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墓壁画和画像石中有不少反映牛耕的图像,本文采用二重证据法对其进行了考察。陕北绥德东汉画像石中一人一牛的犁耕图,乃是一人扶犁"二牛抬杠"式之省。而一牛双辕犁的使用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赵过发明的双辕耧犁,是在翻耕的熟土上播种的,既可用一牛挽拉,也可用人挽拉,其使用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二是用于耕田的双辕犁,其系驾法是受牛车系驾法的启发而来,其使用历魏晋至隋唐,直到解放初期还在北方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2.
汉代牛耕有二牛抬杠、一牛一马并耕、一牛挽耕三种形式,分别采用颈索系衡套驾和偏系套驾。二牛抬杠以绳将衡杠分别与二牛之颈索相连,而不是直接用颈索拴缚衡杠。汉代没有双辕犁,因此一牛挽耕只能是偏系套驾,参照甘肃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牛耕图,套驾时可能在辕端绑缚短横木,贴于牛颈一侧,再用绳索绑定,或者与牛颈另一侧同样的短木相连,使两短木夹住牛颈,搭在两肩之前。一牛一马并耕,牛是驾辕的,马是拉边的,马以绳索与犁架或辕的后端相连,牛的驾辕方式则与其他单牛独辕的套驾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3.
佚名  石永亭 《旅游》2003,(10):22-23
“吱呀呀,吱呀呀”,勒勒车在古老的驿道上缓缓转动着车轮; “吱呀呀,吱呀呀”,勒勒车在现代化的柏油路旁缓缓转动着车轮; “吱呀呀,吱呀呀”,勒勒车像个不慌不忙的历史老人,缓慢行驶着,用沉重的辙印,书写着最后阶段的历史。 南朝时,草原的先民用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造车原料。车瓦、辐条、轮心、车轴以及车辕、车架,全用桦木做成。桦木质地坚硬,着水受潮不易变形。  相似文献   

4.
余国江 《北方文物》2022,(1):51-57+101
西汉高等级墓葬中发现有一种对羊纹金饰片,从现有资料来看,它起源于战国晚期的燕赵地区,是草原文化影响之下燕赵工官设计制作的产品。西汉早中期是其主要流行时期,生产机构以诸侯国工官为主,使用者包括诸侯王和高等级贵族。其最开始的用途可能是剑鞘等的装饰物,后来则成为墓葬中面罩、漆纱冠等的饰件。对羊纹金饰片的接受和传播过程,反映了战国至西汉时期汉人对北方草原文化的容受,其在纹饰、用途等方面的一些变化,则是本土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李成 《文博》2010,(6):15-22
先秦时期青铜车器的使用和演变与古代马车的结构、用途、发展、用车制度等联系密切。本文对先秦时期中原地区青铜车器的形制演变及其社会背景进行初步探讨:车器的使用在殷商时期已经较为广泛。西周时期车战的兴起、车马随葬制度的确立,促使车器形制、种类发生变化,形成了先秦马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春秋时期由于车战的频繁、墓葬制度的改革,促使车器制作的更加精良。战国中期,车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车器的制作也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6.
轮回的草原     
60多岁的琼乃是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夏玛乡垂琼村的普通村民,他像先辈们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草原上,和他的家人他的牛他的马在一起,他的根就在草原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中国北方和新疆地区发现的金属器与欧亚草原东部地区出土的同类器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公元前1千纪中国北方地区与广阔的欧亚草原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互动。作者指出,中国北方地区与草原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文化交往有很大不同,与草原东部地区的相互作用是南北向的路线,这是匈奴联盟形成的基础;与草原中部地区的交流是东西向的,从图瓦、萨彦-阿尔泰到天山,最终孕育出了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8.
隋唐时期,在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民族有突厥、回纥(回鹘)、契丹、室韦、奚、袜羯等,以突厥和回纥为主,在他们的遗迹遗物中,金银器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一时期,随着草原丝绸之路的逐渐繁盛,中西文化、南北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并在金银制品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游牧方式与草原生态——传统时代呼盟草原的冬营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 2 0世纪 30年代的日文调查资料为主 ,对呼伦贝尔草原冬营地时期的人、畜和草原的关系进行了剖析。首先 ,当时的营地选择以草原合理利用为基础 ,兼顾人畜的生活条件。其次 ,游牧民在冬营地的移动有不同的层次 ,有从夏营地到冬营地的大移动 ,也有在冬营地内的小移动 ,另外 ,为适应草原生态 ,冬营期实行分类放牧。为了抵御雪灾 ,一些游牧民开始受俄国人的影响 ,利用干草 ,甚至有的人在此基础上 ,实现了半游牧。不断移营不是过去游牧民天然之喜好 ,是人为适应草原生态而必然采用的一种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0.
皇城草原     
陈淮 《旅游》2010,(7):74-79
站在皇城草原南望,冷龙岭主峰白雪皑皑、肃穆庄严,一派神圣不可侵凌的气势,雪山融化的雪水汇成东大河(皇城河)、西营河等河流流过皇城草原,养育着这里的人民和牛羊,滋润着这块美丽而肥沃的土地。  相似文献   

