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山西介休地区的“念卷”(即“宣卷”)和宝卷,是1957年张颔先生《山西民间流传的宝卷抄本》①一文介绍给学术界的。文中介绍了介休城乡念卷的活动情况、手抄本宝卷的内容和形式,并载有作者于1946  相似文献   

2.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除有众多手抄本在民间流传外,尚有许多民间说唱艺人以口头说唱的方式加以流传。以说唱《格萨尔》著称或以说唱《格萨尔》为职业的民间说唱艺人,藏语称其为“仲肯”。“仲”,是指富有幻想、传奇色彩的故事;“肯”,是指说唱这种故事的人或专门家。有的地方也将“仲肯”称为“仲巴”。“巴”,亦即人或者的意思。被人公认为“仲肯”的民间说唱艺人,对于《格萨尔》史诗,有的能唱三四十部,以中等篇幅计,多达三四十万诗行;少的也能唱几部或若干唱段,一般也在几千至几万诗行。艺人们何以能唱如此浩瀚的篇幅呢?艺人们通常的回答是:“‘神  相似文献   

3.
《神州》2006,(10)
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的不同版本该书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1935年秋所作,最早于1936年发表在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巴黎《全民月刊》上。当时为了更便于在国统区流传,作者署名“廉臣”。作者在书中假托自己为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后跟随红军一起长征。由于文章讲述了当时鲜为人知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一经发表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并很快流传到国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德江县土家族文艺资料搜集小组从稳坪乡长兴村魏家寨七十九岁的土老师魏观跃处,征集到一本韵文手抄本《三元和会》。手抄本共七百余行,分为“上元和会”、“中元和会”和“下元和会”三部分,合在一起全名《新集三元和会科式》。手抄本的纸质系手工生产的皮纸,已经十分陈旧;字迹尚清晰,但书艺不高,且错字脱字不少,大约出自粗通文墨的土老师之手。手抄本末尾落款为:龙飞壬申年五月蒲节(端午节)誊写,沿邑(沿河县)谢氏录。据魏观跃老人说,这个手抄本是他青年时代学习傩堂戏时,由老师连同面具、锣鼓、布裙、丝刀等一起传授给他的。按落款年代推算,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四年的历史。虽然《三元和会》产生的更早年代难于确定,但  相似文献   

5.
李沈阳 《沧桑》2014,(5):5-7
(光绪)《沾化县志》刻本行世后,稿本也在流传,并为世人传抄,出现了与刻本并行的手抄本。手抄本与刻本相比,在卷次安排、收录内容和措辞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刻本更符合修纂地方志的规范,但手抄本不仅保存了刻本未收录的许多篇章,而且可以弥补刻本阙页的内容,自有价值。一些地方志丛书工具书在著录该志时,往往对两者不加辨别,且忽视手抄本。  相似文献   

6.
张扬 《百年潮》2007,(5):76-79
提起《第二次握手》,很多人记忆犹新。作者张扬在“文化大革命”中写作了这部抒情诗般感人肺腑的小说,并以《归来》作为题名。该书后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全国,传抄中题目被改为《第二次握手》,1979年正式出版后总印数430余万册,至今仍高居新时期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之首。同时,该书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风靡一时。 2007年1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张扬的自传体作品《我与第二次握手》,讲述了《第二次握手》诞生前前后后的故事。因《第二次握手》中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曲折的爱情与事业,塑造了三个试图走科学救国道路的科学家形象,并且歌颂了周恩来,被“四人帮”认定为“一本很坏”的书,给张扬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灾难。张扬于1975年入狱,坐牢4年并“内定死刑”。1979年初张扬及作品被平反,不想在作品准备出版时又风云突变  相似文献   

7.
杨红 《收藏家》2005,(5):43-48
苏式彩画,简称苏画或苏作,采自江南苏杭一带民间建筑彩画传统做法。江浙自古盛产丝织,图案花锦丰富、多彩。宋《营造法式》画作多采锦纹为饰,后世艳称:“宋锦”、“宋龙”。明清在江南设织造署统理苏松五府织造工业,专为帝王舆服服务。永乐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苏松五府工匠,江南的民间艺术因此流传于北京。  相似文献   

8.
苏式彩画,简称苏画或苏作,采自江南苏杭一带民间建筑彩画传统做法。江浙自古盛产丝织,图案花锦丰富、多彩。宋《营造法式》画作多采锦纹为饰,后世艳称:“宋锦”、“宋龙”。明清在江南设织造署统理苏松五府织造工业,专为帝王舆服服务。永乐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苏松五府工匠,江南的民间艺术因此流传于北京。随着一些艺术工匠进入京城,把苏州式样的彩画带入了皇家建筑宫殿并与北  相似文献   

9.
一、《明史》卷161《况钟传附朱胜传》:朱胜“超迁江南左布政使”(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81页)。按:“江南”误。据《明史》之《职官志》及《地理志》云,明设十三布政司,其中无“江南”布政司。“江南”当作江西。《英宗实录》卷347天顺六年十二月壬午条云:朱胜知苏州,“几九载,擢江西布政使,赴任卒于道”。二、卷315《云南土司传·车里》:正统“六年,麓川宣慰思伦发叛,诏给车里信符、金牌,命合兵进剿”(第8157页)。按:正统六年,思伦发已死多时,不得如传所  相似文献   

