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神州》2012,(10):10
"很多知识分子玩微博成了‘碎嘴子’。"——著名作家梁晓声日前就新书《郁闷的中国人》接受媒体采访。他表示,现在很多知识分子,为了增加粉丝和引起社会关注,经常弄些没常识、耸人听闻的东西。在人人都有"话筒"的情况下,很多人每天都像"碎嘴子"一样,什么事都发表态度,什么事都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印度人的蛇文化由来已久。就是"舞蛇"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千年舞蛇文化正面临消失。但时至今日,前往南亚各国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东南亚的泰国、等地方观光的游客,每天仍然可以看到浑身缠满了蛇的印度流浪艺人以及耍蛇人。他们身上的蛇能伴随着笛子发出的乐声翩翩起舞,为主人带来收入。在舞蛇者的身上根本看  相似文献   

3.
段庆利访谈     
流鸢 《旅游纵览》2009,(1):60-61
<正>采访手记:段老师非常忙。刚开始采访,突然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采访不得不中断。在他要去处理事务之前,急急对我说:"一会办完了,马上回来。"其实,段老师平时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需要处理,关于采访的事情只需  相似文献   

4.
“南蛮蛇种”文化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春明  王樱 《南方文物》2010,(2):89-102
"南蛮蛇种"是周汉时代中原华夏认知中南方土著"非我族类"的一个文化特性,也是华南民族最重要的祖先图腾形态之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吴春明、国家广电总局王樱的《"南蛮蛇种"文化史》一文,系统收集史前、上古华南考古发现的岩画、器物、雕塑等大量的蛇形象资料,再现自远古以来百越等土著先民敬蛇、崇蛇的"蛇种"文化渊源。作者还结合汉文史籍所见汉唐以来东南地区广泛存在的蛇神祭祀、蛇神禁忌的历史,以及民族志上黎、壮、侗、傣、排湾、鲁凯、畲、苗等族和华南汉人社会遗留的蛇图腾、蛇崇拜形态,阐明了"南蛮蛇种"图腾文化史,尤其是汉化背景下蛇文化的变迁史,通过"蛇种"文化的特殊镜像,追溯了"南蛮"土著民族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母亲给我讲过一个蛇吃人的故事。说有个娃娃,他家庄子的田间地头有很多小蛇。这娃总喜欢捉蛇、玩蛇,玩够了就打死它们。娃的妈劝他不要这样的杀生害命,娃不听。  相似文献   

6.
<正>熟悉《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张飞的兵器是"丈八蛇矛"。矛头部位都是弯弯扭扭,其状如蛇,让人一看便映入脑海,终生不忘。然而仔细一想,这种造型毫  相似文献   

7.
李妍  松明 《中华遗产》2015,(1):74-79
说起广东人爱吃、会吃,几乎世人皆知,而粤地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般人却未必都了解。譬如粤菜中的代表性菜肴烤乳猪、焗禾花雀、蛇馔、煨甲鱼等,也许旱就是两千多年前岭南人餐桌上的美味。此话非虚,有据可依。  相似文献   

8.
近日,央视多档节目聚焦"气功大师"王林,他的"空盆来蛇、纸灰复原"等所谓绝技,被逐一揭穿,原来都是拙劣的戏法。光环褪去,"大师"现形。人们意外地发现,所谓"大师"的身边,聚集了众多显要人物,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家,且有合影为证。据媒体披露,很多大老板都对"未知世界"有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伦福儒教授的记述和文章很多,相关采访也不少。但很多文章关注的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过程主义"与"后过程主义"的理论争辩。这里,我们将他的履历再向前提早十年,充分展现伦福儒1960年代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他对英美考古界的种种看法和印象。  相似文献   

10.
昌都故事     
正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迎接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近期中国西藏杂志社在西藏昌都开展"新时代—藏东明珠"采访活动。此次活动主要围绕昌都市脱贫攻坚和旅游文化发展为主题,先后在昌都市、江达县、贡觉县、芒康县等地进行采访。即便在媒体如此发达、交通如此便捷的现代,对很多人来说,西藏仍然是  相似文献   

11.
2002年安替从延边和新义州采访回来,面有菜色,给我讲朝鲜人"闯馆"的故事。南北战争前的40年间,美国贵格会和长老会的信徒们,建立被称为"地下铁路"的秘  相似文献   

