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2012,(1):20-22
节奴,这是一个传统节日符号被异化的结果,是送礼悖谬催生出来的一种文化怪象。以至于这个词早已成为国家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新词之一。其解释为,为重大节日消费、交际而饱受压力的人。在节奴眼里,即将到来的春节就是"春劫",周游于人情礼往,意味着辛苦钱将要被洗劫一空。因此,不少工薪阶层的人怕过年、怕回家,还为此患上了过年恐惧症。  相似文献   

2.
薄荷  桂林 《旅游纵览》2010,(2):8-17
就像是一枚红亮亮的中国结,"年"让所有中国人打开了一年365天的美好时光。"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过年的方式也越见多样化、个性化。相对于一家人在家里团聚的传统过年方式来说,面对这2010年的第一个黄金周,现在有许多家庭"旅游过年"。难得一家人同时有假期,一起出去旅游是个不错的选择。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到香港旅游,不在香港过年,即使是时间长些,例如一个月,也无法完全体会到香港的多元文化的特点。"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熏陶和近百年现代文明的洗礼,香港的"年"文化是个不折不扣的中西文化混血儿。处处色彩斑斓、动感十足,节庆活动更是酝酿着N多种的可能性。大多数香港人对西方和其他地区的宗教和风俗持开放接受的态度,另一方面,香港人仍保留着中国的民间的部分传统、风俗。春节是香港人最重视的节日,他们对于春节的热情和执著,不是红旗一片、赞歌四起,而是千姿百态、五光十色。  相似文献   

3.
正说过年,有写不尽的回忆,也有道不完的新鲜。年文化,恐怕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里最深最广的一种,没有哪件事比过年更加隆重。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和理想相互渗透和转换,便有了年的意味。所以,一切好吃好穿好玩好愿望,都要放在过年来尽情尽兴。过去,老辈子们平日竭力勤俭,岁时极尽所能,过年是一种理想生活的实现。现在,人们被时代  相似文献   

4.
Preface今年是辛卯兔年,始于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迄今为止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多年了。在举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春晚,已经成为了和吃年夜饭一样的过年习俗了。甚至如今,看春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新民俗了。二十多年来,春晚陪伴着中国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的除夕之夜,春晚辞旧迎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新的守岁方式。虽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欣赏水平和口味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春晚越来越挑剔和苛刻,所谓是众口难调。但是年年难办年年办,每到除夕,看春晚依旧是我们挥之不去的一份过年情节。由此可以看出,春晚是除夕夜的一场狂欢盛宴,同时春晚也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和时代主题的融合。春晚,作为一种新民俗,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汤菁 《风景名胜》2011,(4):12-13
农历兔年春节刚过,阳春四月,慵懒的你是否还想重温新春佳节带来的欢愉气氛?素有"世界上最爱过年国家"之称的泰国也将在四月里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泰历新年"宋干节"。"虽过西洋年,亦过中国年",真正属于泰国人的传统新年则是每年4月13日起一连三天的宋干节,同时也被称作"泼水节"。  相似文献   

6.
这几天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春节为什么要回家——披星戴月,挤过千山万水,风雨无阻,盼得容颜憔悴,每到春节,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不顾人群的拥挤和扎堆、不惜一切代价买车票,不顾旅程的漫长往家赶,赶到家人的身边,一起过个团圆年。前几天《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实施的一项5000多人参与的在线调查显示,春节车票紧张是公众普遍担忧的过年大事之一。33.2%的人认为,买不上票,过年回不了家,那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  相似文献   

7.
儿时的年     
正春节,俗称"过年"。在农村,过年的气氛很浓,因为它是农村最重要的节日。一年中的腊月——大自然循环周期的结尾,一年到头了,划一个句号,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必然要以欢声笑语迎新年。时光流淌,每个人都增加了一岁,小的长大,大的变老,年就这样走到每个人的跟前。关于"年",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年"是个庞大的怪物,每到腊月底就会出来伤人,闹得人心惶惶,可是人们毫无办法。为了防止"年"来害人,晚上人们轮流值班,  相似文献   

8.
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蕴涵深厚的哲理。其主旨是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由此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特征的四个方面,即重农求稳,重入世,重整体,重人伦。  相似文献   

9.
《神州》2012,(1):18-19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试图和庸俗现象划清界限,或者对庸俗的人抱嗤之以鼻的态度,不愿与之为伍。而在过年送礼这个问题上,不少人恐怕要自我调侃一番,算是消解心中的嘲讽。如此一来,等于找好了台阶下,凡夫俗子必定不能免俗,还得从俗随俗,将"俗"字进行到底。当年礼文化裹挟着商业准则和交易信条,粗鄙滥俗地狂欢之时,尽管与自己的感  相似文献   

