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宙飞 《民俗研究》2017,(3):141-145
清代是年画发展的高峰期,受国家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政策引导,年画慈孝图像呈多元化发展。对慈孝理念来说,这些图像具有恒常性传播的功用,能够融通艺术审美与社会生活,并促进传统慈孝礼教与民俗生活互动,因此有效地维护了民众与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归属。  相似文献   

2.
吴冬明 《江汉考古》2020,(3):115-120
本文对嬭加编钟若干文字的隶定和释读提出新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金文和传世文献记载探讨曾、楚的交往,从政治修辞的角度讨论了曾、楚的政治互动。指出嬭加编钟铭文追溯文王,彰显其姬周身份是为了强化诸夏的认同,并以其作为与楚匹敌的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3.
华夏民族与国家的演进和互动走着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由此形成古代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传统及民族意识中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相一致的深层价值结构,同时也导致古代中国独特的政治地缘与民族地缘的特征。它使中国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上呈现重要特点:即族别上的兼容性、民族统一与国家安全的一致性、文化的开放性。近代以降,传统家天下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受到严峻挑战,其认同观念面临断裂和重新阐释、再塑的问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不仅包括国家认同,而且包括对政府与统治者的认同,把加入国籍看作是政治认同的唯一标志是一种不完善的认识。影响政治认同的因素复杂多样,涉及到认同动机、过程,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政治合法性。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认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关键原因在于其认同动机的复杂性和过程的艰难性,而且对华人而言,政府的合法性基础也受到一定怀疑。  相似文献   

