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鉴于苏羊遗址所在的洛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较为薄弱,为进一步明晰苏羊遗址的范围、性质、聚落形态和功能分区等情况,2021年3月至5月,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对苏羊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考古调查,确认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发现了环壕、房址、墓葬、湖沼、灰坑等重要遗迹,为研究仰韶时期该区域聚落形态、社会发展水平、生业模式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2.
郭士嘉;种建荣;雷兴山 《考古与文物》2024,(11):78-87
周原地区商周时期聚落形态,是研究区域政治地理结构等重大学术问题的重要基础。文章以最新的系统调查与发掘成果为基础,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参考地形地貌和出土青铜器等因素,由点变面,将周原地区商周时期的聚落形态变迁分为先周早中期、先周晚期和西周时期三个阶段。先周晚期以前,几支考古学文化聚落各自成区,形态有别;先周晚期碾子坡文化“一家独大”,分布范围大增,“两横八纵带”已成雏形;西周时期,聚落数量激增,聚落形态为“两横八纵带”。西周时期周原聚落规模独大,其他聚落可分为三个等级,各纵带内聚落形态为“一大带多小,大者居上游”,“湋河横带”内聚落缺乏第一等级,“湋河横带”内第一等级聚落集聚成东西两区。 相似文献
3.
4.
四川汉源县麦坪遗址2008年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度对麦坪遗址的发掘,共清理房址5座、墓葬13座、灰坑102座,出土陶器、石器、铜器等各类遗物200余件。该遗址是大渡河中游地区的一处中心聚落,本次工作区分出四类不同的文化遗存,对遗址的分期和年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研究本区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长田遗址位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己衣镇长田村西南。2018年1—7月,为配合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建设,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武定县文物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34座、灰坑9座、房址5座、沟2条、灶1个,另有多处野外临时用火痕迹及垃圾倾倒堆积,出土大量陶片、石制品、动物骨骼等。该遗址为金沙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过渡阶段的一处重要遗址,为研究长江流域早期手工业生产区域模式、人群迁徙与技术交流等提供了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6.
7.
2019年10~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若尔盖县境白龙江流域开展了考古调查,调查区域主要位于白龙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达拉沟。总计新发现遗址点33处,其中先秦时期遗址点25处。采集到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贝饰、玛瑙、琉璃器及动物骨骼、碳样等遗物。这些新材料的发现为推进该区域先秦时期遗存的分布情况、景观特征、考古学文化面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从2003年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的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1]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发掘76座墓葬,发现在青铜时代遗留下的大型聚落遗址及超过300组的文物。根据考古的痕迹,此地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也曾是古代塞族人、大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突厥人的故土,一直是民族与文化的交流之地[2]。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河南淅川县马岭遗址的发掘,我们探索了如何在复杂的软遗址中进行聚落考古的方法,包括采用开放式发掘方式及其资料记录的特点;如何确定遗迹、遗迹组和聚落面;演绎的思维方式对于聚落考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石晓轩;申轩丞;隽成军;曲清海;崔志 《东方收藏》2025,(2):160-163
2022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伊通县西下山遗址开展考古调查。采集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手制夹砂褐陶。陶器残件有口沿、器耳、器足等,可辨器类有豆、壶、鬲等,以豆为大宗,器表多为素面,部分施有纹饰,器型特征反映出该遗址与西团山文化联系密切。另有石器、青铜器出土。本次调查为了解西团山文化在东辽河流域的分布提供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12.
陆韧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1(3):74-83
云南汉族分布区发展最快的时期是明代。明代80余万汉族军事移民大规模进入云南,深入传统的当地民族世居区或边疆地区,建立卫所,定居屯田,促使云南涌现出大量的汉族移民新区,形成相对稳定和独立的汉族社会和汉夷杂居的发展趋势,基本奠定了明清以后直到今天云南各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交融的基础,成为明清以来云南边疆开发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2009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丰县东沟遗址和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灰坑25个、灰沟4条、墓葬11座。遗址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铁器,其年代为战国至西汉初期。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和石器,依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组合等,推测其年代为春秋末至战国初。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奉节县桂井墓地共清理土坑墓6座、砖室墓1座。有5座土坑墓时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出土巴式柳叶形剑和楚式陶鼎、陶壶、铜璜等,具有巴、楚文化交融又以楚文化为主的特色。东汉砖室墓出土陶俑、陶盆和陶摇钱树座等。本次发掘为研究重庆地域文化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光明日报》刊登孙机先生《武威出土的铜奔马不是汉代文物》一文,把这件已经成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的年代改订为西晋时期。该观点得到了附和,有学者认为这件稀世珍宝铜奔马不是汉代文物,而是西晋文物遂成定论。但是 相似文献
19.
Same island, different diet: Cultural evolution of food practice on Öland, Sweden, from the Mesolithic to the Roman Perio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unilla Eriksson Anna Linderholm Elin Fornander Marie Kanstrup Pia Schoultz Hanna Olofsson Kerstin Lidn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2008,27(4):520-543
The Mesolithic–Neolithic transition in north-west Europe has been described as rapid and uniform, entailing a swift shift from the use of marine and other wild resources to domesticated terrestrial resources. Here, we approach the when, what and how of this transition on a regional level, using empirical data from Öland, an island in the Baltic Sea off the Swedish east coast, and also monitor changes that occurred after the shift. Radiocarbon dating and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analyses of bones and teeth from 123 human individuals, along with faunal isotope data from 27 species, applying to nine sites on Öland and covering a time span from the Mesolithic to the Roman Period, demonstrate a great diversity in food practices, mainly governed by culture and independent of climatic changes. There was a marked dietary shift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hird millennium from a mixed marine diet to the use of exclusively terrestrial resources, interpreted as marking the large-scale introduction of farming. Contrary to previous claims, this took place at the end of the Neolithic and not at the onset. Our data also show that culturally induced dietary transitions occurred continuously throughout prehistory. The availability of high-resolution data on various levels, from intra-individual to inter-population, makes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a powerful tool for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food practic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