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惠男 《清史研究》2023,(2):57-70
乾隆四十三年叶尔羌办事大臣高朴私鬻玉石案发生后,清朝开始严禁回疆的玉石贸易。学界以往的研究多强调此案的政治和商业意义,却忽略了其所引发的司法效应。本文通过挖掘相关的满文档案,梳理清代回疆玉石资源的管控策略的形成过程,考察其在司法层面带给各回城的回民以及寓居于新疆的浩罕或巴达克山等地的中亚回商所带来的影响,并揭示出这些法律实践推动《大清律例》的相关条款在回疆施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乾隆建阳田赋案论清代的赋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清史研究》2004,(2):71-77
清代赋税日常调整及决策机制是清代赋税政策趋向的重要体现。在清代前期的多次赋税调整中 ,乾隆元年 ( 1 73 6)对于福建建阳县田赋案 (私自降低征收标准 )的处理 ,就赋税征收额度和范围确立的依据、赋税征收与民众生活安定的关系等问题 ,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说明。分析表明 ,清朝的赋税管理实际上是在中央严格的原则和地方的灵活应对之间进行运作的。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黄宗智等学者通过对清代法律表达与实践领域的研究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清朝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美国历史学者张婷新近出版的《法律与书商:商业出版与清代法律知识的传播》(张田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将清代法律的制度史与清代晚期兴盛的出版史两条研究线索贯穿于清代法律实践的研究,呈现出清代官民如何获取相对准确的法律知识、法律知识商业化如何改变法律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法律知识又是如何有力地影响人们抉择与行动的社会实态。  相似文献   

4.
清代直隶山西口外地区农垦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直隶山西口外地区农垦述略李辅斌一清前期口外新垦区的发屐清代属于直隶和山西省统辖的口外地区包括热河、察哈尔及土默特等地。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大多没有被大规模垦殖,或虽有垦殖,也因种种缘故旋垦旋废,难得赓续长久。清朝建立后,案理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长城作...  相似文献   

5.
清朝统治的成功系多种因素交织而形成的合力所致。商业政策作为清朝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既非"汉化"独具的内容,也非满洲特性,不失为破解汉化史观和强调满洲特性二元对峙格局的一个考察视角。清前期的商业政策已非抑商,秦汉以来的制度化的抑商政策和措施已经灰飞烟灭,通商已成为清前期商业政策的基本取向。通商对经济的推动、民生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而经济发展,边疆开发,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各族皆从中受益,生存状态得到改善,经济力便会转化为追求统一的驱动力,即统一力。这既是清代多民族国家得以统一与巩固的基础,也是动力机制。于此,通商政策确有力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清朝的法律对待族群之差异,这是研究清代满汉关系的重要议题。清代统治者常说满汉一家、不分满汉,利用汉化政策掩饰,似乎看不到满汉的区别。从户籍制度的管理上可以看到,清朝统治旗人与汉人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满蒙联姻不仅是清朝满蒙同盟、清朝统治蒙古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清代满蒙关系的重要体现。清代皇女下嫁蒙古,给蒙古社会带来了深远的政治、经济、人口、民族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清代满蒙联姻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有诸多学术论著。本文通过对清代下嫁蒙古的公主、格格的封号以及因封号而获得的陪嫁待遇的考察,从而对其随行人员的性质和"陪嫁人户"总体规模做出估算,进而探析这一人群对当时蒙古社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笔者在桑兵主编的《清代稿钞本》第八编中找到了一份鸦片战争前关于澳门全面报道的新资料——《洋事杂录》(佚名辑《鸦片战争史料》,载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8编,影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清朝本,第354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69—442页)。该书原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作者不详,为后人辑录有关资料而成书。原书不分卷,共72页,首页为残页,尾页未录完文字,均为手写钞本。  相似文献   

9.
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民族政策是清代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政策发展水平和民族事务管理成就的最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经历了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和各民族的共同创造,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丰富经验的全面总结,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和科学地研究清代民族政策。清代民族政策是清朝统治阶级意志、利益和认识事物水平在管理民族事务、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集中体现,是清朝统治阶级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是清朝统治阶级适应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清代民族政策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从整体上看清朝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问题实际,有力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在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令人惊叹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雍正时期,清朝和安南围绕清开化府边界大小赌咒河所在位置产生争执,并由此引发雍正"安南勘界案"。在处理"安南勘界案"的过程中,高其倬、鄂尔泰等边疆大吏表现出强烈的"疆土意识",然雍正皇帝一面秉持"天下体系"和"华夷秩序",将马伯汛以外至铅厂山小河四十里土地拱手让予安南,一面却在派杭奕禄等使臣前往安南宣读赐地诏书的"礼仪之争"中寸步不让。清朝在处理雍正"安南勘界案"的"争"与"不争"之间,处处体现出清朝的"天下体系"和"华夷秩序"传统观念对整个事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清代国家治理,从类型上看主要有直接治理与间接治理两种。前者指清王朝通过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制度建构来实现威权统治。后者指依靠士绅的力量进行间接治理。相较于其他王朝,清朝在行政体制建设方面有着重要发展。中央保留了明朝的内阁、六部、通政司、都察院等执行机构。同时,又先后创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中枢机构。清朝独创了奏折制度,大大地便利了中央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并得以深入了解民间疾苦,掌握社会动态。在皇位继承上,雍正帝还开创性地建  相似文献   

