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讼师对儒家文化耳濡目染,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儒家情怀。一、讼师与讼师秘本讼师是古代依靠一定的专业知识帮助人们打官司的人,大体上可以说是古代的律师。追求社会稳定是古代历朝历代政府的执政目标,因为一些讼师坑蒙拐骗、惹是生非(这部分人,民间称之为"讼棍"),极大地败坏了讼师这一职业群体的名声,以至于历代政府对讼师都是严词指责、沉重打击,甚至视之为过街老  相似文献   

2.
讼师对法秩序的冲击与清朝严治讼师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乾 《清史研究》2005,(3):1-12
讼师势力的发展在地方行政资源严重不足以及行政兼理司法的体制下,直接影响其司法功能的实现,致使原有的法律秩序受到巨大冲击。乾嘉时期严治讼师定例,不但背离了“教唆词讼”本律的立法精神,走向重刑主义,而且使讼师的所有活动都在严禁之列,对民事诉讼制度的负面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3.
白阳 《黑龙江史志》2013,(21):65-68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到了讼师秘本的研究价值,其通过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讼师秘本的作用和影响之分析过于宏观,需要结合相关材料深入考察讼师秘本对司法制度及诉讼运行的实际影响。与此同时,随着诉讼档案资料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但目前对于两者的结合性研究相对薄弱,故而需要通过讼师秘本与清代诉状的相互结合来分析讼师秘本对清代民事诉讼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4.
1.30年代的尖沙咀火车站2.1939年初举行的香港工业产品展览会3.30年代的九龙仓码头一带4.中环天星码头一带5.位于九龙城的一家纺织厂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的集团结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婚礼改革是民国时期一项重要的移风易俗活动,它包括婚制和婚仪这两方面的改革,其中又以婚仪改革的成果为大。而滥觞于30年代中叶的集团结婚,则是这种婚仪改革的一个里程碑,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职业指导兴起于民国初年,1927年以前主要依靠少数社团和学校提倡。20世纪30年代教育部颁布实施办法,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职业指导制度设计与推行活动。抗战中,该项活动又呈现新的特点。同时,作为社会事业的职业指导以中介机构职业介绍的形式亦有推展。职业指导作为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联接社会与教育的节点特征,但在民国的特定历史时期,成效不显著,亦不可能显著。  相似文献   

7.
姚胜祥 《文史天地》2012,(12):90-93
童子军是一个国际范围的青少年组织,在民国元年时开始进入中国。1915年,在上海举行第四届远东运动会,童子军进行了会操表演,并参与维持会场秩序等服务工作,引起当时参加运动会的各省教育界人士的注意,童子军的影响逐渐扩大,开始向全国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史天地》2013,(1):89-92
民国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靠手中的权力攫取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当人民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时,四大家族中的“八旗子弟”孔二小姐之流却在公众面前大秀时尚和奢华,还恬不知耻地说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民国时期的饥荒。  相似文献   

9.
律师,是辩护制度中所规定的有权辩护人之一。 1910年清王朝起草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里面就已提到了“律师”。可以断定,当时已经有以“律师”名义活动的人了,只是还缺乏系统的、正式的权利和义务,没有规范化和制度化,并且此法典未及颁布,便因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埋葬于故纸堆中。直至1912年,北洋政府才公布《律师暂行章程》、《律师登录暂行章程》,中国的律师制度开始逐步建立,律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远不及其他的学科。全国的中小学堂乃至专业院校,在农、工、商以及政法军事等方面都可略具一斑,惟独音乐一科没有被重视专立学校。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没有认清音乐的地位和它的社会美育、德育功能。清末,音乐科只是在少数几个学堂里开设的图画、工艺或体操科中作为附设科目存在,教学内容也仅限于聘请日本音乐老师教习歌曲“。新式学堂”兴办初期,唱“学堂乐歌”几乎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唯一内容。要想系统地钻研音乐学科的知识,出国留学是唯一的途径。20世纪初,人们逐渐意识到开设音乐科的必要性及其重要的教育、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旅馆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旅馆这一营业性的社会服务设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旅馆的法令。一千多年前,各种类型的旅馆已遍布中国的都市和城镇。如驿站这一官方住宿设施则早在殷商时即已存在,及至清末,长达三千余年。历朝官方与民间的旅店业兴旺繁盛,经久不衰。且名目繁多,功能不一,如“迎宾馆”、“逆旅”、“邸店”、“馆”“传舍”、“客舍”、“火房”、“四方馆”,“铺舍”等。到了明清时期,各地会馆林立,仅北京即有近四百所,可谓“长安会馆知多少,处处歌宴占绍兴”。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旅馆的经验还随着外国使者的足迹传至域外,早已广泛地见载于中外历代游记与史籍之中,如《马可·波罗纪行》等。然而,真正近现代意义上的旅馆业在中国出现,还是在清末民初。及至民国时期,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旅馆业极为兴盛。  相似文献   

