类学堂之首创,举国瞩目,深得朝廷尝识。后,各省拟相效行,旋因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覆亡,未及普遍实施。虽此,湖北存古学堂以其“保存国粹”的特色,在近代教育史上仍占有一定位置。这里仅就张之洞与湖北存古学堂的有关问题,作一简叙。  相似文献   

19.
清末,武昌城区内书院甚多,其中最有名的是两湖书院、江汉书院、经心书院,时称“湖北三大书院”。兹将三大书院的有关情况,分述于后:两湖书院两湖书院是1890年(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所建。院址在营坊口天符庙及都司湖一带(今湖北医学院附一医院①老住院部、武汉音乐学院、武昌实验小学、武汉第45中学等地)。院内建筑宏伟别致。南部为南斋,是湖南籍学生所居。南斋有楼房十栋,分别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为名序。北部为北斋,是湖北学生所居。北斋亦有楼房十栋,分别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名序。西…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代,张秀熟同志主持纂修四川省志时所征得的有关文物中,有一件杨锐书赠刘光第的诗幅。诗幅呈四方形,长31厘米,宽28厘米,内录杨锐手书的本人诗作十一首,字体为行书;后题“裴村仁兄同年属书录此即请诗家两正”。落款处署“甲午五月弟杨锐”,下钤篆体“杨叔子”阳文印章,条形,长约1.5厘米。(图)裴村乃刘光第字。杨锐于1882年(光绪八年)参加优贡生朝考,名列第一,刘光第亦于是年参加乡试,中举人,故称“同年”。此经过绫裱的珍贵手迹,虽历经沧桑显得陈旧、个别字迹受潮模糊外,整体尚属清晰。杨锐与刘光第均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政变”中殉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