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祖光与曹禺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具神奇色彩的两位天才剧作家。曹禺1933年暑假完成传世巨著《雷雨》时,只有23岁。吴祖光1937年写出大红大紫的成名作《凤凰城》时,只有20岁。1942年写出代表作《风雪夜归人》时,也只有25岁,夏衍看完后觉得不像是年轻人的手笔,于是便给出了“神童”的称号。“神童”吴祖光能够以并不成熟的《凤凰城》登上文坛并一炮打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曹禺的发现和扶持。吴祖光的《凤凰城》据吴祖光介绍,《凤凰城》是根据抗日英雄苗可秀的真实事迹写成的。苗可秀是东北人,东三省沦陷后,他离家奔赴战场组织东北抗…  相似文献   

2.
吴欢口述 《纵横》2013,(6):29-32
在中国戏剧界,有一位被周恩来称做“神童”的剧作家,他19岁时就因抗日戏剧《凤凰城》名满全国,他就是吴祖光。曾有人说他:“空有满腹才华,奈何屡遭坎坷,生不逢时!”吴祖光听后答道:“自清朝被推翻以来,我经历了民国、共和国,各种各样的好事、坏事、怪事都遇上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国家越来越好,哪里是生不逢时?当然是生正逢时。”从此给人题字时,吴祖光只写四个字——“生正逢时”。  相似文献   

3.
汪东林 《纵横》2011,(5):49-54
图文小记之十五:直言不讳的吴祖光先生吴祖光先生生于1917年,比我年长20岁,但他是成名很早的戏剧家。远在60多年前,我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就因为拜读了他的名作《风雪夜归人》,而牢牢记住了他的名字。1955年我考人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则看了他更多的作品(含话剧、电影)。  相似文献   

4.
王悦霖  滕长富 《世纪》2023,(5):38-40
<正>在日伪报纸上发现烈士踪迹近日,笔者在一张出版于1942年10月20日的《山东新民报》上,发现有关中共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委书记、县长熊善隆烈士的报道,标题为“伪平阴县长熊善隆被击毙”。这张《山东新民报》主办者为日伪山东新民会,文中称,“长清八区方面,与张耀南(笔者注:大峰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者,长清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之第十六专员公署,行动相共之伪平阴县长、兼第十六军分区第四区区长熊善隆……因警戒严重与疲劳,不得已,  相似文献   

5.
1957年的反右,给文艺界带来莫大的灾难,其中有一个长达30余年的“二流堂”冤案,主角吴祖光及一些文化人被莫须有地扣上“‘二流堂’反党小集团”的帽子,定为“反革命右派分子”,惨遭斗争和迫害。“二流堂”不过是当初一群文化人的戏言,如何成为“反党小集团”的,又有哪些“反动罪行”?《吴祖光与“二流堂”冤案》一文重新梳理了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6.
1946年12月24日,寒风凛冽的圣诞前夜,古城北平发生了一件令人发指的暴行,驻华美军海军陆战队长皮尔逊在位于东单的练兵场小树林中,强奸了北京大学先修班的18岁女生沈崇。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沈崇事件”。 次日,私营通讯社亚光社率先作了报道。国民党当局惊恐万分,下令严禁各报刊登事件经过。但仍有《新民报》、《北平日报》、《世界日报》等多家报纸突破当局的威胁和严密封锁,相继报道此消息,揭露事件真相,抗议美军暴行。而且《新民报》在发表消息时,还将中央社要各报不准刊登的通知也作为新闻予以公布,引起了社会的极…  相似文献   

7.
《文史博览》2010,(5):18-21
<正>浦熙修(1910—1970),民国时期著名女记者,先后供职于《新民报》、香港《文汇报》,采写了不少当时轰动全国的进步报道。1948年,国民党以"共党"嫌疑将她逮捕入狱。毛泽  相似文献   

8.
1992年 6月初,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偶然在中华工商时报上看到一篇《红颜一怒为自尊》的报道,于是他写了一篇杂文:《高档次事业需要高素质员工》,这本来是正常的事情,却引来了长达一年多的“风波”,从吴祖光接到“传票”至今,已有一年时间,这场官司怎么了,请看吴祖光先生最近的答复…… 1992年12月,北京朝阳区法院受理中国国际贸 易中心控诉我“侵害名誉权”一案,无论就国家、社会 及我个人说来都是一桩区区小事,但这件小事却首先 轰动港、澳、台,继而北京,乃至全中国、全世界,至 今已历时十一个月,仍是世人议论的话题。究其原因, 无非是由于“…  相似文献   

9.
1927年4月 5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申报》等上海大报都以显著的位置,刊登了陈独秀和汪精卫发表的《国共两党领袖联合宣言——告两党同志书》(简称《宣言》)。《宣言》称: 只有不愿意中国革 命进展的人,才想打倒 国民党,打倒三民主义。国民党“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 我们应当站在革命观点上,立即抛弃互相间的怀疑,不听信任何 谣言,相互尊重,事事商 协,开诚进行,政见即不 尽同,但根本必须一 致。 然而,这个史称《汪陈宣言》的油墨未干,7天之后,就被蒋介石抛弃了,他突然在上海动手,悍然发动了…  相似文献   

