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建筑画,顾名思义,是以建筑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门类。建筑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明的进步,建筑已不驻具有单纯的实用功能,更成为一种化意蕴的象征;不仅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也因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而成为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成为学、雕塑和绘画的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2.
建筑画,顾名思义,是以建筑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门类。建筑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筑已不仅具有单纯的实用功能,更成为一种文化意蕴的象征;不仅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也因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而成为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成为义学、雕刻和绘画的表现对象。建筑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独立画科,与山水、花鸟、人物画一样,是故宫博物院12万件书画收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面貌和审美风格,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建筑学史料。…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建筑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建筑活动是人类社会改造世界以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对建筑物和建筑活动的欣赏、赞美,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对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成就自豪。自古以来,建筑和建筑活动就是诗文、歌诵的对象,古《诗经》中保存有很多歌颂建筑之美和建筑活动热烈场面的诗篇。当绘画技巧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建筑自然也就成为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画是表现建筑之美的艺术品,有别于各类建筑图。它形成绘画的一个专门科目(画种)较晚,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陈列中的历史画创作王鸿以实物为基础,结合辅助材料,在一定空间内组成具有一定序列和艺术形象的博物馆陈列,是博物馆对外宣传教育特有的传播手段。它是以实物为主导,以美术、摄影、影视等多门类艺术为辅助的一门综合艺术。作为辅助陈列品之一的历史画作品,在陈...  相似文献   

5.
聂崇正 《收藏家》2012,(6):13-17
"战图"是清朝宫廷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或门类,相对于此前的宫廷绘画,显得有它自己的时代特色。此类题材或门类的作品,以描绘战争场面为主。这类题材在此前的宫廷绘画中甚为少见。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7,(2)
<正>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跨度近一千多年的存世作品里,由于不同时代的建筑结构各有特点,既有传承也有发展,甚至截然不同,所以绘画里的建筑物也风格迥异。古代建筑画被称为"界画",因画家在作画时需要使用界尺引线来描绘建筑的细部构造而得名,"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中第一次出现了"台榭"的说法;隋唐时又被称为"台阁","屋木"、"宫观",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把绘画按照种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杂画四门,把以建筑为主体的画归入杂画,称为"屋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16,(5)
正中国绘画有一种专以宫室、楼台、屋宇、寺庙等建筑物为题材,用界笔直尺画线的绘画,被称之为"界画"。所谓"界画",画师在作画时将一片长度约为一枝笔的三分之二的竹片一头削成半圆磨光,另一头按笔管粗细刻一个凹槽,作为辅助工具,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将竹片凹槽抵住笔管,手握画笔与竹片,使竹片紧贴尺沿,按界尺方向运笔,能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它既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也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作为中国画技法,界指界尺,是建筑绘图时  相似文献   

8.
李玫 《文物世界》2008,(1):69-71
中国博物馆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迎来其鼎盛时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门类齐全。这些形形色色的博物馆被人们誉为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宝库、立体的百科全书、人类接受终身教育的大学等等。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城市化进程加速,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形象工程,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一些大中型城市纷纷建设博物馆。但这些投资型、基建型的博物馆并没有将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作为建设目标,故常常出现建设时争分夺秒,开馆时热热闹闹,开馆后门庭冷落的现象,久而久之博物馆只是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地标。  相似文献   

9.
西学移植与中国现代学术门类的初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玉河 《史学月刊》2001,(4):96-101
晚清时期西方学术各门类传入中国后引起中国传统学术门类分化。中国人所接受的西方学术门类体现出明显的“移植”色彩。西学的传入不仅使中国缺乏的学术门类得到“移植”,而且也促使中国固有学术门类内部的变化,中西学术被整合在一种新学术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0.
陈全方 《文博》1989,(1):44-50
陕西古建筑的特点建筑是人类在自然斗争、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过程中不继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不仅具有历史的科学价值,而且反映了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化成就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陕西的古代建筑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状况而发展的。考古发掘和多年来的文物普查证明,分布在陕西的古代建筑,至少有三千处之多。许多仍安然无恙地埋在地下。地面上的古代建筑,虽然有的作为庙宇,成为祭神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宫廷建筑制度的基础上,清代宫廷建筑及其内檐装修的规制在清中期逐步确立并成为当时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这个规制不仅体现在朝仪、寝居殿宇的形制上,也反映在以勤政段为代表的一些具有综合功能、使用情况复杂的建筑的格局、装修之中。在归纳清代宫殿、园囿中有勤政功能和以勤政殿命名的殿宇的基础上,本文从建筑规格、内檐装修形制两个方面整理并阐述了此类宫廷建筑空间的特征,作者试图藉此探究皇家建筑设计创作的制度和功能内涵。  相似文献   

