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电影、海报、电视等行业,而对于Vlog这一国内新兴的视频形式,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试图通过多模态话语中的视觉和听觉等模态中符号资源的互动来分析Vlog拍摄者想表达的意义与图像的呈现意义。以国内最早一批的Vlog拍摄者之一"大概是井越"为例,分析拍摄者想要提供给观众的画面与互动心理,有利于观众更好把握观看Vlog时的参与状态,也有利于拍摄者更好把握观众的接收角度与心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运用这一理论框架对一则公益电视广告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和文字在宣传公益广告的主题时是如何共建以实现语篇的整体意义。  相似文献   

3.
邵蕾 《南京史志》2023,(11):56-57
<正>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地位。它利用了人的各种感受,借助声音、语言、动作和符号进行语言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适应时代发展,初中英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一、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个普遍出现的现象是:尽管已经上课了,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却不在课堂上,大部分时候,  相似文献   

4.
王朝萍 《神州》2014,(6):138-139
国际语言学界自20世纪末开始,兴起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热潮。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爸爸去哪儿》这一多模态动态语篇,初步探讨动态语篇的多模态意义构建。  相似文献   

5.
李靖 《神州》2014,(12)
新闻的传播不在像以前一样只单纯的依靠文字向读者传递信息,越来越多的以文字加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出现。因此,分析对新闻的分析不能再只是单一模态的分析,而要以多模态的角度分析。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分析2014年一期《人民日报》体育版的意义构建以及如何运用文本及图像来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6.
张倩 《丝绸之路》2012,(24):82-83
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综合分析法,通过语篇衔接理论、会话原则中的合作原则和概念整合理论,从语言特点、思想传递和认知三个方面对热播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中具有幽默色彩、朗朗上口又给人留有深刻印象的经典台词进行分析,旨在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理解当前流行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钟丹 《神州》2011,(5X):253-253,255
阅读是外语教学的关键,它既是运用外语的一种能力体现,又是学习外语的手段之一。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这一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本文将话语分析中的语篇分析作为应用外语阅读教学方法的补充,主要论述了语篇分析与应用外语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鑫 《神州》2012,(24):49-50
信息时代的到来创造出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凭借其快捷传递信息、信息准确性高、信息的表达不再单一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英美文学教学上,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人们只能单一依赖文本的但模态化教学,让教学可以向多模态化发展。学生在多模态化的教学中也能改变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进而可以从多种的方法来了解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和更新知识。同时本文还讨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可以导致文化缺失的丧失。  相似文献   

9.
邓启耀 《民俗研究》2023,(4):135-144+160
燃灯及灯节是一种以光影营造沉浸式体验的信仰民俗,同时具有行为艺术和空间装置艺术的特点。佛教燃灯及灯节通过仪式化行为,在特定时空借助灯烛的设置和流动,营造非世俗意象,并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被赋予种种意义,比如佛性遍在的象征、生死明灭的喻示以及国泰民安的祈祝等。参与者借助燃灯这种被“仪式化”的民俗艺术行为,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姿态和空间设置等多模态表达与感知的交互作用,获得身体的沉浸式美感体验和置身于某种历史传统及文化精神情境中的心理感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对工业遗产的重视,保护与合理开发城市工业遗产势在必行,本文在社会符号学视域下通过分析研究兰州黄河铁桥的历史、语言景观、视觉艺术符号来展示其作为工业遗产的意义,并就此意义提出以铁桥历史文化符号为核心的保护再利用模式,具体举措如下。建造多模态主题文化展馆,打造以铁桥文化元素为中心的旅游模式,加大宣传力度等,以期可以形成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引开发的良性模式。  相似文献   

11.
如今的博物馆功能已并非局限于保存、展示文物,它可以是学习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同时是人们思考和交流的场所。博物馆的参观过程已经不再是观众被动地吸收策展人精心设计的知识架构,而是更加注重涉及感官、知识、美学及社会等方面的多层次体验。"多感知"的观念逐渐影响作为非正式教育场所的博物馆界。被"视觉中心主义"长期占据的现代博物馆开始重新思考多种感官的运用,博物馆开始更多地考虑超越视觉外的触觉、听觉、嗅觉及本体感觉等感官体验的认知与情感属性,并探索与之相对应的应用方式与技术支持。在此背景下,浙江台州博物馆民俗展厅"海滨之民"多感官展项,将多种感官运用至展览中,从而激发观众的直接经验,形成良好的认知与体验。  相似文献   

