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三孤堆墓、蔡侯墓、长丰楚墓、寿春城等一系列发现和研究,使安徽在楚化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以寿春城城址为中心的区域考古必将进一步推动楚化研究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2.
楚、巴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逐渐占领了巴国今忠县以东的长江沿岸地盘,曾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这些地区楚文化占绝对优势。由于楚人和巴人交错杂居,因此楚文化吸收了巴文化的釜、鼎及花边口沿装饰等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峡区类型"。楚文化的辐射范围很广,渝东地区和嘉陵江流域巴人遗存中普遍存在着楚文化因素,包括楚式青铜器、铁器和陶器等器物,从楚文化因素的分布范围、各种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看,到战国中期,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处于鼎盛时期,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楚人逐渐退出峡江地区,楚文化的影响日趋减弱。楚文化的西渐,客观上促进了巴人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了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生态学理论,对楚人的南迁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迁徙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自楚先季连族始,开始了南迁。商代前期,其活动地域在丹江流域;商代后期,其活动地域先在丹江与汉水交汇处,后在汉水中游的方山一带;商末至西周时期,其活动地域在湖北西北的荆山一带;东周以后,其中心地域在长江与汉水之间的宜城平原和江汉平原上。迁徙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楚文化的孕育、形成与发展则是楚人对于生境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发掘及调查材料入手,以遗址为研究对象,对湖北省与楚文化相关的遗存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着眼于与文献记载中的早期楚丹阳地望相关的沮漳河及江汉平原区、汉水中上游山地区、峡江地区及近来学界讨论较热烈的襄宜平原及随枣走廊区。通过对这四个区域西周至东周时期的遗址的分布特点的比较,运用"中心位置理论"观点加以分析,并结合文献考证,从而推断出不同时期的楚文化中心区。  相似文献   

5.
余静 《江汉考古》2005,(1):73-84
本就近年来三峡考古所发现的材料,对西周中晚期-战国时期楚化在宜昌到重庆这段沿江地区的分布及其发展历程作了一个初步的整理,试图分析出楚化因素在这一时期一步步沿江西渐的过程。根据各区遗址的化面貌及其所包含的主体化因素,并结合当时的献,试图分析出到底是楚化因素到达这一地区,还是楚人到达过这一地区。当楚化到达这一地区后,与当地化的关系怎样,对当时的人们,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并期望对楚的西部边界问题,楚巴关系问题有一丝启发。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繁昌发现的铜山矿冶遗址、神山遗址、三山奶牛场楚墓、三山红星战国墓等楚文化遗址和楚郢爰金币、战国蚁鼻钱范、蚁鼻钱等楚文化相关的重要文物,并对春秋战国时期繁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主编的话     
本期有文章关于楚文化,应该是可以做得很好的题材。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在“余韵绵长”上多些具体的田野材料,就好了,就是大块文章了。 楚的立国,史上说是鬻熊被周王封于楚地。记载中的这个楚国,似乎相当落后;后来发达了,战国时期还称过霸,与周朝同样有八百年。不过1989年在江西新干发现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之多之好,令人对楚文化之早之发达,都  相似文献   