12.
"迷失"是人生最感伤的遭遇。迷失了前途,就没有前进的力量;迷失了回家的路,成为流浪汉,就会痛苦不堪。人在世间,迷失带给自己许多痛苦。很多人醉生梦死,很多人自暴自弃,都是因为迷失。迷失了国家的人,就不知道爱国,甚至成为汉奸走狗;迷失了道义的人,往往只看到利害,不知道义的价值,对朋友迷失了友谊,对工作迷失了责任;有的人骑驴寻驴,有的人戴着眼镜找眼镜,这不都是迷失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自古埃及以降的闪米特文明都有神奇蛇的信仰,但这些蛇都是克托尼俄斯的神物,代表地下界,从不升天也不飞翔,这种信仰符合蛇的自然本质。中国的龙为天神,既不符合蛇的本质,又和其他古文明崇拜的蛇神形象大异其趣。中国龙的形象来自昆虫。在大自然中,只有昆虫能由蛇体化为鸟形,也只有昆虫能暂死后再生、升天。古人神化昆虫,这实为龙的形象与崇拜来源。不同地区的萨满教,都有崇拜昆虫变形、羽化神能的痕迹。中国先民确有尚虫信仰。中国龙可能更近似于古埃及的金龟蜣螂甲虫崇拜。尽管埃及的金龟和中国的龙崇拜在起源、发展上关联性不大,但两者的信仰观念与象征意义却相当接近。夏禹形貌为虬龙,其名"禹",恰和"虫"同字,故龙、虫义同。  相似文献   

14.
儿时的年     
正春节,俗称"过年"。在农村,过年的气氛很浓,因为它是农村最重要的节日。一年中的腊月——大自然循环周期的结尾,一年到头了,划一个句号,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必然要以欢声笑语迎新年。时光流淌,每个人都增加了一岁,小的长大,大的变老,年就这样走到每个人的跟前。关于"年",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年"是个庞大的怪物,每到腊月底就会出来伤人,闹得人心惶惶,可是人们毫无办法。为了防止"年"来害人,晚上人们轮流值班,  相似文献   

15.
他的所长经常跟他说,最大的成就是你的研究"养活"了很多人:一是很多人在你的基础上做研究;二是你的研究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人为什么要睡觉?因为人会疲倦。人为什么会疲倦?因为人的细胞会通过一个通道传递疲倦因素……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第八个冬天如期而至。笔者到京采访了谢觉哉的夫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席王定国老人。在亚运村的一栋楼房里,96岁高龄的王定国老人把笔者迎进客厅。王老给笔者的第一个印象:她这是一位和蔼可亲、朴实厚道的老妈妈,她和祖国千千  相似文献   

17.
每次遇到新朋友,自我介绍完后,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问上一句:“你都采访过谁啊?”对于工作还不满一年的新记者来说,挺难。  相似文献   

18.
《西藏人文地理》2013,(6):40-47
蛇是人们所认知的变温动物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它们身体的温度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长时间处于零下就会死亡,因此在常识之中,蛇类都在雪线以下活动。1907年,人们发现了已知生存在最高海拔的蛇一一温泉蛇。它们在高海拔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养成的独特生活习性,挑战了生命的极限,也承载了生命与进化的密码。  相似文献   

19.
<正>当传统非遗邂逅当代艺术,如何研发出秉承传统并适应当代生活习惯与文化需求的生产性保护工作模式和项目炒"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展览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8月的恭王府像往日一样,笑迎天下宾客。拥挤的人群中,你会发现很多穿着个性、造型迥异的年轻人,吸引这批人前来参观的便是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展览。三大板块,建构《白蛇传》"古本"与"今相"的多重关联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相似文献   

20.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长着一双高高挑起的双眉,眼神锐利。采访他并不是一次愉快的经历,某些时候气氛甚至有些尴尬。他会不客气地指出,记者的提问里头带着某种预设的立场。比如当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提到,"大家普遍认为……",他立刻打断,说:"我不觉得谁可以代表‘大家’。"他坦率、直言的表达方式或许和他长年从事独立电影、纪录片有关。提到中国纪录片,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