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拓拔鲜卑部落联盟是以嘎仙洞系统鲜卑王族为核心形成的部落联盟政权,公元3世纪初到4世纪初,主要活动于阴山和河套一带。拓拔鲜卑部落联盟发展为拓跋代国,拓跋代国又是北魏建立的根基,但很少论及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与拓跋代国的论文。本文略抒管见,希冀有助于对北魏前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北魏前期拓跋鲜卑统治者大力选用汉族人士 ,一批汉族名臣对北魏政权建设与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鲜汉矛盾渐剧”之说难以成立。用刑过严是北魏前期的立法特征之一 ,并非专门针对世族人士 ,仅从民族矛盾解释崔浩“国史案”与张彝事件的起因 ,都不免过于简单化。北魏前期政治与文化成就无疑是鲜卑、汉等各族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北魏由拓跋鲜卑建立,所以北魏陶器的造型和图案特点也往往被视为拓跋鲜卑族陶器的界定标准.然而,在目前已经确认的一些早期鲜卑遗存中,却很少见到北魏时期常见的各类图案.相比之下,北魏陶器的这些图案装饰与匈奴陶器更为相似.所以乔梁先生指出:"如叭沟M3:1之盘口陶罐,肩部饰有两周弦纹之中夹一周曲线波折纹的纹饰,这类纹饰是汉代匈奴陶器中所常见的;西沟子村M1:2的小口鼓腹罐,则与蒙古诺音乌拉墓地所出同类器相似.这种由陶器表现的与匈奴文化相联系的现象,在同一地区时代略早的可能属于东部鲜卑的E群(即三道湾、善家堡遗存)遗存中却基本不见,表明拓拔鲜卑南迁‘匈奴故地’后与匈奴的联系要更多一些,这也同当时鲜卑被视为鲜卑父、匈奴母的索虏的记载相符"①.林沄先生也认为:"过去被怀疑为东汉以后到北魏时期的砑光暗纹,以及肩颈之间加凸棱,乃是西汉匈奴陶器的流行装饰手法"②.北魏陶器和匈奴陶器在图案装饰方面的相似性,不仅体现陶器表面纹饰的组合上,甚至在器底的模印符号上也可以找出完全相同的图案,说明二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联系或承继关系.本文挑选了一部分具有相似性特点的北魏陶器和匈奴陶器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试对相关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史月刊》2013,(7):15-16
鲜卑族人拓跋硅16岁复国,在北朝十六国的乱世之中,开创了北魏王朝。神勇英武的拓跋硅对中原文化无限向往,希望北魏世代永存,他决定向汉族政治学习,改变鲜卑旧制。  相似文献   

5.
冯素梅 《沧桑》2009,(4):9-10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立储制度是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很长时期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即皇子一旦被立为储君,其生母必须被赐死,这项看起来很残忍的制度对北魏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北魏初年的汉化制度与天赐二年的倒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详细考辨了北魏创立初年的制度变迁过程 ,指出北魏天兴初以汉晋制度为基础创立的礼仪制度 ,受典制阙佚的影响及北魏创立者汉文化水平的限制 ,实际上是一种“胡汉杂糅”的形态。而由于皇权与旧的部落大人之间的权力斗争、由于鲜卑民族总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也由于北魏初期在中原还未能实行有效的统治 ,天兴初创立的一系列有限的汉化制度在数年之后的天赐二年 (公元 4 0 5年 )被鲜卑旧制完全取代。作者揭示北魏历史上这一次研究者鲜加留意的倒退事件 ,意在说明历史上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变迁过程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相似文献   

7.
早期拓跋鲜卑遗存试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兴安岭深处嘎仙洞北魏祭祖祝文的发现,为拓跋鲜卑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表明至少在北魏时期拓跋鲜卑所能追溯的发源地就在这一区域,因而呼伦贝尔地区的有关发现,在早期拓跋鲜卑的研究中也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自东汉末年起,北方各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不同的民族政策,最为典型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去鲜卑化改革,使拓跋鲜卑得以迅速发展。然而,作为北魏继承者的北齐和北周却实行了与北魏截然相反的措施,即胡化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对北朝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对后继的隋唐王朝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拓跋鲜卑是东汉檀石槐鲜卑部落联合体的西部鲜卑之一,是与匈奴融合发展起来的新部族。献帝隣确立的“十氏百世不通婚”制与周代“同姓百世婚姻不通”的实质内容相同,主旨均是繁育壮大父系宗族。这为建立人伦有等的父系宗族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也成为拓跋鲜卑族和华夏族建立早期国家、迈向文明道路的标识。正是基于“十氏百世不通婚”的制度规范,鲜卑十氏通过与外姓族广泛通婚,形成强大的拓跋鲜卑部落联合体乃至邦国,进而建立代、魏王国,并发展为北魏帝国,结束了五胡十六国之乱,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与拓跋鲜卑族和华夏族早期通过征伐等强力方式与异姓族结婚不同,华夏族在周代探索出“化干戈为玉帛”“合二姓之好”的文明道路,形成孝敬父母的华夏文明传统,生成以“和不同”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基因。这种“和不同”“和平发展”的精神成长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是中华民族生命强韧、文化绵延广博的智慧渊源。  相似文献   