12.
章小凤 《丝绸之路》2012,(18):88-89
疑问句的语篇功能是指运用疑问句把意义上互相联系的话语单位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语义整体。本文以语用学为研究视角,依据海迪勒的系统功能理论,在语篇层面上对俄语疑问句的语篇功能进行探讨,讨论了疑问句的六种语篇功能,指出这些功能在语篇建构和分析中往往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智辉 《神州》2020,(6):45-45
声乐艺术属于一种听觉上的声音艺术。演唱者通过语言文字去表达音乐旋律变成声音的一种艺术发展的过程。它可以通过旋律的描绘能够以直接地去表达人们的丰富情感。声乐艺术要通过舞台实践才能够给观众展现出更为直观丰富的视觉感受体验,舞台实践能够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更加生动丰富,赋予情感视觉力更强,更加打动观众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话语分析领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话语的数量和类型、教师话语对语言理解的影响、教师提问、反馈和纠错等方面。实证性的研究较多,但形成整体理论框架的较少。就目前的文献来看,只有Ellis(1990)较系统地提出了课堂SLA理论框架。本文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探讨Christie(2003)的课程语类分析模式,以帮助教师进行相关的语类分析和话语分析,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周蒙 《神州》2014,(11):126+128
认知语言学研究所探讨的隐喻主要集中在语言隐喻,而较少涉及到非语言隐喻或多模态隐喻。本文通过阐述多模态隐喻的定义、研究现状及意义,探讨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韩艳 《神州》2010,(9):74-76
去年的电视荧屏上,谍战剧无疑是个中翘楚。特别是一部《潜伏》,让"余则成"成为了新一代偶像。而今年,《谍海风云》等一系列电影也纷纷加入了谍战片的大战。对观众来说,谍战剧集悬疑、侦破、枪战、情感等商业元素于一体,容易吸引眼球。一批如《英雄虎胆》、《51号兵站》等经典翻拍的谍战剧,吸引新观众的同时,也容易拉拢一批有怀旧情怀的老观众。对电视剧制作方而言,谍战剧更是影视制作公司在涉案剧被"驱逐"出黄金档后的一个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7.
廖运升 《神州》2013,(18):29-29
标识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其在视觉传达地域文化、建立企业形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标识是一种特定的视觉符号。本文探讨以民间艺术中地域文化特征为目标的视觉符号的标识设计应用问题,并就标识设计与地域文化元素的相互结合、互动关系进行分析,以求塑造具有特色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标志设计和视觉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8.
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岗 《旅游科学》2013,27(3):26-36
当前学术界关于旅游符号学的主要理论是MacCannell(麦肯奈尔)的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学。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体现符号的认知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营销、旅游传播和旅游者凝视等研究领域。除了标志符号形态,旅游吸引物符号还存在其它两种形态:文化符号和群体符号。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体现符号的客观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体验(真实性)和旅游设计等研究领域。旅游吸引物群体符号体现符号的情感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者情感管理和旅游者依恋系统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旅游地媒体符号的内容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秋芳 《旅游科学》2011,25(3):35-44
本文以陕西省这一区域旅游地为研究样本,选取旅游地中英文版本官方网站、国外旅游手册(Lonely Planet)及国内旅游网站携程网等四大旅游传播媒介,探讨不同媒体展现的旅游地符号。本文采用ROST分析软件对文字文本和视觉文本符号进行内容分析,并运用其结果进行对应分析。研究表明,不同传播媒体旅游符号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符号生产者所处的文化和身份的差异及各自目标市场的不同所致。因此,旅游地政府管理部门需重视旅游地符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旅游符号的构建和管理工作过程中关注符号体系中三组对象的匹配性——文字文本符号和视觉文本符号,官方媒体符号和非官方媒体符号,媒体符号与目标市场。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视觉思维是研究博物馆观众通过视觉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和加工信息时涉及的一切心理活动。博物馆作为一个独特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它的特点在于将纷繁杂乱的自然形态,在一定的时空内运用艺术手段,构成一个整体而有秩序的律动效果的形态一一陈列展览,向人们传播历史、科学文化知识。这样一个传播过程,主要是依赖人们的视觉,并且辅助以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共同作用来完成。而“博物馆基本上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