5.
从奥兰多·帕特森的种族定义入手,探讨加尔各答客家人种族认同的构成,就加尔各答客家人而言,有三个因素对确立和维持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即国家和民族政治、不同种族从事不同职业的分层制经济和东道国以“洁”与“不洁”之间的象征性对立为基础的宗教制度。种族、种姓、语言和宗教是维持种族认同的几个重要因素。种族认同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转变,由于职业、教育和政治环境迥然不同,客家人其认同轨道会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6.
五代以降,史家重视历史记载的前后相承,并有目的地记录周边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相互交往的现实内容,文化认同进一步拓宽;辽金元时期重视对前朝史和本朝国史的编纂,这不仅说明编纂者拥有历史传承的明确意识,而且体现出他们对于中原文化的一种自我认同。总之,通过历史经验的总结,发挥了史学的鉴戒功能,彰显了史学传统与文化认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11,(4):124-125
施建雄;孙巍:《史学传统与文化认同》(《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五代以降,史家重视历史记载的前后相承,并有目的地记录周边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相互交往的现实内容,文化认同进一步拓宽;辽金元时期重视对前朝史和本朝国史的编纂,这不仅说明编纂者拥有历史传承的明确意识,而且体现出他们对于中原文化的一种自我认同。总之,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史学的鉴戒功能得到发挥,从而彰显了史学传统与文化认同不可分割的密切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大义觉迷录》和《清帝逊位诏书》为线索,勾勒清朝为实现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认为这一过程,既让清人完成了由"夷"到"夏"的身份转变并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同时以"华夷一家"为核心的"中华大义"还进一步演变为蒙古、新疆、西藏及西南诸民族等"非汉世界"认同"大中华"价值的共同依据,为实现文化和疆域意义上的"中华"最大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理念冲击下不但未被肢解,反而引发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回应等事实,既彰显了清朝内部凝聚之功,亦突出了《清帝逊位诏书》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这两份首尾呼应的历史性文献,构成了嗣后中国政府表达国家主权和领土诉求的主要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9.
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政治认同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地区政治认同度在各个时期的变化轨迹,在此探析基础上提炼梳理70年民族地区增强政治认同的经验与启示,由此提出,应当从明确政治认同的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发展民族经济、强化执政的价值追求、制度运作、增强民族工作成效、整合党的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疏解,进而提升民族地区对党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10.
从当前国内外主要旅游研究期刊中析出关于"认同"研究的文献,通过统计整理,归纳分析出旅游视域下认同研究的视角、内容、方法,反映旅游视域下认同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学术线索。研究发现:旅游文献中关于认同的研究热度与其他学科研究具有一致性;旅游文献中关于认同的研究已形成了以心理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文化认同为核心,沿着政治认同、族群(民族)认同、地方(场所)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五大脉络延伸的研究思路和框架;通过国内外研究的比较,表明国内关于认同的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最后探讨了认同研究在旅游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和国内关于认同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攀登》2017,(5)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视阈下一项基础性、根本性工程。我们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特质,要求在传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彰显党内政治文化的独特政治优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要找准切入点与抓手,又要持之以恒地"以文化人、以人化文",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奠定基础,为确保党的执政党性质与领导核心地位提供软实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复兴党统治时期的伊拉克,由于在其特有的政治、宗教、文化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变量,统治者可以按照其政治利益的需求来界定或重新界定国家的政治认同。萨达姆根据国家利益的需求强调和实行了几种不同的政治认同,即两伊战争期间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认同、海湾战争期间的伊斯兰主义认同和海湾战争之后的部族主义认同。伊拉克复兴党的多重政治认同在其政权生存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但也有其致命的弱点。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地名研究的批判主义转向,注重地方命名时地方意义的生产、再生产以及争夺。文章以黄岩岛地名的演变为例,研究其地名变迁背后的政治博弈。研究表明:①黄岩岛的地名演变是中、西方话语体系下国际行为主体政治角力的过程。②中国的黄岩岛地名演变彰显的是中国对其无可争辩的主权;西方殖民者的黄岩岛地名演变展示近代以来对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殖民统治;菲律宾当局对黄岩岛的更名,谋求建构国家认同、侵占更多海洋岛礁资源。③地名是集体记忆解构与重构的纽带和国家权力博弈的指示物。中国对内应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唤起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对外提升国际话语权,通过国际舞台阐释对南海主权维护的法理依据和坚强决心。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身份政治的研究视角,对移民认同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移民认同问题的研究包括三个主题:族群身份层面的文化认同主题、民族身份层面的国家认同主题和全球化时期多重身份层面的全球认同主题。国际移民身份政治研究在时间线索上依据从单一到多维的趋势发生和发展;新的自变量的介入导致研究模型随之发生变异,以保持对后来出现的经验实际事件的有效解释和预测;移民身份政治研究可以提供多领域研究之间的共同理解的基本框架,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徐静 《沧桑》2010,(5):56-57
全球化的一维性掩盖了多元性的民族认同,追求西方现代化的先进性移动了中华民族认同的重心性。伴随着全球化的普遍性和中国大发展、快发展要求的不断凸显,中华民族认同危机显现,华夏民族文化的特性被忽视甚至被移除。其根本原因是民族认同的元认知意识——文化政治思维的缺失。因此,加强民族认同,确立明确的文化政治思维是实事之必需,更是华夏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强大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正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尽管贵州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认同中共的政治权威,但是,一旦政策出现偏差,这种政治认同很快会出现疏离状态。1956年出现的“麻山事件”就是政治认同出现危机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7.
<正>电影作为记忆媒介,既是一种大众文化消费的方式,又是传播国家形象、促进国家认同的工具。另外,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彰显出特定社群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历史片段的重新选择和编排,成为构建公众历史记忆不可或缺的媒介。在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和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直至进入90年代"后冷战"时期,面对波谲云诡的政治格局,影视领域对战争记忆的不断回溯、书写与多元化表达,成为当下国族政治文化的表征符号。在战争电影领域,日本是一个产销  相似文献   

18.
双重政治文化认同的困境——解读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小青 《安徽史学》2001,(1):38-40,46
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解读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的困境。笔者认为,在近代国家观念建构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两个层面上,梁启超的政治文化认同出现了分离,即双重认同,这使其民族国家思想蕴含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进而使自己陷于两种选择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19.
<正>职贡图像是描绘四方异邦及毗邻各族朝贡使者仪容、贡物的一种图像样式,它肇自两汉,盛于明清,其间产生过萧绎《职贡图》、李公麟《万方贡职图》、钱选《西旅贡獒图》、仇英《诸夷职贡图》、傅恒等《皇清职贡图》、清粉彩职贡图瓶、清万国共球职贡图挂屏、清职贡漆盒等数百件重要作品。这些图像作品以绘画、瓷器、插屏、漆盒等为载体式样,融汇了丰沛的政治、艺术、民族蕴涵,承载着"建构帝国、描述天下"的文化功能,成为彰显国运昌盛、宣扬国威的符号及体现政治认同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政治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和其它人文学科有着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弘扬认为精神,鉴于此种目的,我们就可以发现,政治学科重视培养人的尊严、健全人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今,有关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渗透到各阶段的政治教育,初中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本文以初中政治教学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有效渗透与应用人文精神的具体方略,从而彰显政治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