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猛 《名人传记》2015,(1):11-16
熊式一(1902-1991),笔名熊适逸,江西南昌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后留学英国。主要作品有戏剧《王宝钏》《西厢记》《大学教授》《财神》《孟母三迁》《梁上佳人》和小说《天桥》等,与林语堂、蒋彝一起,并称为“海外双语作家三雄”。在海外,他的话剧《王宝钏》创下了两年多连演九百余场的佳绩,其小说《天桥》堪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媲美,因此,西方文化界又有“东林西熊”的说法。但因种种原因,学界对熊式一的研究滞后,其至今鲜为国人所知晓。  相似文献   

2.
微名人     
一朵 《名人传记》2022,(3):70-71
林语堂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职英文教员时,开学的第一天就迟到了。学生们翘首以盼之际,他夹了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然后不慌不忙打开皮包,装的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他将花生分给学生享用,但是没有一个学生敢吃。林语堂分完花生后,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讲其吃花生之道。  相似文献   

3.
禾土 《陕西史志》2001,(1):23-24,15
一、梁启超其人 提起“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大家都熟知他在近代史上与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是维新派领袖之一,以“康梁”并称于世。晚年在厌倦了政治以后,他又致力于讲学与著述,在清华、南开、东南诸大学纵谈时政,阐释文化,演讲学术。他广泛的学术研究成果,显示了他广博的兴趣、炽烈的“学问欲”和卓越的秉赋。  相似文献   

4.
1965年,正当林语堂七十华诞到来的时候,台湾“总统府”秘书长张岳军寄赠了贺寿诗,林语堂亦填了一首《满江红》作自寿诗兼答谢。此词重述他一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怀抱,和对国家、对同胞的热爱。  相似文献   

5.
童念张 《环球人物》2013,(19):71-73
北京清华大学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两所大学一脉相承,新竹清华的昆明湖、蒙民伟楼等,都是延续老清华旧名。两所清华有相同的校训、校歌、校徽,"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梅贻琦在北京清华做了18年校长,又到台湾新竹清华做首任校长,一当就是6年。之后的13位继任者中,一小半都是清华校友。现任校长陈力俊则属于另一半"外来者"。他今年66岁,是知名物理学家,从事电子材料的研究。他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7年做完博士后研究后返回台湾。当  相似文献   

6.
1919年夏,清华学校的青年讲师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语言学家),按学校规定,在清华任教满三年,可由学校资助出国留学,享受每月40美金的半个奖学金名额。此时,林语堂已经结婚,40美金是养不活一对夫  相似文献   

7.
《福建史志》2013,(4):64-64
享有“幽默大师”美誉的林语堂(1895—1976年)是福建龙溪坂仔人。这位兼善小说、散文、翻译、文学理论的多产作家,毕生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被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林语堂曾四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却都无缘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8.
正有人说:在清华历任校长中,有三个人功劳最为卓著,一是周诒春,他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向现代大学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罗家伦,他让清华变成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一是梅贻琦,他以高尚的人格和民主治校的理念赢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吴泽霖教授,1898年12月28日生于江苏省常熟.童年时,家道清贫。为了纾难,他跑过当铺、赊过帐,也常帮父亲着色画上。父亲的安贫乐道,母亲的宽容热诚感染着他那纯净的心灵。少年时,在家乡断断续续地上了两年小学,1909年以优异成绩插入了高小三年级。毕业后,考取了极难录取的清华学校——用“庚子赔款”的余额创办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9年,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涉猎的知识广泛,甚至通读了莎翁的大部分著作。与白面斯文人相反,他以多才多艺闻于校中。曾同闻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抨击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被毛泽东称颂为“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闻一多教授,早年受过美国化很深的学校教育,后又留学美国。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美国有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认识。他的美国观,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积极的意义。1912年冬,13岁的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校是用美国返还的庚子赔款办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学生可以公费留美5年。教员中很多美国人,课程多是按美国标准设置的,教材也多是英文课本,甚至课外活…  相似文献   

