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锭记     
友人近以银价得一小锭,据云此物系出自某市老宅一位老太太之手,玩兴正浓。五月九日上午,兴冲冲携至学会。小锭为馒头型,面有圆形钢印,字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横列两行为“贵州”、“官钱局”,下半部分竖列三行自右至左为“估平”、“壹两”、“足钱”,字书写规正,只是何谓“足钱”,读来拗口,锭面有灰黄色包浆,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也的确惹人喜爱。  相似文献   

2.
近日得见一枚银质“太平通宝”。承友人错爱,允拓钱文数片,以供泉界研究。这枚钱圆形,方孔,直径2.2,轮缘宽0.2,穿孔0.55,穿郭0.65,厚0.14,肉厚0.1厘米,重3.38克。该钱面文“太平通宝”,直读,通宝二字为八分篆隶体,极工,与唐“开元通宝”,后周“周元通宝”,北宋“宋元通宝”之“通宝”字酷肖;太平二字为楷书,与铜质“太平通宝”相比,更显雄健有力,背穿上有长约0.8厘米、宽为0.1厘米的大仰月一轮,亦清晰可  相似文献   

3.
笔者近日得两枚厌胜钱。二钱皆为银质手工錾刻,钱文一阴一阳。阴刻钱文正面为“同治通宝”,背满文“宝源”(图1)。此钱外径34,内穿55,厚15毫米,重124克。阳刻钱文正面为“同治国宝”,背满文钱局待考(图2)。此钱采用减地打洼法刻成,“国宝”二字为简写,外径33,内穿6,厚19毫米,重13克。二钱被拾得者磨损,阴文者尤甚。但品相尚好,锈斑仍在,应是银质墓葬钱。两钱出土于辽中县城南十五公里处一田氏墓地。墓主为清末武举人,原陵园规模较大,石碑、石栏等毁于“文革”。墓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盗,此二钱为田氏族人于被盗墓中拾得。两枚“同治”银…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收集的“半两”钱中,发现三枚背阴文“半两”钱。一般“半两”钱的读法是由右至左,这三枚背阴文“半两”钱,均是“两”在穿右,“半”在穿左,故应称为背阴文“两半”钱,或背阴文传形“半两”钱。所见几篇文章,皆称为背阴文“半两”钱,为便于讨论,本文仍从旧称。三枚之中,一枚面无内外郭,径2.35、穿0.78、厚0.1厘米,重2.5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图1)。第二枚面有外郭,径2.36、穿0.9、厚0.1厘米,重2.1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但阴文“半”字少第四笔,“两”字缺第二笔(图2)。第三枚面有外郭,径2.4、穿0.82、厚0.1  相似文献   

5.
1984年10月,在桂林临桂路一建筑工地挖基础的废土中,发现了40枚散乱的铅钱。除少数无文字外,多为“开元通宝”和“五五”铅钱(见下页附图),这些钱文字漫患不清。“开元通宝”分大小两种,大的背文横书“宝一”;“宝四”(重3.92克,直径2.3厘米,穿宽0.7厘米);穿上直书“兴”、“兴三”、“金二”(重3.45克,直径2.35厘米,穿宽0.9厘米)。小的除素背外,背文有直书“南一”至  相似文献   

6.
孙敏 《中国钱币》2006,(4):50-50
目前,我国各地泉市及藏泉者手中清代的各类民俗花钱数量较丰,而同期的太平天国民俗花钱存世量却极稀。近年,有少量太平天国民俗花钱随着城乡基本建设工程的动工而陆续面世,笔者特将近年来收藏的几枚公诸同好。一、太平天国“九如三多”银质花钱该钱银质,钱径25、穿径7、厚0·7mm,重2g(封三上图1),钱面阴刻直读“太平天国”,“国”字中间笔划从“王”,此为太平天国钱币重要特征之一。钱背文字阴刻直读“九如三多”,为清代常见之吉语。钱体为手工打制刻就,钱文刻写较为工整,原有鎏金层几乎褪脱殆尽,10倍放大镜下仅依稀能辨残存金黄色。地张内…  相似文献   

