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频繁而大规模的内部人口流动,是由胡族统治者实施的,并以强制迁移性质为主,强制迁移的目的,是以之为兵、用之耕耘。这样的移民状况加上其他复杂因素,决定了长期、普遍、广泛设置于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在十六国北朝境内,总体上说,是不长期、不普遍、不广泛的。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的多数侨州郡县,既无土地也无人民。如十六国的侨置,多与"虚设"无异;至于北朝的侨置,则不外以下几种情形:因招抚或安置流民而置,为安置特殊性质的移民而设,备职方而立,务广虚名,以及承东晋南朝之侨置而不废者。十六国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的考证与研究,既要具备与东晋南朝进行比照的观点,其研究难度也较之东晋南朝为更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政区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经过了在西汉时期很小、从东汉到明清变大、而民国以后又变小的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呈现从四川向云南、贵州民族地区随时代发展比例逐步增大的趋势 ;级别差异上一级政区 (州、道、路、省 )历史上多以山川风物名称为主体 ,而二级政区 (郡、府、州、地区、地级市 )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经过了由小变大再变小的发展过程 ,三级政区 (县、县级道、州、军、监等 )变化与二级政区有相似之处 ,只是民国以来比例变小幅度没有二级政区大 ,保持相对的稳定。三级以下政区名称历史上相对较稳定 ,主要以山川风物等名称为主。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教化名称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 ,也与中原汉族文化向周边民族地区发展的轨迹息息相关。元明清时期政区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的大增 ,显现了元明清时期中原对西南边疆控制最深入的时代特征。民国以后的比例下降则显现了现代文明意识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人墓志一定程度上能够从地下石刻资料角度反映唐代诸道、州(郡)、府、县各级政区发展演变的一般轨迹;其次唐人科举及第后,在县、州(郡)、府的任职地理空间变动性、跳跃性大,其墓志在叙述志主生前任职仕历时客观上保留了当时不少政区的第一手资料。第三,唐代政区几经调整和变迁,一些州县置废不定,为期短暂,但在墓志中却往往留下记录;第四,墓志中的所涉政区记述大多为志主任职仕宦之地,具有"亲历性"特点,是最接近政区"当时进行时"的一手数据,殊为珍贵,部分唐人墓志还提供了政区设置的背景情况;第五,某些唐人墓志可以用来校勘、补正史籍地理志部分的残缺讹误,有证史补史作用。唐人墓志的上述价值为深化唐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某些新契机。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财政督理型准政区及其行政组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宋代存在着各种准政区。其中对于国家政治生活影响最大的,是以发运使、总领、提举茶马、提点坑冶所管辖的财政督理型准政区。以发运使等为长官的准行政组织,受中央政府委托,在各自辖区内履行财政职能,并且围绕各自的职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地方行政事务。它们对本政区内的州、县,甚至路一级的官员存在着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使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事务的监察与管理进一步加强;但是它们的权力扩张受到中央政府的抑制,最终未能成为正式的行政组织,使宋代地方行政体系运作迟缓的发展趋势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相似文献   

5.
<正> 研究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迁徒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在《东晋南朝山西州郡县侨置考述》一文中,笔者考述了山西本土州郡县的外侨经过与侨寄地,又据此大致复原了西晋末迄陈约300年间山西人口的南迁概貌。这是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往政治地理学对于行政建置的研究,多注意其结果,极少注意到变化过程。广东花县原为数县交界之地,从明中叶开始,当地不断出现要求建立新政区的呼声。方案有建直隶州、建镇、建县三种。但历经150年,直到康熙年间才最终建县。本文分明中叶、明末、清初、最终建县4个阶段讨论国家与乡绅对政区建置的意见分歧,表明乡绅意志最终通过政区设立得到体现,反映出地方权势对国家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丹阳郡在西汉至六朝之间的历史时期,逐步成为南方区域发展的中心地区。本文分两汉、六朝两个时期,从郡治迁移、辖县分布、郡县析置、户口增减、侨州郡县分布与设置等方面进行考察、辨析,基本釐清了丹阳郡的政区变迁与区域发展的主要情况。研究表明:(1)自汉武帝时改置丹阳郡以来,郡治先徙宛陵、东汉末年再迁建业,从此历六朝不改,丹阳郡成为六朝时期的"京邑首郡";(2)六朝时期是丹阳郡区域发展的重要时期,辖区变动也最为剧烈;一方面,人口增多,新县、新郡的析置频繁,辖区面积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北方侨民的两次大规模南迁,特别是东晋南朝以降,辖区内增置大量的侨州(郡、县),进一步促进了本区的区域开发与繁荣,丹阳郡的区域中心地位也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8.
杨扶虎 《沧桑》2012,(5):48-50,100
北朝后期随着社会动乱的加剧,山西地区渐次出现了一大批的侨州侨郡,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带,主要集中在太原盆地周边(以西南端尤甚)、临汾盆地、东西政权交界的河东地区北部,另外忻定平原与大同盆地所在的晋北地区亦有零星分布。内地侨州郡的设立多反映出政权对地方与边地控制力的减弱与收缩,而处在边界的侨置州郡则反映出政权对边地控制力的恢复或者与军事行为关系密切。随着政府对地方控制力的加强以及北方政权的统一,侨州郡多被裁撤或者土州郡化。侨州郡多发挥安置流民军户,军事防御与部分地方行政管理的职能。侨州郡与土州郡所治城邑又使本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区中心于边缘地区城邑网络。  相似文献   