11.
1998年4月15日,是天津南开大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老教育家黄钰生诞辰100周年。黄钰生的名字是和南开大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长期担任南开大学秘书长,辅佐校长张伯苓,全面主持南开校务;“七七”事变后,他组织员工长途跋涉抵达昆明,代表南开与北大、清华两校通力合作,创建了战时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并多年担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师范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在一片废墟上主持了南开大学的重建工作,使南开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天津解放前夕,带领员工英勇护校,将南开大学完整无缺地献给人民政权。1952年后,…  相似文献   

12.
龙飞 《名人传记》2022,(9):75-75
赵元任自幼绝顶聪明,1910年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庚款”赴美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读数学专业,刷新了全校数学成绩的最高纪录。后来他觉得数学“不好玩儿”,又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选修物理、机械工程、音乐等课程。别人选修一门课都很吃力,而他却将选修课程“玩儿”出专业高度。1920年,赵元任回国到清华任教。清华校长得知有此人才后喜不自胜,马上给他安排了数学、物理学、语言学、音乐学等十多门课,而赵元任依然应对自如。  相似文献   

13.
著名爱国“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先生,解放后一直背着个沉重的“反苏”包袱。1957年被打成大右派,惨死在“文化大革命”中,连他的姓名权也被剥夺,王造时在死亡报告单上是“1416”。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造时先生彻底平反,其罪名才被彻底否定。王造时是江西安福县人,1903年出生在一个小商人之家,14岁考取北京清华学校,1930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九·一八”事变爆发,王造时面对日寇侵华,热血沸腾,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他发起组织了上海各大学教授抗日救国会,倡导参加了宋庆龄、…  相似文献   

14.
1914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当时他年仅26岁,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皆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相似文献   

15.
国学大师林语堂年轻时兴趣广泛,精力充沛,读书之余喜欢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林语堂一度对棒球兴趣浓厚,一有空闲,就拉上夏威夷来的留学生根耐斯一起练球,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不久他就成了一个高水平的垒手。不曾想,这项"绝活"在回国后竟派上了用场。  相似文献   

16.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语写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可以从道儒释三方面来分析。林语堂通过人物的形象书写,向西方社会诠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胡适的大部分英文作品都以中国文化为主题.从他博士论文所表现的主旨看,从他对"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诠释看,从他中西文化观前后期的演变看,从他在英文语境中与西方汉学家的对话看,他在英文作品里倾注的核心主题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的这一历史观既表现了他的民族主义情怀,也反映了他对现代化的基本认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含和复杂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8.
赵英秀 《文史春秋》2008,(10):56-56
毛泽东对清华大学,一向情有独钟,关切备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1948年12月,北平解放前夕,为避免清华等名校受到破坏,毛泽东在一个月中,接连3次亲笔批示,电令进军北平的解放军有关部队领导人切实“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又叮嘱“注意与清华、燕京等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9.
正1928年夏,供职于燕京大学的冯友兰(1895-1990)教授应刚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之聘来清华任教。及至1933年夏,冯友兰在清华任职已满5年。按照清华规定,教授任职满5年,可以向学校申请经费出国休假一年。冯友兰早就有所规划,他计划花半年时间以讲演的形式周游英国各个大学,而剩下的半年用来游历欧洲各国。回国之前,冯游历了一直很想去的苏联。回国之后,他先后做了题为《在苏联所  相似文献   

20.
吴泽霖先生1898年出生于江苏常熟,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各大学任教。他先后任大夏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教务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解放后,他又曾任西南民族学院教授兼民族文物馆馆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教授等职。吴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6年又以88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年,他在中南民族学院教授任上辞世,享年92岁。 一、“恰同学少年” 1913年秋,还不满15岁的吴泽霖先生负笈北上,开始了在北京西郊清华学校中漫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