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姚杰 《中国钱币》2006,(3):73-78
陕甘边区南梁油布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发行最早的苏区货币。1927年和1928年4-5月,唐澍、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清涧和渭南、华县一带农民士兵起义,开展游击战争。1931年10月阎红彦、杨仲远领导的陕北支队同刘志丹等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合并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1932-1934年间,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先后开辟了陕甘边和陕北苏区。1933年11月3日,陕甘边特委和红军总指挥部,在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做出了以南梁为中心,建立陕北、陕甘、关中三路游击队,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这次…  相似文献   

2.
一、毛泽东读《永昌演义》 早在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曾对刘志丹说:“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来的。这个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抗日革命时期,毛泽东谈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时说:“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方阶级造反。  相似文献   

3.
傅国涌 《炎黄春秋》2000,(11):23-26
陕北是中国最贫穷、落后而且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在1928年到1933年间,饥荒席卷了中国西北部,土匪蜂起,军阀横行,饿殍遍野。刘志丹这个“乱世的豪杰”就出生在这片动乱的、贫瘠的黄土高原上。  相似文献   

4.
正1921年,18岁的刘志丹(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和陕西省吴起县楼坊坪乡17岁的同桂荣结婚。刘志丹在榆林上过中学,是个知识分子,但他没有嫌弃一字不识的同桂荣。1929年,他们的女儿刘力贞出生。直到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牺牲于东征抗日前线,他们虽然结婚15年,但是离多聚少。据刘力贞生前回忆:父亲在渭华起义失败后,重回陕北搞武装斗争。1934年陕北红军壮大了,有  相似文献   

5.
刘志丹作为陕北红军首领,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幸他在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裴周玉同志《刘志丹同志牺牲的经过》一文追述了和他一起战斗的情景。  相似文献   

6.
1934年至1935年冬,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由瑞金出发,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战略转移,到达刘志丹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胜利地与陕北红军会师。两军的会合,标志着长征这一伟大历程的胜利和敌  相似文献   

7.
《百年潮》2012,(4):81
正20世纪30年代初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西和甘肃交界地区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陕甘边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长征落脚点。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  相似文献   

8.
历经艰险、减员九成的中央红军长征抵达哈达铺,意外得知陕北红军消息,中共中央果断做出"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决策,为万里长征定下落脚点。毛泽东称此"陕北救了中央"。在吴起镇,惊悉陕北苏区搞极"左""肃反",中共中央火速拨乱反正。被解救的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同声称此"中央救了陕北"。这一戏剧性"互救",隐含怎样的历史机缘?如何孕育了革命事业重大拐点?读罢当有感悟。  相似文献   

9.
年逾古稀的谢绍明,身板强健坚实,眉宇间闪烁着一股子青年人投身大事业时才有的那种刚毅顽强的热情。这不禁使我们时时联想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黑暗的中国大地上,进行殊死斗争的一个身材瘦削但却像雷电一样强悍的人,那是他的父亲谢子长将军。反动派要斩断谢家“龙脉”反逼出又一个革命者1927年10月,谢子长和唐澎等发动清涧武装起义;1928年春夏,谢子长与刘志丹、唐澎等组织渭华暴动;1932年初,谢子长与刘志丹、阎红彦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933年底,正当陕北革命武装斗争遇到暂时困难的时候,谢子长被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  相似文献   

10.
正陕北有一首唱响全国的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中的一句歌词是"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这句歌词,不光是陕甘老区人民的心声,也反映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一段史实。在刘志丹、谢子长的领导下,陕西北部和甘肃东部产生了陕甘边、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组建了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两支正规红军,加上被隔绝于陕西最北端神(木)府(谷)佳(县)榆(林)地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游击  相似文献   

11.
正慕生忠,陕西吴堡人,陕北红军的重要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因修建格尔木到拉萨的公路而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通过查阅资料和采访亲属,笔者了解到慕生忠将军的传奇经历,领略到他的大将风采,感受到他的铁汉柔情,更发现了他的"多重身份"。刘志丹眼中的"艾大胆"1910年,慕生忠出生于吴堡县寇家塬镇。1930年,受刘志丹影响参加革命,参与吴堡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反"围剿"斗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2.
霞飞 《湖南文史》2012,(6):26-27
1936年,与刘志丹、谢子长一起创办陕北红军与根据地的高岗,被委派到"三边"地区(指陕北与内蒙古交界的靖边、定边、安边)工作时,遇到了棘手的如何对待哥老会的问题。哥老会起源于四川,与洪门(天地会)、青帮齐名,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三大帮会之一。到20世纪30年代,哥老会的势力也发展到了"三边"一带。当时"三边"地区参加哥老会的,  相似文献   