9.
东晋南朝长江中游地区侨州郡县地望新探石泉,鲁西奇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是我国历史政区地理中较为复杂的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是东晋南朝侨州郡县集中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关于这一地.区侨州郡县的地望所在,传统说法一向是以其寄治郡县的地望加以确定,而并不加以深究。...  相似文献   

10.
赋役制度与政区边界——基于明清湘鄂西地区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湘鄂西地区,从明初至清雍正年间,土司、卫所等特殊形式的政区与经制州县政区在地理空间上都是彼此毗邻乃至交错的。不同类型的政区意味着不同的赋役制度与管理方式,在土司、卫所与州县势力彼此消长的背景下,更导致了种种土地纠纷与赋役规避问题。清雍正间,通过改卫归流与改土归流,三者之间的土地与赋役纠纷随着卫所、土司的取消与州县政区主体地位的确立而逐渐消弭。  相似文献   

11.
政区是国家为了推行政务,管理社会而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和组织形式。封建社会广西政区划分的规律及特点带有普遍性。由于历史的继承和下延,封建社会一些政区划分不合理成分延续至今,加上过多地考虑政区的政治性和行政性,在行政管理方面阻滞商品经济发展及经济区的形成。借鉴历史规律,本文对广西政区改革提出建议:一、依据广西的历史特点、地理环境,在当前经济条件下,运用区位理论来规划广西行政区划的总体发展战略。二、以两个经济圈为核心,缩小一级政区管理范围,增加一级政区数目,减少政区层次,采用政区新体制。三、对“撤县设市”、“县市升级”一定要严格把握度量标准,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夏政区研究是西夏学和中国行政区划史研究中十分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对《天盛律令.司序行文门》的解读,基本廓清了西夏中后期的政区状况:五府、十州、两郡、九县、二十六城寨、五军、十七监军司,并纠正了汉文史籍对西夏政区记载的不足。指出西夏并非严格地遵循中原政区中的层级关系,而是有其灵活的从属原则。此外就西夏一些政区的边界和西夏政区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宋代高邮受到漕运、行政成本、政治改革、南北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政区性质在军、县、州之间数次变化。北宋初年为征伐南唐及强化对新获之地的控制,高邮由县升军。北宋中期的降县和复军,主要是受熙丰变法及漕运的影响。建炎年间为笼络薛庆,升其驻地高邮为承州,统辖天长军,割兴化县来属。绍兴初年,镇抚使失去价值,故废承州为县。绍兴末年高邮再次升军,此后政区性质未变,但辖县有所调整。孝宗朝兴化县两次割隶高邮军,这与其“北伐”失败后内修民政、经略江淮,以图收复中原的战略措施相关。军政区的设置满足了广阔地域差异化管理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宋代基层政区军事力量薄弱的缺陷,节约了基层行政成本,并使行政体系更具灵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幅员和边界是政区的基本要素。城市型政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区类型,肇始于民国时期,是从原地域型政区中切块设置而来。在设市之初,并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因此市的范围到底应该划多大就成为新设之市府与原地域型政区(即其划离之母体)之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考察南京特别市行政区域边界的划定过程,展示了城市型政区幅员划定过程中的各种冲突以及在中国近代市制完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绵阳市特色乡镇概况 绵阳是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绵阳古称“涪县”“绵州”。据《元和郡县志》《华阳国志》《直隶绵州志》等记载,绵阳最早的县级政区建置为汉高祖六年(前201)设置的涪县,属广汉郡;自此后.市境相沿各代均有州、郡、府等县以上政区建置。从隋代后,政区建置逐渐稳定,形成市境中部以今市区...  相似文献   

16.
雄安新区的主体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在政区演变过程中关系密切。三县之中,容城设置最早,雄县次之,安新出现最晚。雄安三县经历了各自分属不同统县政区,相互联系独立成为统县政区,最终又依附同一统县政区分立的过程。这与雄安地区远离交通干道的地理环境有关。雄安新区的设置,对该地区发展有重要助推力。  相似文献   

17.
东晋南朝时期,由于地处南北之交,安徽境内侨设的州郡县既多且杂,成为安徽地理沿革史中最混乱的一段时期。本文以《晋书·地理志》州、郡(国)的排列顺序,依据《晋志》、《宋志》、《齐志》、《魏志》、《隋志》的记载,旁蒐它籍,对安徽境内侨置郡县略加考述,为省篇幅,考证过程与所引上书材料,不加详述。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直隶州曾相当普遍地出现于中国的大多数省份 ,其数量超过了元、明两代。清代前期 ,中央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明代施行过的复式三、四级政区层次被完全简化成单式的省 -府 (直隶州 ) -县三级制。而在简化层级的同时也实现了府的幅员的缩减 ,进行这一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增置直隶州。所以 ,直隶州的调整、变动成了清代前期行政区划改革中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明扼要地稽考我国历代地区政区名称源流及其在今广西地区的实施概况,涉及治所及其辖域均在今广西境内的近20多种历代政区的设置始末、主要沿革、相关领属和主要数据,使人一目了然地知晓历代中国大一统政区中今属广西地方政区的兴废因承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明扼要地稽考我国历代地区政区名称源流及其在今广西地区的实施概况,涉及治所及其辖域均在今广西境内的近20多种历代政区的设置始末、主要沿革、相关领属和主要数据,使人一目了然地知晓历代中国大一统政区中今属广西地方政区的兴废因承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