7.
贵州“镇远钱局”十两银锭,仿川白锭锭型,长60毫米,宽50毫米,重357克,出自四川凉山地区。 “镇远钱局”锭为贵州官钱局镇远分局所铸,甚为稀罕,存世有一两、五两、十两三种锭型。一两小锭收录于中国钱币学会陕西分会编著的《元宝图录》,锭面打“镇远官钱局”竖戳,风格特征与“贵州官钱局”一两小锭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大朝通宝小平钱,有银、铜、铅三种质地,其中银质最为常见。钱面文字楷书直读,大多数素面,也有的背面有各种近似文字的戳记。大朝通宝近年来在内蒙古、甘肃、陕西等省区屡有出土,总数已不下百余枚①。新近发现的大朝通宝都是银钱,其大小重量均不相同,有的外郭不圆且宽细不匀,背郭有的浅而不显。钱文均为楷体,其中“大”、“通”、“宝”三字,近似金代大定通宝钱文。但在字形的工整、深峻方面均相差甚远。由此可见,不同批次发现的“大朝通宝”,均非同时铸造,也非出自同一工匠之手。  相似文献   

9.
洛阳东周墓随葬的多种钱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洛阳东周墓随葬的多种钱币赵振华1984年秋至1988年春,洛阳陆续发现一批随葬钱币为东周墓葬。现将出有空首布、圜钱且能利用陶器断代的六座墓并结合过去洛阳发现随葬空首布的七座墓行探讨,以期加深对这些先秦币的认识。比照《洛阳中州路(西工段)》东周墓分明,此六座墓分四期。春秋晚期(3期):C1M2430;战国早期(4期):C1M2547、C1M2549;战国中期(6期):C4M327、C4M100;战国晚期(7期):C4M88。除C4M100外,其余都是洛阳地区常见的墓葬。五座墓出空首布,一座出圜钱。空首布21件,多数面有文字,据大小分三式Ⅰ式6件出于2座墓,较大,多锈残,5件有铭“”“冶”、“鼎”、“宅”,通长9.6、身长6、肩宽5厘米,为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Ⅱ式9件,出于3座墓,略小于Ⅰ式,多残碎,四件可辨铭为“大”、“匕”、“下”、“卜”,通长8.3、身长5.3、肩宽4.3厘米,为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Ⅲ式6件,出于3座墓,较Ⅱ式咯小,3件文为“安臧”,1件完整,通长7.2、身长1.3、肩宽L5、足宽4.1厘米,连首中范重15.4克,1件钱文“邵文”,为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圆钱1件,孔右铭“垣”,径4.1、孔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的货币分为东西两个体系,历史上西方货币币面以图案为主,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流通的货币币面一般只有文字,很少有图案。自秦以半两统一中国货币后,其基本形状是外圆内方的方孔圆钱。后来大额交易用白银铸的银锭。到了清代基本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政府的财政收支以银为标准,实际收付可以折钱。白银是称量货币,铸成一定形状的白银称为“银锭”。大锭一般重五十两左右,中锭重约十两,小锭重三五两到一二两。各地实际流通的银锭,形式和重量等并不一致。银两的衡量标准是平砝,还有成色的区别,平砝和成色合称为“平色”。官方的衡量标准称…  相似文献   

11.
我们有幸收藏一件明代万历年间伍拾两解银大银锭。该银锭中间束腰,两头弧状,最长处127mm,最窄处61mm,厚25~35mm,重1855克(插四下右)。银锭底部密布蜂窝状孔眼,正面有数排手工錾刻的文字。由于该锭表面腐蚀氧化严重,至使锭面錾刻的文字有相当部分已模糊不清。经仔细辨认,尚可读出如下内容:“…县征解万历拾叁年……足银伍拾两……银匠…”。明代银锭,按用途分主要有解银、税银、镇库银及民间流通使用的碎银四种。税银是政府机构从民间征收田赋、丁役、盐税、土贡等费用,并将其折成银两上缴国库,但并不一定要全额送到京师,因各州县的财政库房…  相似文献   

12.
靖康元年十一月徽钦二帝当了金人的俘虏,北宋灭亡,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变”。而宋钦宗靖康年只在屈辱和流血中存在了一年,故靖康钱的铸量也很少。靖康钱从现在发现看一般有小平、折二、折三几种,这其中有小样、大样之分。就质地言有铜质、铁质、银质之分。钱文书体有篆、隶、楷等几种,且分元宝,通宝两种,通宝  相似文献   

