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清代捐纳制度的考鉴性研究,当首推许大龄先生1947年在燕大的硕士学位论《清代捐纳制度》。清代官员的引见履正和题本书对捐纳行为每有记载,本试图利用雍正朝引见官员履正和题本等相关资料对康熙、雍正时期的捐纳制度作番考析,以为许的释。  相似文献   

2.
捐纳和捐输均为清代国家在常规财政收入之外汲取社会财富的重要渠道,但研究者往往将其混为一谈。二者在政策依据和政府反馈、款项收益、款项数额、道德色彩、财政管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捐纳相比,捐输是臣民并非出于义务地将财产直接或间接捐献于国家,政府事后可能酌情奖励。清前期政府有时参照捐纳事例议叙捐输,嘉庆朝起政府比照捐纳事例为特定捐输制定细则,咸同以降各省所设捐局往往同时收取多种不同名目的捐输和捐纳,由此二者愈发不易区分。捐输的复杂制度变迁并未改变其与捐纳的差异,因此准确的概念界定、严格的区分和系统的制度比较是推动捐纳与捐输研究深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捐纳是清代官吏选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封建吏治腐败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借助捐官执照这一实物,对清代捐纳制度的特点、作用及弊端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2011年2月,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伍跃的日文新著《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一书由京都大学出版会出版,成为这一领域最新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该书共十章(包括序章与终章),40余万字。作者利用了各类文献与档案资料,一方面从制度史的角度探讨了利用捐纳取得入仕与铨选的资格、取消或减轻处分、升官晋级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明清时期的人们对捐纳的观察和利用,研究捐纳作为社会流动工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很大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它始于顺治朝,完善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它与科举、荫袭、保举同为清朝选拔官吏的四个重大途径,存在了两百多年,对于清代的社会政治,尤其是晚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捐纳制度有很大的弊端,并间接导致清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6.
<正>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清代捐纳进行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已经历了90年。许多学者对清代捐纳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成果,既是在这一领域进行后续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加大了工作的困难。吴四伍迎难而上,另辟蹊径,著成《清代捐纳与国家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对已有研究多有推进,是该领域的一部力作。全书共38.9万字,分为六个部分,主要论述捐纳制度在清代国家治理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7.
乾隆皇帝的“永停捐例”并未从根本上终止捐纳,因为捐纳是与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始终相伴的,只要政府的财政收入出现匮乏,捐纳这种筹款形式就能派上用场。  相似文献   

8.
同光年间州县官选任制度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安徽史学》2010,(1):5-13
同治光绪年间,由于捐纳、保举的扩张,州县候选人员激增,流品混杂。与此同时,各省督抚选用州县官常常不拘文法,突破成例。在上述背景下,清廷力图从多方面进行整顿,但多不能行。这一时期州县官选任制度的变化虽然只是在旧制基础上的渐变,然而这些问题却成为清末新政时期铨选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9.
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地主阶级的清朝政府已经相当腐败。清朝政府的各级官员,基本上是通过科举考试进行选拔。同时,也实行所谓“捐纳”制度,公开卖官鬻爵。官是用钱买来的,既做了官,必然设法捞回自己的本钱,挣得更多的利润。贪污得多,更  相似文献   

10.
正捐官,又称捐纳,是封建社会时期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清朝时候,山西山阴县有一个叫蒋渊的人,这个人是做什么的?史书中没说,笔者估计很可能是个商人,因为他有着商人一样精明的头脑——当朝廷开了捐官先  相似文献   