12.
陶楼是建筑明器的特殊门类,考古出土的汉代陶楼在展示汉代建筑风貌的同时,也是古人“事死如事生”丧葬习俗的体现。本文以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陶楼为例,从分类、建筑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杨效俊 《文博》2011,(3):88-94
本文采用“建筑和图像程序(architecturalandpictorialprogram)”方法重新考察临潼庆山寺舍利地宫,认为地宫以石门为界分为纪念空间和瘗埋空间,瘗埋空间以舍利石帐为中心,主室壁画表现释迦牟尼涅架的哀悼场面。舍利地宫的整体设计是依据大唐南海波凌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橥经后分》,反映释迦牟尼涅椠后天界和人间举哀的情景。地宫的建筑空间借鉴唐代墓葬的结构,遵循中国传统的方位思想,将已经形成定制的佛教图像安置在相应的建筑空间和建筑面上。表现完整的佛教涅檗经思想、,地宫具有完整的设计思想,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和艺术门类(genre),创造出舍利瘗埋的中国视觉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李喆 《神州》2013,(32):221-221
街景水彩风景画创作首先是要创新思考。在作画实践创作中,我创新地研究和探寻表现手法,不仅要注重技巧,更要注重"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本论文从气势的构图、拙朴的造型、淡雅的色彩、写意的笔法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论述。水彩风景创作构图是为了表现主题思想和视觉美感。拙朴造型艺术是善于表现形体的,这是其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淡雅与色彩是指色彩的淡雅色调给人以简约、优雅、大气、温润之感。街景水彩风景画创作的笔法写意,就是要赋予城市建筑的色彩与形体以画面生命的气息,让人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流动感。  相似文献   

15.
记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东北部,即俗称为“乾隆花园”的北端,有一处名“倦勤斋”的建筑(图一)。斋内有一个小戏台,这是故宫内现存四个戏台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实物档案作为—种特殊的档案形式,已经成为档案分类中不可缺少的门类。实物档案因其特有的记录方式,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这些是其它门类档案难以替代的。实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实物档案的科学管理。本文就实物档案收集、分类、整理、利用等方面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新城魏晋砖壁画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位于嘉峪关市东北15公里处的魏晋墓区,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内建有展览大厅、接待室、办公室和住宅等部分。整体建筑为砖混结构,外观为大屋顶式仿古建筑。博物馆大门内照壁上画有大型魏晋时期墓葬砖壁画“出巡图”,显得宏伟壮观。  相似文献   

18.
大地湾地画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982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晚期房址F411地面上发现的绘画.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建筑绘画作品,在考古学、人类学及美术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大地湾地画保存状况较好、画面清晰,一出土便因其独特的人物造型及神秘的画面内容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众多学者先后著文对地画含义及功用进行释读.  相似文献   

19.
浅析当前建筑漫游动画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腾 《丝绸之路》2009,(18):79-8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媒体革命速度的加快,漫游动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不仅在建筑艺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开始成为数字媒体广告制作的一支新生力量,它所具有的数字技术、动态化、虚拟镜头、互动等优势日渐凸显。新媒体革命的到来,给建筑动画带来了更加宽广的展示平台,必将引领全新的数字化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20.
易禹琳  吴景军 《旅游》2010,(1):56-59
芋头古寨囊括了鼓楼、风雨桥、门楼、古井、萨岁坛、吊脚木楼居室、古驿道等侗族建筑中的所有门类。各类建筑因山就势、因地制宜,自然风光与人工创造浑然一体,体现出侗族人民“天人合一”的观念,全面反映了侗族的民族史、建筑史和民俗史,是一座侗族文化的“实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