13.
此币是用机制银元模具所造的铜样币(图1)。钱径38mm、重16g、外郭“齿边”、郭内“齿纹”、边厚1.55mm。钱面有一珠圈,内汉直读“光绪银元”,中心满小字“光绪银元”。上缘“新疆省造”,下缘“库平重七钱二分”。钱背中央蟠龙图案为“坐龙”,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在新疆焉耆县(四十里唐城)发现了一批唐代时期的钱币,内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突骑施钱、高吕吉利、“元”字钱、“中”字钱、“大”字钱等。笔者有幸在他人手中收购到一些,并将其归类,发现其中一枚“开元通宝”钱是银质的(见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元四体异文钱(见图),原载《古钱大辞典》上编七九四页。过去无释文,仅有拓片传世。这的确是一枚很特别的钱。综观钱文,正面四字为汉字“至元通宝”,背面四字由三种文字组成。上下的异文为“(?)”和“(?)”。这是两个八思巴字。八思巴字是元世祖忽必烈皇帝特命国师八思巴创制的用作“蒙古路书”的一种文字。它的“译写对象”除蒙古语外,还有汉语、藏语、梵语、维吾尔语等多种语言。“至元”、“至大”、“至治”、“致和”、“至顺”、“至正”这些元代年号中的“至”和“致”  相似文献   

16.
所谓锐角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市首两端各有一突出锐角,平首,平肩,方足,分平裆、尖裆两类。平裆市形大,面部正中从首至裆有一竖线(“毫”字布竖线因有字未到裆),文字多分列其两侧;背面竖线,从首至裆,其两侧各有一从肩(也可谓从首)至足的斜线;面背有廓,形体硕大,铸造工整,面文计有四种,尖裆布形小,裆呈“入”形,铸造比大者粗造,或有廓。目前发现者只有两种。一种是所谓“公”字布,面之两侧各有一从首至足的斜线,中间有一“”字;其背面中有一从首至裆的竖线,两侧各有一从首至足的斜线。另一种即所谓的“垂”字布,面…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中国机制银元铸行一百周年,为满足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和钱币收藏者、爱好者的愿望,由中国钱币学会监制,上海造币厂制造的中国机制银元铸行一百周年纪念章已于1989年11月正式发行。发行定额为5万套。这套纪念章,铜质,镀银,共2枚,每枚直径10毫米。第一枚,正面仿制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三分版正图,背面为中文纪念文字和该纪念章专用标志(由“钱”、“币”二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b”组成的古钱图案)。第二枚,正面仿制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三分版背图,背面为英文纪念文字和该纪念章专用标志。  相似文献   

18.
1856年,上海三家银号同时发行了一套银元,币面没有图型,只有文字,标明铸造银炉、工匠名字、成色重量、发行时间及地方银号,面背均四行,每行四字,正面:“咸丰六年上海县号商某某某足纹银饼”;背面:“朱源裕监倾曹平实重壹两银匠某某造”,面额分壹两及伍钱二等。发行一两银饼的有王永盛、经正记、郁森盛三家,已故货币史学家彭信威教授认为;“发行伍钱的只有经正记和郁森盛两家”,但今见台湾省徐祖钦先生编1985年版《中  相似文献   

19.
王宁 《中国钱币》2006,(2):49-51
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成立并开业,中央根据地内的金融组织得到了统一,停止了各根据地以前的货币发行权。1932年7月国家银行开始发行纸币,同时由地处瑞金洋溪的中央造币厂铸造金属辅币,贰角面值为银质,一分、五分面值的为铜质,1933年继续铸造。由于苏区纸币以通用的银元为本位,贰角银币在金属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国家银行发行的贰角银币,直径23.6mm,重5.75g左右,成色60%。正面为文字,中央“贰角”面值,左右各一五角星,上下分别为弧形排列的文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公历一九三二年”;背面图案为主,圆形的地球被…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什么是民国上海烚赤大条(大黄鱼)金锭民国上海金锭中有一类10两条形锭,锭底铸有“口口口烚赤”字样,如“大丰恒烚赤”、“生源永烚赤”等,其中“大丰恒”和“生源永”是制作此类金锭的铺名;锭面呈现多处冰裂状凹陷,有的还会打有一些文字戳印。因其在当时上海市面金锭中重量较重,形状呈条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