10.
贾莉莉 《文物世界》2013,(4):50-52,69
《太原县志》载:“《步趋图》,吴道子画。旧在晋祠宝墨堂,明洪武初平晋县废,癸丑(六年)建学于今治(晋源城),甲寅(七年)冬十一月二十八日,移石置学宫,今在大成殿神座前,石尚完好。”《步趋图》,即《夫子庙堂记》碑的背面图案。该碑是一通尊崇孔子、赞扬儒学思想的碑碣,也是元代儒学的典型遗存。  相似文献   

11.
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和《新民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在中国报业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是《新民报》的创始人。在辉煌的时候,《新民报》先后在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等五地出版日报或晚报八种,号称“五社八报”,堪称跨地域的“大报业集团”。不妨先从邓季惺说起。邓季惺,重庆人,出生于1907年,名  相似文献   

12.
张友鸾生于1904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1955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  相似文献   

13.
张友鸾生于1904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1955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  相似文献   

14.
“朱方”辩     
朱方,春秋时曾一度是吴邑。在《左传》中,“朱方”这一地名出现过三次。其一,《左传·襄公廿八年》记载:齐庆封奔吴,“吴句馀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其二,《左传·昭公四年》云:“秋七月,楚子以诸候伐吴”。“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执齐庆封而尽灭其族。”其三,《左传·昭公四年》曰:“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史记》则载五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楚灵王三年“夏,合诸侯宋地,盟。伐吴朱方,诛庆封。冬,报我,取三城。”《史记·吴太伯世家》云:“王余祭三年,齐相  相似文献   

15.
旧中国新闻界的五花八门,没有比30年代初期的武汉更为洋洋大观了.报纸大约不下四五十家,其中有历史最久的《汉口新闻报》,其格式、版面、文风还保持20世纪初期上海《新闻报》的传统,看了真可令读者“发思古之幽情”.有国民党的机关报《武汉日报》,似乎比南京的《中央日报》更加剑拔弩张;有黄埔系主办的《汉口新民报》(与南京《新民报》并非一家)这个报纸,后来扩大而披上了“扫荡”的戎装;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报纸,而十之八九,都带有各自的背景,有属于省政府、汉口市政府、武汉警备司令部的,也有代表某一军、某一师的,甚至还有专门为特税处宣传的.也有如上海《晶报》、《罗宾汉》这样的小报,而品格更加下流.比较认真的反而是专门谈戏的《戏剧报》.  相似文献   

16.
于无声处听惊雷──南京解放前地下党利用《益世报》进行的斗争冯正1948年7月8日,南京《新民报》被国民党反动派勒令停刊,地下党除立即安全转移少数同志到外地以外,同时指示其他同志继续斗争,并积蓄力量,迎接解放。不到一个月,这些同志便转移到新改版后的《益...  相似文献   

17.
《广州民国日报》1923年6月创刊,社址在广州第七甫100号(今光复中路),由国民党员吴荣新等集股自办,在广州《新民国报》的基础上改组而成。1924年7月15日,《广州民国日报》由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接办。10月27日,该报收归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接办,社长陈秋霖。1925年8月21日,廖仲恺被刺,  相似文献   

18.
(一)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中华书局版)附有《观堂别集》,其卷二第二十一页,有《明程忠宣印跋》一文。全文如下:此明程忠室印,文云:“少师临桂郡侯行军章”。案:《明史·本传)}但记公封临桂伯,不记进侯爵事。公以顺治三年保桂林功封伯,其进侯爵,亦当因顺治五年再守桂林之功也。吴梅村《杂感》第二十一首咏忠宣云:“万里从王拥节族,通侯青史姓名高”,与此印合,真诗史也。前见忠宣“起田氏”三字印,文文肃所刻,边刻有“稼轩太史之命。震益”八字,今藏钱塘吴氏。此未见著录,恐已化去。此纸尚是国初印本,当与“起田氏”…  相似文献   

19.
我知道吴祖光先生的名字,是在五十年代中期。那时节,我在重庆歌乐山下西南政法学院读书,报纸上载出祖光先生被打成右派的消息,使同学中不少文学爱好者纷纷议论,有的说毛主席那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雪》,不就是他在当新民晚报副刊编辑时发的吗?他怎会反党反社会主义?有的说:“这位神童倒霉了……”说他是神童,是因为他写出《风雪夜归人》剧本时,才20岁。此后听说他在北大荒“劳动改造”了。  相似文献   

20.
1937年芦沟桥“七七”事变即将爆发的前两个月,南京已被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所笼罩。五月七日,南京《大公报》、《新民报》、《南京日报》、《华报》等各报同时登载一条特大新闻。其中,《新民报》特号黑体字的通栏标题最为醒目:——“向国人作尸谏阮则文遗书敬望国人一致抗日”原文摘录;“忧愤国事自沉玄武湖的贵州县长阮则文,此次之死,其情之哀痛,其用意之深厚,足以感动国人之爱国情绪而袁矜者。本报已获得其遗书,现其内容,固不仅其书法之佳,词句之美,其爱国精神之伟大,已全部溢于纸面,而其对于身后之准备尤为周到,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