12.
1874年,英国人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名为鲁意斯摩拍卖公司的企业,揭开了中国拍卖业的序幕.之后,英国的瑞和洋行,法国的三法洋行、日本的新泰洋行等纷纷在上海挂起了拍卖行的招牌.对于其时在上海设立的拍卖行的情形,毛祥麟在《墨余录》中记载:“近有各国妇人,集公所、施各物,捐作病人药饵费.其物当即拍卖,然后高价以给用.”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移风易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阶段。因此,在民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共同习惯中,既积淀着周秦以降的传统,也夹杂着晚清以来由外国而来的西方习尚,这是中国从未有的中与西、新与旧的杂处和碰撞以至融合的剧变时期。在这剧变过程中,民国政府和国民党都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他们试图通过改革将民众引向现代文明以巩固其统治。这是关于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现代化变  相似文献   

14.
高峰雁 《史学月刊》2007,(6):135-136
汪辉祖是清代乾嘉时期影响比较大的良吏。他专攻法家之学,先后做了34年的幕僚,遍历江浙两省14个州县的地方衙门。从乾隆五十二年开始,他先后在湖南宁远、道州等地做过几年州县官。任职期间,他关心民间疾苦,鼓励发展生产,教化民风,崇尚节俭,兴修水利,创办学院;处理民间纠纷和诉讼案件时,力主审慎公允,深得民心,有“廉明听正”之称。当其回乡经过宁远时,“民空邑走送境上,老幼泣拥,舆不得行”。(瞿兑之:《汪辉祖传述》,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95页)乾隆五十五年四月,乾隆帝派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傅森到宁远祭告舜陵,刚进宁远境,就有人将状词暗中…  相似文献   

15.
外滩远景及毁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和 禾二’二淙乙二二::taerer#vtt/旦:’/二”二二了二二二:叮————一”-曾经汽笛声声的北火车站(民国初年)平纪念塔(20年代)一’—””一‘”“—一’—”’””—‘”“-”’弓闻遇迹的霞飞路(3年代)繁华的南京路上林立的商店(30年代)W”/7lWTh”一Hwun’.r———””——”城隍庙里引人入胜的九曲桥、湖心亭 远眺花园桥和礼查饭店(民国初年)(民国初年)民国时期的上海建筑$同济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南京的社会风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风尚,它是风俗与时尚的并称.风俗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与广泛性,而时尚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代表性,所以风尚就是指一个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所崇尚的流行.它体现在一个社会的风气上,而人是社会的主体,所以人的行为就是社会风尚的表现物.那么人的行为包括哪些呢?概括起来就是谋生与休闲.谋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衣、食、住、行质量的提高,而休闲则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  相似文献   

17.
所谓会馆,即同一地域或同一行业的人,侨居他乡,为了共同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民间社会组织.民国时期,会馆的规模扩大及其新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当时的武昌城因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外地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会馆组织  相似文献   

18.
刘昭铠 《收藏家》2007,(8):20-20
民国年间由政府"印铸局"统一铸造的篆文官印,它既有厚重的历史沉淀,也是中国篆刻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入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朵奇葩,它的历史和艺术含量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宋亦箫 《收藏家》2011,(7):77-82
本文所论双旗图案是指装饰于人工制品上的两面旗帜图案。其形制为两面带有旗杆的不同或相同旗帜左右并列,两旗杆相交,相交处或有丝带相束。就笔者所知,双旗图案至少已出现于清末宣统元年的褒奖状上(图1),这件褒奖状是1909年武汉第一次劝业奖进会上颁给在羊楼洞采办茶砖最力者的奖状。  相似文献   

20.
在南京繁华的湖南路,有一幢法国宫殿式建筑,这里先后是清朝江苏谘议局、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以及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办公地,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南京警备区司令部所在地。清朝末年,社会动荡,危机四伏。清朝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挽救统治危机,1906年8月,慈禧太后根据考察宪政回国的清宗室载泽等五大臣的意见,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仿效西方君主立宪制,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宣布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谘议局。宣统元年(1909年),江宁谘议局和苏州谘议局相继成立,9月1日,合并为江苏谘议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