13.
刘志丹之死     
刘志丹同志是战死的还是死于政治谋杀?本文探讨了这一敏感话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近日,本人有幸到延安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听了专家学者的介绍,并参观了志丹县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深深感到刘志丹是个了不起的共产党人,不愧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毛泽东题词)。但是,在志丹县,我也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说法:刘志丹不是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而是挨了黑枪,被自己人  相似文献   

14.
时昭晖 《纵横》2009,(4):50-54
在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上,那首催人泪下、令人肠断的哀乐能给所有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曲子,是伯父时乐潆在延安期间护送陕北根据地创始人刘志丹遗体回延安途中,发现并沿途演奏的(后来进行了改编)。2008年6月26日上午,我在八宝山参加了一场没有哀乐的遗体告别仪式一伯父时乐漾的告别仪式。  相似文献   

15.
廖加坚 《中国钱币》2013,(2):57-57,I0009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二十世纪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地区创立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它以耀州区照金镇为中心,横跨耀州区、旬邑、淳化、宜君等县(区),面积2500平方公里,人口3-4万.后来在反"围剿"斗争中与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 "1935年初,陕北省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同年7月,在陕北省财政部领导下设立陕北省苏维埃银行.财政部部长艾楚南兼任行长,行址在延川县永坪镇石油沟.银行下设货币印刷所和造币厂,印刷所负责印刷纸币、布币,所址在石油沟,负责人为张子贞.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开国将军裴周玉的百年军旅生涯,历经秋收起义、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以及平津大战诸役,建国后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以及新疆屯垦戍边,多次立功受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久前,笔者采访了这位在刘志丹身边的政治部主任,他以第一见证人与刘志丹临终托付人的身份,向我们讲述了刘志丹最后4个月的前前后后—— 浴火重生,红28军同事  相似文献   

17.
正宁夏南部固原地区的六盘山,海拔两千多米,是毛泽东主席率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宁夏1935年9月,毛主席率中央红军到了甘肃、宁夏交界的哈达铺地区,从缴获的国民党报纸上得知,陕北有刘志丹的部队,有革命根据地。"有关去向的重大问题终于获得了解决",十天之后,毛泽东在榜罗镇公布了与陕北红军会师的计划。此时,红五、九军团约有六七千人,随红四方面军在阿坝地区;红一、三军团在哈  相似文献   

18.
本刊今年第3期刊登的李原同志所写《阎红彦和小说<刘志丹>》一文,其中提到刘志丹同志的家庭出身问题。最近,刘志丹同志的几位亲属给本刊写信,对上述问题作了辩驳。我们一贯以“信史、实学、新知、美文”为本刊宗旨,但是,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特发表这封信,以澄清史实,并对由此造成的影响,表示歉意。  相似文献   

19.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两汉时期陕北地区多个游牧民族在此长期融合的事实,本文统称其为“胡人”。通过对陕北地区241座汉墓的考察,可以辨析出29座“胡人”墓葬。随葬带孔陶罐、戳记陶器、铜镜残片和骨箸、骨刷、骨勺等骨器及装饰有波浪纹、弦纹的小口弧腹罐是匈奴族的常见做法,在墓道中用盛肉的陶罐来献祭可能是羌人的葬仪,随葬动物是这两支“胡人”墓葬的共同特征。29座“胡人”墓中,既有文化内涵较为单纯的“胡人”墓,又有两者共存一墓的情况,对墓主族属的辨析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解读墓葬。  相似文献   

20.
八七会议后,在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过程中,陕西地方党组织和刘志丹、谢子长等开始了建立革命军队的探索。他们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创立了“三色”革命理论,并进行了不同的实践,最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红二十六军是在刘志丹南梁游击队和晋西游击队会合后建立的红军陕甘游击队基础上,先后汇集各路兵变、改造的农民武装,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红二十六军是多源合流而形成。从西北反帝同盟军到红二十六军成立时期,部队尚未形成如何正确处理内部分歧的机制,发生了“三甲塬缴枪”事件。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建立时期,正是王明“左”倾路线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共陕西省委几乎全盘接受了“左”倾路线,导致红军陕甘游击队南下关中建立根据地和开展游击战争屡遭失败。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频频更替,是中共陕西省委执行“左”倾路线的结果,并非所谓“刘阵营”“谢阵营”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