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思想文化建设得失论刘青华以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为基础,参照并吸收世界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对二者进行兼融互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近代思想文化体系,完成传统文化从古代到近代的转换,这是孙中山先生毕生所从事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和共同的价值理念。中国精神的历史内涵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仁者爱人的道德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和开创博纳的创新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也正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也必然是铸就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3.
论文探讨了留日回族对近代中国教育转型改革的作用和贡献。认为留日回族是近代回族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生源地最广的群体。立身特殊的时代中,留日回族以强烈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投身国家教育事业,在回族社会中积极普及国民教育,奠定了近代回族教育的爱国传统,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回族社会的思想文化顺应国家需要与时代发展。这既是他们参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讨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重要方面,也是近代回族爱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梦想承载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是引导人们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在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回顾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阐述了中国梦的涵义。他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加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梦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代史研究》2021,(3):15-19
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也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必不可少的现实基础以及建构这些基础的前提条件,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艰辛努力。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具有根本转折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近代史学史的基本内容中国近代史学的特点,一是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基本立场是站在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一边;二是有新的史观,即资产阶级思想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后者才使史学真正成为一种科学)。从古代延续下来的中国史学在近代也有所演变,其余波直到解放前  相似文献   

7.
(一) 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习外国对我有益的文化,这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20世纪初年中国人学习爱国历史人物问题上也有明显的反映。为了启发和鼓舞人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爱国精神,当时的社会思想界不仅借签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爱国人物,而且还借鉴于外国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人物史鉴成为当时爱国主义史学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从对世情、国情、党情和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刻把握中,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国家要走在时代前列、党要保持持久活力,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必须依靠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由此提出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高度强调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从事的最伟大的事业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为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反之,在这个伟大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得到了来自中华文化土壤的支持.本文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探讨了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伴随中国近代社会和史学的变迁,历史编纂学也迎来一场体系性革新,从编纂旨趣到理论体系、从承载内容到表现形式等,都展露出明显异于传统的新特点。近代历史编纂领域形成的新格局,与西学传播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有的学者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对西方史学的移植和对传统史学的摒弃,似乎在传统和近代历史编纂学之间形成了一个断层。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有违中国史学、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蕴含了近代中国政学两界应对边疆危机的学术奋斗,也蕴含了近代国人构筑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艰辛实践。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研究,是晚清民国时人“边疆研究”所涉相关机构、制度、人物、刊物、学科及其应用等事实、思想、影响的总和。需要从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研究中获取前人对边疆建设、边政改良和中华民族整体性建设的卓越见解。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研究应抓住学人和学术两个重要环节,把握近代边疆学术服务边政之主旨,以对近代中国的边疆研究及其应用做出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12.
图书出版行业一直承载着我国精神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发展。通过图书的出版,增强了民众对于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纵观中国近代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它既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探索史和抗争史。本文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入手,分析我国的图书出版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根据近现代图书的发展,从时代入手进行阶段性的探究,从而为我们可以清晰了解我国图出版的产生和发展意义,从而增强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高宇琪 《丝绸之路》2010,(16):67-69
中国人物画源远流长,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充分地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体现出中国几千年的审美意趣。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到近现代的国画人物作品,都记录了这种审美意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主办的近代东西方文化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在讨论中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东方文化的特点与新文化的建设,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东西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及其特点等。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抗日战争以前的中国是一个统一国家吗? 抗日战争最大的功绩,一是战胜了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二是把中国国家、中华民族统一起来了。中国民族很古老,中国随着时代环境进入了自己的近代。抗日战争以前中华民族或中国国家是分裂的,不统一的。中国没有把自己建成一个统一的近代国家。  相似文献   

16.
安徽地区的文化是我们伟大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历经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到了近代,皖籍学人在近代文化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安徽学人在历史学上形成有相当影响的群体.应当研究在长期文化发展过程中安徽近代史学的特点.这对于发展安徽地区的文化与史学有重要意义.从几千年地区文化发展大背景下,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思想,把地区史学与全国史学联系起来进行探讨,是史学研究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历史思想文化演变的观点看,抗战八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实在具有至关重要的转折意义。它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它使中华民族百年来受欺负、遭凌辱的历史成为过去,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真正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发展变化,便不仅与抗日战争的实际进程有着重要的关联,而且由此可以充分理解急剧变化的近代中国是怎样完成由旧向新的转化,以及20世纪下半叶中国现代化运动之所从来。然而遗憾的是,抗战时期的思想文化的个案研究虽然50年来一直在进行,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观察抗…  相似文献   

18.
《文史春秋》2013,(4):1-1
<正>中共十八大之后的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伟大的"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它承载亿万人民的梦想和  相似文献   

19.
近代科技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8月15日至20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近代科技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以及美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家的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近代科技传播的方式与特点、科技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及思想文化的影响、近代教会大学与科技传播和传教士与近代科技传播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一、近代中国科技传播的方式与特点对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一般认为主要是通过翻译介绍和派遣留学生等方式进行的。这次学术研讨会,一方面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0.
2011年4月23日至24日,第二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80余名国内外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者参加了会议,围绕近代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学术范式和话语,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西学与近代中国文化,国家、社会与文化变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