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泽川 《文史月刊》2012,(4):51-51
在美国西部时代,牛仔和强盗们经常骑着马去酒馆。到了酒馆门前,他们便把马拴到一根像栅栏的横木上。这根拴马的横木在英语里读作"BAR"(音"吧")。  相似文献   

2.
瓶谈     
丁山 《收藏家》2013,(11):51-58
瓶,形声字,旧为薄经切,平声,青韵,也就是说应该读作"冰"。金文中写作,即两个"人"靠在一起,曰"并",从缶。《说文》中写作从瓦,解释做"汲瓶也"。因此,这两种古文字都是"冰"字音。其实《六书通》写作,读"平"字音,从缶,《方言》曰:"缶其小者谓之瓶",反而跟如今的读释更贴切些。"汲瓶"的出土记录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大抵是个尖底、小口、有系的缶,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2012,(4):13-13
每年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今年谷雨为4月20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  相似文献   

4.
释殷墟甲骨文中的“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有一个从马、从牢的字.过去的学者一般都把它看作是“牢”字。本文根据新出土的新蔡葛陵楚墓竹简。认为它是一个从马、牢声的字,读作“骝”。  相似文献   

5.
西周金文中"■"的释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字应该释作"贮",大多读作"贾"。这可以从字形、词义、语音上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6.
西周金文中"()"的释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字应该释作"贮",大多读作"贾".这可以从字形、词义、语音上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7.
周俊彤 《神州》2013,(17):182-182
关于"把"字句的内部结构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旨在讨论"把"字句中动词后的补语成分对把字句有什么选择和限制,最终得出主动宾句变换何成"把"字句的一般规律以及补语动词配价对这一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筱禾 《文史月刊》2012,(1):25-25
现在,人们把"吃大锅饭"一语引申为对我国社会中所存在的"平均分配"弊端的嘲弄,显得生动形象,又恰当贴切。那么,你知道"吃大锅饭"这一俗语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9.
张琳 《沧桑》2010,(5):224-224,232
"把"字句在现代汉语研究中是一个热点问题,而对于否定式"把"字句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否定式"把"字句分为单一式否定"把字句"与复合式否定"把字句"两种类型,并重点探讨了复合式否定"把"字句的复杂情况,希望能对深入理解其句式结构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风展红旗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这首脍炙人口的《打靶归来》,经过50多年的传唱,依旧经久不衰,堪称"流行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可有谁知道,当年写这首歌词的作者是只有小学文化、年仅20岁的坦克兵牛宝源。  相似文献   

11.
郁娟 《神州》2013,(33):142-142
"孩子在小学里成绩还比较好,但是升入初中一段时间后成绩不断下滑,时间久了甚至到了跟不上老师进度的地步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很多家长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落差的困惑和难题。在这一问题上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都是"有苦说不出"。中学老师认为问题出在小学教师把知识教"死"了,而小学老师则认为是中学老师放手太多,没能引导好学生完成学习方式方法和思维模式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漯河地名小考阎丙离漯字,《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注音有二:读作ta,古水名,在山东;读作luo,漯河,市名,在河南。那么,漯河市的名字从何而来,又为什么读作漯(luo)河呢?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在沙河交汇处曾修筑一座城池,取名奇滩(luo)城,城内设...  相似文献   

13.
李景明 《沧桑》2011,(1):90-91
现代学者对汉武帝利用公羊学"大一统"这一重要问题高度重视,论述颇多。学界普遍认为,汉武帝把"大一统"理解为"大统一","‘一统’则被理解为政治上的整齐划一,即‘统一’"。有的学者解释为"思想"、"文化"、"学术"的"统一"。这种"误解",违背公羊学"大一统"本义和史实。汉武帝实际上是利用公羊学"大一统"的"奉天法古"、"承统改制"诸说,希望通过落实汉朝"承统"、"改制",以解决该朝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秀峰 《神州》2013,(16):211-211
目前,有很多的学生厌学,没有从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就是学习大多数也是被迫的。这当中还有许多优等生。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的历史学习中尤为突出。学生厌学或被迫学习,并不是对历史不感兴趣,而是我们老师把"活"的历史教"死"了。古人云"不兴其义,不能乐学"。  相似文献   

15.
有关《海国图志》的版本流变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海国图志》的版本流变问题洪九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兴起了一股研究域外地志之学,"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活动,进步的知识分子突破了传统"实学"的界限,把"经世"的眼光投射到"筹海"御夷这一新课题上。林则徐是这一活动的首倡者他组织人员翻译的《四洲志》为...  相似文献   

16.
曲红美 《神州》2012,(25):60-60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和研究源于2007年举行的一次以"感恩"为教育主题的班会评选活动。学生们积极踊跃、热情高涨,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但他们真的能行吗?……"我心里也犯嘀咕。没想到两周后,班长竟然把厚厚的班会设计初稿交到我手上,说:"老师,你给我们提些建议吧。"  相似文献   

17.
刘鹏程 《风景名胜》2008,(3):126-127
山西境内,黄河东岸吕梁山怀抱当中,坐落着一座典雅古镇,这座古镇叫碛口。历史上的碛口,依傍着黄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四方。碛(读作:qì),按当地人的说法是指黄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段激流浅滩。碛口,因其下游的大同碛而得名。从清代乾隆年间,这里就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之说。精  相似文献   

18.
王志俊 《沧桑》2011,(4):90-92
《菊与刀》对日本人的负恩观,对社会的情义,对名分的情义做了一些简单的论述。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并把恩推及整个社会网络中,把所有的关系视为负恩与报恩,这使得他们自觉履行义务而毫无怨言。在日本人心目中"情义"被人们视为人与人之间最珍视的一种人际关系,也是日本文化中所特有的,报答情义充满了内心的不快。在"恩""义"的范畴中,日本人竭尽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  相似文献   

19.
最近,电影《鸿门宴》上演,再次把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故事翻了出来。楚汉相争可谓曲折离奇、峰回路转。大家是否知道,不少成语故事以及相关的智能和谋略,都出自楚汉相争这一历史典故?包括"破釜沉舟"、"项庄舞剑"、"锦衣夜行"、"约法三章"、"一饭之恩"、"胯下之辱"、"沐猴而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规曹随"、"暗渡陈仓"、"四面楚歌"、"卷土重来"等等。其中最惊世骇俗的故事和谋略,不外乎项羽威胁刘邦,要烹  相似文献   

20.
论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傅玉能广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心是所谓的"富国强兵",并以此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本来,这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日本是把"强兵作为富国之本,而不是富国为强兵之本"①。它宣称要"安抚尔等亿兆,开拓万里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