8.
2001年11月在安徽合肥召开的湘、鄂、豫、皖楚化研究会第七次年会决定,2003年在湖北召开第八次年会。2002年4月8日,楚化研究会秘书处组织召开了在汉理事扩大会议,会议认真分析了楚化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楚化研究的前景。与会一致认为,楚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根据目前楚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9.
早期楚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献梳理开始,首先对早期楚化的时限作了限定,认为早期楚化应限于西周时期,不应无限地上溯。同时认为商代确实已有楚,但两周之楚不同于商代之楚,是周王朝分封之楚。在献记载的楚人活动地域内,对西周时期的诸考古学化遗存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鄂西北区(包括陕东南和豫西南)楚化出现最早,而且分布普遍;荆州区、西陵峡区和沮漳河流域楚化出现的时间不完全一样,这些地区楚化的出现是楚人不断扩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邓城遗址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北部,本次在邓城北部韩岗、解放店一带发掘西周晚期至汉代的化遗址。主要遗址有灰坑、水井、渠沟,主要遗物有鬲、盂、豆、罐、盆、缸、砖、瓦等陶器;另有少量青铜器和铁器。为研究邓城的时代和该地区的化面貌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第七次年会于2001年11月2-6日在安徽合肥召开。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专家、学者83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了近几年来楚文化考古的新成果,对楚文化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一、楚文化考古新发现来自湖北、河南、湖南、陕西和安徽的代表介绍了近年来楚文化考古的新发现。湖北潜江龙湾遗址是一处大型东周遗址群,占地面积达100.9平方公里。其中I号宫殿的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荆门左冢发掘了3座楚墓,其中一号墓规模较大,出土的“漆木棋局”(暂名)、楚王孙渔青铜矛和铭文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代名考古学家,湘、鄂、豫、皖楚化研究会理事长俞伟超先生,在与癌症抗争了两年多之后,不幸于2003年12月5日与我们永别了。噩耗传来,我会同仁无不扼腕叹息,万分悲恸!我会失去了一位敬爱的理事长,全体同仁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3.
冯好 《江汉考古》2007,(4):53-60
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楚文化车制与中原文化车制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了楚文化车制的地域特点与发展历程,认为楚文化车制的基本特点是独创性与延滞性并存,认为成熟的楚文化车制形成于春秋早中期。本文也初步分析了楚文化车制研究对于古代车制研究、对于深入探索楚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楚国的风俗,当是与楚文化紧密相连的,是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直到今天楚文化的余韵仍在散发着流光和异彩。它的超强生命力也与时俱进.从古老的时空走进了现代生活。其间有继承,更有扬弃和发展。楚国的风俗自然也不例外。透过一些典型的例让,我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它们对现代生活的巨大影响与关照。  相似文献   

15.
楚文化研究又一新成果--《新蔡葛陵楚墓》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育彬 《江汉考古》2005,(1):95-97,86
河南新蔡葛陵楚墓,是近年来淮河流域考古中新发现的一座战国中期大型墓葬。其墓主人为平夜君成,是与楚王关系密切的重要封君。墓葬结构复杂,并有陵寝建筑遗存。出土有包括青铜器、玉器、漆木器和大量竹简在内的各类随葬品,还有人殉现象。在科学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出版了《新蔡葛陵楚墓》一书,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考古资料所反映的楚国历史、葬俗、礼制、历法、手工工艺、书法艺术等诸多信息,是我国楚文化研究又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郧西五斗种遗址发掘出土一批具楚文化特点的遗物以及陶窑等遗迹,还有动物骨骼、铁器等.简报介绍遗址发掘工作,对遗物文化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对遗址微地貌、动物骨骼与古环境、动物骨骼与遗址经济特点等也提出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7.
扫描楚文化     
卓越的青铜冶铸工艺,精丽的丝织、刺绣技艺.绝伦的髹漆工艺.充满魅力的美术和乐舞.屈原的《离骚》和庄子哲学……凡此种种,考古发现与存世文献的记载,昭示着楚文化的绚丽妖娆与博大精深。楚文化的精神内涵超出了楚国的疆域界限.大而化之,成为后来中华民族主流精神图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略论武汉市楚文化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清霞 《人文地理》1999,14(2):53-56
本文分析了楚文化独特的文化价值以及武汉市开发楚文化旅游所具有的区位和旅游业的综合优势,并对武汉市的楚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9.
10月27日至30日,楚国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暨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八次年会在宜昌三峡坝区隆重举行。来自国内10个省市以及美国、日本和韩国的专家、学者共140多人参加了大会。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湖北省文物局局长沈海宁主持开幕式,湖北省政协主席王生铁、宜昌市政府助理巡视员邹学勤、宜  相似文献   

20.
陈树 《文史博览》2015,(4):19-22
楚文化的精髓是浪漫主义,这与楚国的历史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具体表现在楚先民的开拓与创新精神;楚地崇火、尚凤、信巫的习俗;楚人爱好自由、桀骜不驯的气质;以及楚文学与造型艺术的夸张、充满想象力的特征等方面。秦汉以后,浪漫的楚文化并没有随着楚国的消亡而衰败,相反,它已在全国范围内生根发芽、发扬光大,并与北方的中原文化融会贯通,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