10.
正说过年,"腊八粥"原来是农民腾仓清理出来的各种陈杂粮合起来煮成的稀饭;现在流行的公司年会,在以前叫"倒牙";各家有各家的年夜饭菜单,但是一定要有一碗不切断的青菜和一盘金银丝,或者一碗寓意着"金银、清白、勤快、久长……"的安乐菜;到了正月十五,还有年味更加浓郁、更加讲究的的"请春客"……听陈蓉俊老人摆的这些龙门阵,跨越的年代久远,才发现有很多习俗早已消失不见,而保留下来的那部分也有些背道而驰,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义。这种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断裂,趋势堪忧。良好的文明发展进程应该是齐驱并进的:新时代的新生事物衍生不断,传统里的文化精髓也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1.
张宇 《神州》2012,(1):48-51
"你什么时候回去?"这恐怕是春节前大家见面最常问的一句话了。的确,转眼间,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离开亲人,很快又是一年。这一年里,无论是飞黄腾达,还是郁郁不得志,过年了一定要回家。离家乡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不惜一切代价买车票,不顾旅程的漫长赶回家中,为的就是和家人一起过个团圆年。回家过年,是我们的古老传统,在物  相似文献   

12.
王远昌 《旅游》2008,(2):54-57
临近年关,儿时在农村过年的一些记忆缕缕缱绻在心头,最有情趣和人情味的是农村过年杀年猪,在农家大院里众人满大院追猪,大铁锅中咕嘟着杀猪菜,血肠.下水、酸菜.骨棒等等搅和在一块。散发的是让人垂涎的香气,十里八村、亲朋好友围聚在圆大的饭桌前,举杯吆喝,开怀畅饮,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3.
"如今的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每到过年前后,总可以听到这样的感叹。大都市的男女就不用说了,很多人平时连对门邻居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哪里谈得上年味儿。  相似文献   

14.
黄飞扬 《神州》2011,(3):44-46
元旦假日,我们编辑部一小伙子带了女友回了家。临近年关时,小伙子不能回家了,要陪同女友回女方家过春节。一日午餐时分,大家聚在一起,谈论回家过年的话题,各自感慨,将如何过年?回谁家过年?"我妈也就我一个儿子,她妈也就她一个女儿。"在中国传统的大节,一年一次,谁都想带着另一半回自己的家团聚,在这二选一的情况下,所有的抉择都是一种妥协。回谁家过年?这似乎成了80后这一代人婚姻"年检"的一关。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爷     
过去这四九城到处是爷,唯有“大爷”是不乱叫的,那要有一种独特的范儿,往那儿一站,不能跌份儿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北京人的性格,那只能用上一个字儿:爷。过去这四九城到处是爷,侃爷、倒爷、膀爷,蹬三轮儿的都能混上个板爷--有奶的就是娘,带把儿的就是爷。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的大名士辜鸿铭学贯中西,叫人佩服不已。但不可思议的是,这位本应让人十分尊敬的老先生,在所谓维护中国传统的幌子下,一些举止让人瞠目,例如穿长袍马褂,留小辫子。而尤其叫人反感的,则是其钟爱女人被缠过的小脚。他有句名言:写作若无灵感时,一捏女人的小脚就有了。倘只限于捏捏小脚也就罢了,偏他还远不止此。他还极喜欢闻小脚的脚臭!  相似文献   

17.
夏日垂钓     
正"夏天好无聊呀!"我刚吃完早饭就抱怨道。"那就去钓鱼吧,这时正好是钓鱼的好时候。"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声音,我看了看四周,只见爷爷站在我的后面。我一想起钓鱼,高兴得都跳了起来,连忙点头答应。一到钓鱼的小沟里,就看见了几只蜻蜓在天空中飞来飞去,沟上还卧着许多睡莲,让夏天的早晨显得格外安静。爷爷拿着钓钩,穿上蚯蚓,往河里一甩,然后递给我。我坐在田埂上,沟虽然不大,但鱼却很多,爷爷也坐在  相似文献   

18.
李安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剑,一个绿巨人,一座断背山。这里的剑与人与山,与实物无关,只是用来指代人们心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在印度,每个人心中都流淌着一条神圣河流。  相似文献   

19.
人有抱怨的习惯,却不知道这个习惯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麻烦。夫妻相互抱怨,能永久恩爱吗?儿女对父母抱怨,父母会甘心情愿付出爱吗?下属对上司抱怨,上司会欣赏这样的人吗?过去的帝王,对于抱怨的臣子不但冷落以对,臣子甚至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抱怨之害,尤有甚者,列举如下:一、抱怨是丧志之始:人一旦心中满怀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发布的《2017春节出游趋势报告》中指出,"过年回家"这一传统形式正在被重新定义。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异地过年"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关注热度同比增长了62%,春节出游的成本也随之大幅上涨。数据显示,除夕前三天为出游高峰最热门目的地境内:云南、广东、四川境外:泰国、日本、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