11.
《风景名胜》2012,(3):162-163
行程亮点 鄂尔多斯草原位于内蒙古南部,和东部那些水革肥美的草原不一样。是沙化的草娘,属靠近沙漠边缘的半荒漠,  相似文献   

12.
草原总是孕育传奇,蒙古草原养育出手持套马杆的牧人,北美草原锻炼出戴宽边帽的牛仔,东非草原是动物主宰的世界……不同类型的草原衍生出不同的旅游产品。中国草原面积大、分布广、产生了众多风格迥异、各有情趣的草原景观。  相似文献   

13.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高原中部,东西长约450公里,总面积5.2万平方公里,它是离北京最近的草原沙地,属温带半干旱区。这沙地是中国著名的有水沙漠,在沙地中分布着众多的小湖、水泡子和沙泉,泉水从沙地中冒出,汇集入小河。这些小河大部分流进了高格斯太河,也有的只流进水泡子里,还有的只是时令性河流。  相似文献   

14.
王子今 《文博》2008,(6):3-11
阴山岩画古车图像可以与传说时代"轩辕"故事联系起来分析,有益于说明车辆发明与早期使用推动上古文明进步这一历史过程.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曾经指出,草原为旅行和运输提供了方便.在远古文化交往和文化传播过程中,草原交通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穆天子传>记录周穆王西行路线,经历阴山地方的情形值得注意.断代是岩画考察一大难点.分析阴山岩画古车图像,可以借助考古学经验试推定若干画面的大致年代.对阿尔泰山、贺兰山、卢山、黑山等地岩画的古车图像进行综合考察.显然是必要的.这样的工作,或可能深化对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早期交通形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小草数字公司董事长、蒙草集团执行总裁高俊刚眼里,草原也有语言,它想告诉人类的话都可以数据化。“草原的草长得怎样,哪里有退化或化,草产量是多少,牧民该养多少牛,牧场要买多少草,‘云端’如何数羊找羊,每只羊、每头牛的健康状况如何,再宏大的生态蓝图也要靠这些细节绘就。”高俊刚说。目前,高俊刚和他的团队正用“生态指数”建立产业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16.
张万辉 《文物天地》2020,(5):106-111
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运河村发现一座战国中晚期古墓,墓内保存有一辆较好的独辕双轮马车。由于其独特的密闭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该马车木质构件保存完好,成为研究我国古代车辆制作及工艺的重要标本[1]。先秦时期是我国手工业技术非常繁荣的时期,古车制作技术作为先秦手工业的代表性门类,其制作工艺复杂,能够很好地反映先秦时期的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井明 《收藏家》2020,(3):73-78
蒙元时期,中外贸易交流非常频繁,通过多条丝绸之路实现了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其中草原丝绸之路又显得尤为重要,这段区域不仅是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地带,也是元朝中央和四大汗国交流的重要线路。作为当时游牧文化交流的动脉,草原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  相似文献   

18.
牛车杂谭     
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传世品唐代陶牛车(见图)。前面拉车的那头牛,体形浑圆,颈部皮肉垂挂,四蹄坚实地踏在地上。后面的车子,制作精细,周身围有幡,车身后部开门,车顶还有两端向上微翘的棚顶车盖。尽管车的辕,轮等是木头制作的,留下了后代人装修的痕迹,但与南北朝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牛车图及隋唐的陶牛车相比,仍可确定为唐代遗物。南北朝时的牛车,牛身比较瘦,车盖有棚顶和平顶两种式样,棚顶盖两端不上翘,前部往往有一个遮挡阳光的棚子,有幡,门上挂帷幔以;而隋唐时的牛车,牛体很丰满,颈部皮肉垂挂是一个典型特征,车身有幡,有门,棚顶式盖,两端上翘,车轮轴心或有莲花瓣装饰。这件传世的  相似文献   

19.
在蒙古国与俄罗斯的接壤处库苏古尔省的查冈努尔地区,辽阔的大草原上散布着牛、羊、马儿和各种野生动物,一汪碧翠深邃的库苏古尔湖宛若一颗坠落草原的明珠,2700平方千米的宽阔湖面被茂密的针叶松林所围绕,不远处是海拔3000多米的峰峦,  相似文献   

20.
邂逅的草原     
李智红 《旅游》2000,(9):9-9
我是在六月的中旬走进这片美丽的草原的。 这片呈南北走向的,长条状的小小草原,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隐忍、宁静、质朴……我把它与先前所见到过的那些草原稍一作比较,便发现它与其它的草原有着许多的不同。它更多地趋向于一种平民化的状态,一种原初的朴素与平实。虽然,它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草原所具有的那种一撒千里,旷达辽远的恢弘气势,但却拥有着许多无可替代的,本色的东西。这便使得我在领略了昭苏大草原,布鲁克大草原那惊世骇俗的磅礴和豪迈之后,依然为它那种平民化的小格局,村野气的小品像而怦然心动。 在距离已获“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