12.
试论清代的"礼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朝是一个重“礼治”的社会.礼教、道德规范是清朝法律规范的核心。在清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仅受着严密的成法律规范的约束,还受着无形的礼教、道德规范的束缚。就整体而言,清代不是一个“法治一社会,而是一个“礼治”社会。  相似文献   

13.
清朝的嘉庆、道光年间是清王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同时也是学术作风开始发生一场大的转变的时期。俞正燮(1775—1840年)字理初,安徽黟县人,他的代表性著作《癸已类稿》及《癸已存稿》,分别刻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及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同样显示了这种转变的倾向,只是还不大为人们所注意。本文拟就其治学方法及边疆史地的研究作一初步的探讨。治学方法清代的学风,几经变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清初,是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清代经济史的研究愈益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这不仅由于经济是基础,更由于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形势。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清代社会经济中既存在传统生产方式的遗传因素,又进生着新生产方式的萌芽;清代社会经济既沿着自己的轨道缓慢前进,又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改变了方向,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和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特殊国情不可多得的素材。中外学者在清代经济史方面的研究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然而,总体论述清代经济史的专著尚属鲜见,我们需要在不断…  相似文献   

15.
《莆田人民公控蒋唐佑呈稿》记录了一起生员联合控官案,属于民告官的案件,该案完整展示了地方恶吏倚仗自己的权势,操弄法律条文,屡屡滥用法律解释权与执行权,并寻求官官相护,欲置控告他的生员们于被动局面的过程。清代虽然号称立法严整,但在某些地区,法律明显地被州县官员任意打扮成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以生员为主体的民间力量既然祭起告官的旗帜,却也展示了自己的知识积累,抗争亦显得有理有节,抗争的过程既是州县官吏罪恶昭彰的过程,也成为民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的一种训练。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旗人生计问题的研究讨论中,旗人自身的奢侈行为无疑被认为是造成旗人贫困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对旗人奢侈原因肤浅的讨论却很容易让我们把旗人奢侈现象简单归结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而忽略清朝统治者针对旗人制定的政策对旗人奢侈习惯所产生的影响。深入探究旗人奢侈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次问题,有助于对清代特殊政策对旗人影响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7.
随着清代社会经济秩序的变动,长久以来被视为“细故”的钱债案,受到了严重冲击,商业活动中新出现的钱债案开始逐渐从普通钱债案中分离出来,走出“细故”,演变成督抚乃至中央关注的“重情”.商业活动中钱债案的走出“细故”,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的历程.起初发生于牙行、钱铺等局部行业和区域,后来伴随倒账的发生,影响到整个商业领域.商业活动中钱债案之所以走出“细故”,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秩序的变动对固有法律制度及统治秩序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伊犁惠远故城曾长期是清朝封疆大吏伊犁将军的治所,系清代新疆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实地踏勘,对惠远城的修建经过,以及该城在清朝新疆历史中的作用进行了整体考索,并从诸多方面对其嬗变兴衰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清代社会经济秩序的变动,长久以来被视为"细故"的钱债案,受到了严重冲击,商业活动中新出现的钱债案开始逐渐从普通钱债案中分离出来,走出"细故",演变成督抚乃至中央关注的"重情"。商业活动中钱债案的走出"细故",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的历程。起初发生于牙行、钱铺等局部行业和区域,后来伴随倒账的发生,影响到整个商业领域。商业活动中钱债案之所以走出"细故",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秩序的变动对固有法律制度及统治秩序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确立,与伪《古文尚书》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起先是后者受前者影响,渐渐地前者转而受后者支配。学者由审查伪古文案衍生出来"伪作之人""或云王肃,或云王肃之徒"诸种论说,颇近于"辨伪"之同时而孽生"造伪"之虚说。更重要的是,由于伪《古文尚书》公案在学术史上处于至关重要的枢纽地位,《孔子家语》伪书案愈演愈成为其中的一个子命题。在对王肃人品心术的怀疑上,在辨伪方法之挪用上,在将文本一析为二的思路上,在"一手"伪书说之运用推演上,学者对《孔子家语》的研究,普遍存在一种类似于伪《古文尚书》案一样的《孔子家语》伪书案锻炼成狱之心理趋向,产生了机械移植、推论过度、疏而不证、笼统混淆、牵强附会等问题。其间所滋生的王肃伪造五书之说,又成为近代康有为的刘歆"遍伪群经"说之肇端,影响广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