10.
我们研究《楚辞·招魂》的作者及所招的对象是谁,只能从《招魂》原文中探求,因为每一文学作品无不打上时代和人物的烙印。我们先撇开前人提出的“宋玉招屈原说”、“屈原自把说”、“屈原把怀王生魂说”、“屈原招怀王亡魂说”、“屈原招顷襄王”等说法,单从《招魂》涉及的时代、地理状况、人物来探求《招魂》所处的时代及地域,从而推论出《招魂》的作者以及为谁招魂的结论来。一“江南”“梦”地沿革考《招魂》“乱曰”是全文的总结,叙述了作者于“献岁发春兮洞吾南征”的途中作《招魂》,地点在“与王趋梦兮课后先”的“梦”地,原因…  相似文献   

11.
据日本的《国书总目录》记载,1859年(安政六年)《政谈》的刻本在该书已知的刊行年代中应该属于最早的。但是在多种手抄本中,最早的可以上溯到18世纪中期的宝历年间(1751~1763),在内阁文库所藏的书中有“宝历九年巳卯初春写之”字样。由此推断,《政谈》的手抄本最早是在1759年—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一共发表过几次讨袁宣言?现世间流传的解释,多有差谬。特别是对1916年5月发表的《第二次讨袁宣言》,其何以称为“第二次”?许多论著作了错误的阐释。别者不计,单看辞书,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历史分册(中国近代史)作了如下阐释:“1916年5月孙中山在护国运动中讨伐袁世凯的宣言。以1913年的赣宁之役(二次革命)为第一次讨袁,故称是役为第二次讨袁。……”按这个解释,似乎并无“第一次讨袁宣言”,而仅有第一次讨袁之役;《第二次讨袁宣言》之称为“第二次”,是因为  相似文献   

13.
自1988年以来,《安徽建省考》(刊《安徽史学》1989年第3期)的作者先后撰写了几篇论文,否定传统的康熙六年(1667)江南分省(即苏、皖建省)说,力主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分省。其主要论点和论据是:1、康熙六年说“只有年分,没有月、日,没有交待持论的凭据,不具备一个科学判断所必具的要素。”2、清初作为地方一级政区构“省”和“布政使司”,是两个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以下简称文集)一书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该书为出版社策划的"博文自选文丛"之一,作者从其执业以来写作的150余篇文章中遴选18篇,结集付梓。全书45万余字,分为社会治理、商品贸易、商人商帮、江南经济、江南人文和江南文书六个单元。书中所收论文,最早发表于1989年,最迟为2018年,前后跨度近30年。通读该书,笔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会。一是作者治学不分畛域,且多能预学  相似文献   

15.
《沧桑》1994,(3)
大约在1985年,北京的大型文学杂志《当代》,以显著位置发表一组山西青年作家的中篇小说,在这期的编者按语中,以激赏的口吻写道:“晋军崛起,值得注意。”这短短8个字,在全国范围内,赫然举出一面以地域性为标志的文学旗帜。对山西文学创作界老作家、中年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产生极大鼓舞。  相似文献   

16.
著名书画家所创作的佳作,往往有当时或后来的仿伪者用摹、临、仿等手法再造的伪作,有的甚至伪作多件,流传下来便形成书画鉴定中的“双胞”或“多胞”公案。人民美术出版社近年出版的《王原祁精品集》中即收有两组“双胞”作品,其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仿古山水图》卷和辽宁省博物馆藏《仿古山水图》册,其二为上海博物馆藏《仿高克恭山水图》轴和辽宁省博物馆藏《仿高房山山水图》轴。作者对这两组作品的艺术风格、收藏流传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确定了何为王原祁原作,何为伪作。并希望藉此加强对真假对比、鉴定的研究,以厘清画家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7.
读了《贵州都市报》4月23日和4月26日刊载的关于贵州余氏族人,是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的文章后,我翻出1993年10月参加“贵州省十县市区政协工作暨经济协作会议第五次年会”期间,我在石阡县民委办公室所收集到的《余氏谱牒》手抄本,细细研读后,同时查阅了《石阡县志》(1992年1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以及由石阡县民委编写的《石阡县民族志》(1988年10月,送审稿),所得结论,与《贵州都市报》发表的两篇报道所持的观点相悖,现将实情叙述于后。  相似文献   

18.
拜读《中国钱币》2008年第4期发表的《“宝苏”机制制钱铸地探寻》(下简称“探寻”)一文,该文结论是“江南制造局才真正是‘宝苏’机制制钱的唯一铸造地”。笔者据现有史料和钱币实物研究,对“探寻”的结论不敢苟同,“宝苏”机铸制钱应该是多地铸造,“探寻”指为唯一铸地的江南制造局并非是“宝苏”机铸制钱的主要铸地。  相似文献   

19.
触摸古建筑     
暖暖远人村村,即村庄,数家筑屋相邻所形成的一个建筑群落,“数家临水自成村”(宋·陆游《西村》),故《广韵》释“村”为“聚落也”。最早经史书上并无“村”这个字,“村”是一个俗体字,以后才通用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晋·陶潜《归田园居》);“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潜《桃花源记》)。山中或依山而立的村落,谓之山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江边湖畔的村落,谓之江村或水村,“千里江南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唐·杜…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83,(10)
(一) 笔者《蒲松龄佚著(七言杂文)手抄本》一文在今年第8期《文物》刊出后,又在山东省图书馆见到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蒲松龄集》中的《日用俗字》,与拙文所介绍的《七言杂文》手抄本基本相同,实为一书。由于手抄本缺封面和书名,我们据其内容,暂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