10.
盛乐、平城地区北魏鲜卑、汉人墓葬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是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盛乐、平城是其早期建都的地方,在这两个地区遗留下了较多北魏时期墓葬。其中有一些墓葬可通过墓志铭文或其他标有文字的遗物判断出墓主人的族属,本文通过这些墓葬归纳出鲜卑、汉墓的主要特征和区别,进而辨别其他族属不明确的墓葬属性。最后根据鲜卑、汉墓所反映出的联系和区别,总结鲜卑、汉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从258年拓跋力微迁居盛乐到581年北周为隋所代,拓跋鲜卑及北朝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汉化过程。从北魏皇室始祖到北魏前期,虽有汉化因素,但其主流思想是坚守本民族习俗和文化。北魏中期,积极推行全面汉化政策。北魏后期,部分鲜卑人对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改革进行反思、清算甚至猛烈反扑,曾一度出现了新的鲜卑化倾向。东魏、北齐对汉化政策反扑最为激烈,胡风、胡俗越来越重。西魏、北周虽有胡风、胡俗回潮现象,但幅度较低,范围较窄,主要是对孝文帝以来汉化之路的逐步回归和对民族关系的不断调适,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并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博物馆馆藏的北魏时期鎏金铜带饰,体现了鲜卑族高超的铸造及鎏金工艺,是研究北魏时期冶金技术及工艺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拓跋昇墓志》为北魏皇族在北周恢复"拓跋"旧姓史事又添了一实物证据。志文为鲜卑贵族墓志普遍的书写格式,已看不出半点胡族的信息。北魏末年以来的胡汉矛盾及鲜卑人对汉化政策的反动,主要是久居边疆的鲜卑军事贵族因汉化令他们丧失了作为鲜卑统治者最初享有的特权;西魏、北周恢复鲜卑胡姓,又为形式上顺应胡化逆流,将鲜卑姓氏包装为一种政治荣誉和政治待遇,以此吸引和笼络胡汉人才。周静帝大定元年北周再下令复旧姓,已非北周宇文氏之意,而是杨坚的意旨。  相似文献   

14.
北魏前期禁卫武官制度考论——以史籍记载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建立之初即确立了与汉代郎官制度相似的幢将郎卫制度 ,以内都幢将为长官的幢将郎卫制度负责以皇帝保卫为核心的禁卫事务。幢将与内三郎及羽林、虎贲等郎官多由鲜卑官贵子弟充任 ,幢将郎卫制度延续约百年之久 ,是北魏前期禁卫武官制度的主体。约从太武帝时出现了殿中尚书与司卫监 ,殿中尚书“典宿卫” ,为禁卫军首长之一 ,司卫监有监督殿中尚书之责。殿中尚书与司卫监多出身于拓跋鲜卑及其附从部族。殿中尚书、司卫监与幢将郎卫两个系统共同承担保卫北魏皇帝及宫城的禁卫职责 ,皇帝出征或出巡时禁卫武官均有率兵从驾侍卫的职能。禁卫武官制度及其所体现的禁卫军权与北魏前期政治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北魏杨彳玄亍之所撰《洛阳伽蓝记》一书记载北魏洛阳佛寺布局及其形制,素为治城市史和佛教史学者所重视。该书内容兼及洛阳社会都市风俗,于饮食生活颇多涉及。兹就其颇富民族融合特色者略事考述,以见北魏洛阳之饮食风貌。北魏鲜卑拓跋氏迁都洛阳后,“胡食”之风渐播中原,饮食中肉乳类食品比重不断增加。洛阳居民肉食品以种类分,主要有北方少数民族传统的牛、羊肉,汉人喜食的猪肉,及很大程度上受到南方饮食习惯影响而渐至风行的鱼鳖类水产品。北魏尚书令王肃,原为南齐秘书丞,初入北魏,“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但数年之…  相似文献   

16.
北魏泰常八年长城寻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拓跋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以后,曾两次在北方修筑长城,第一次是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月丙辰……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①。还有一次是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中书监高闾建议:“於六镇之北筑长城,以御北虏,虽有暂劳之勤,乃有永逸之益,如其一成,惠及百世”②。这两条长城与阴山山脉呈相同的东西走向,太和八年长城修筑在阴山以北,李逸友先生在《中国北方长城考述》③一文中,已证实了这条长城的存在。对泰常八年长城的争议主要有两点,一是对长城经过的“长川”及西至之“五原”存在分…  相似文献   

17.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硅于天兴元年(398年)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随着拓跋鲜卑统一北部中国的步伐和政权的日益稳固,逐步建起了适应皇帝办公、生活的皇家宫殿,到太武帝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宫殿群;北魏平城也建设成为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都市,  相似文献   

18.
从扎赉诺尔汉代居民的体质差异探讨鲜卑族的人种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鲜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崛起的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在上起秦汉、下迄北周的数百年时间内,她在北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鲜卑铁骑横扫大漠,逐鹿中原。鲜卑各部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诸多王朝,从而使鲜卑族的赫赫声威,名垂史册。隋唐以降,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不复存  相似文献   

19.
北魏名臣李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中期,在以鲜卑贵族为主体的统治集团中,有一位汉族政治家颇为引人瞩目,他就是“位当端揆,身任梁栋”的名臣李冲。李冲字思顺,公元450年生于代北怀荒镇,原藉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为西凉创建者李暠之重孙,北魏镇西大将军、敦煌公李宝之少子。幼年丧父,由长兄荥阳太守李承训养。显祖末年入“中书学”,高祖初年因“修敕敏慧”,很快升迁为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历任中书令、侍中、仆射等要职,  相似文献   

20.
公元386年,拓跋鲜卑日渐强盛,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为了巩固其政权,北魏孝文帝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将国都从山西平城(今大同)迁到洛阳,使洛阳地区成为北朝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