11.
刘凤云 《史学集刊》2022,(1):41-58,87
在对清前期钱粮亏空案的考察中,可以看到“挪用”与“垫支”、“摊捐俸工银”与“摊捐养廉银”,以及“蠲免”与“捐纳”等制度之间的关联性。由“挪用”到“垫支”的支出行为发生由非法到合法的转变时,并没有解决难以归款的问题。而由“摊捐俸工”到“摊捐养廉”,说明财政体制上存在着公私■的制度缺陷,虽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不断增大的财政缺口,却产生了官员低俸甚至是无俸的政治风险。此外,“蠲免”在被誉为造福于百姓的惠政加以推行的同时,被蠲免的直省因无征赋税不得不以备受诟病的“捐纳”“挪垫”“捐输”等作为解决财政短缺的途径。以上制度与措施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诸问题都指向了清朝低存留的财政体制,这成为清朝国家难以解决的政治隐患。  相似文献   

12.
清初名臣陆陇其在选官用人方面主张鼓舞之道和变通选举,他提出的清理仕途,严格考察,辟召以及停止捐纳保举的疏通选政方法与清代传统选官制度相比,有一定的灵活性与优越性,这些选官与选政方法对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晚清吏治腐败。1875至1884年的10年间,曾出现过一个言官清议的高潮。当时言官奏折中披露的吏治问题,主要涉及捐纳、保举、科举、冗员、书吏、讼案、属员、调员、弄权等。捐纳、保举、科举都关系到官的任用,冗员也是这三者带来的一个官场病。书吏、讼案反映出吏的违法行为。属员、调员、弄权反映出官的腐败劣迹。  相似文献   

14.
(一) 1989年7月初,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博士候选人黄建淳来新加坡,为他的溥士论文《清朝捐纳制度与新马华侨社会之研究(1877—1912)》搜集资料。我带他参观新加坡华人的古迹庙宇,单就双林寺一处,我们前后去了三次,同时也访问了双林寺的创  相似文献   

15.
财政压力与身份认同是晚清政府将捐纳政策从国内延伸到海外华侨的基础,此后这一政策也成为晚清政府争取海外华侨经济支持和政治认同的重要手段。在推广过程中,这一政策体现了渐次开放性、积极主动、讲究策略、集中等特征。实践中,海外捐纳政策既给晚清政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政治收益,也使部分海外华侨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和社会资本,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身份认同需求。  相似文献   

16.
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11年2月,545页中国是科举大国,前后实行1300余年的科举考试,影响中国社会至深且巨,因而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成果源源推出。然而,与科举几乎具有相同功能,某些方面甚至具有科举所没有的功能,并影响到科举作用的发挥,在明清中国的社会流动中极为重要的捐纳制度,却殊少有人研究。  相似文献   

17.
捐监就是捐出身,即平民或生员通过出资报捐取得最高学府--国子监肄业的文凭。虽然它不象捐纳实职那样直接得官,但是在清朝,要想捐纳官职,其前提就是必须具备贡、监生的资格,捐监就成为有钱有势的豪家子弟猎取功名富贵的起点和捷径。在它实行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虽然它对解决清政府的财政危机、缓解士人进阶的压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对清朝的科举制度、社会风气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朝咸丰年间,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军旅数起,军费开支猛增,遂采取捐输、捐纳、铸造大钱、发行钞票等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保障军需供给。  相似文献   

19.
以捐纳制度为标志的公开化、合法化地买官卖官,为中国历代秕政,至清末登峰造极。其品种之齐全,可谓挖空心思,五花八门。朝廷公然以此作为财政收入,中饱"公"囊。市场官场化,有所谓"红顶商人";官场市场化,到处是买官赚钱。卖官之滥,使得官职候补几十倍于编制。卖官卖掉了江山,如此腐败黑暗,不亡实无天理。请看《清末买官卖官的公开化与合法化》一文。  相似文献   

20.
清代福建地方财政与政府职能的演变--《福建省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初承袭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对地方财政实行分级分类定额包干体制 ,同时大幅度删减地方财政预算 ,使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趋于萎缩。清中叶推行的“耗羡归公”与“养廉银”制度 ,原是为了弥补各级政府办公经费之不足 ,但由于此后盛行“就廉摊捐” ,使之名存实亡 ;另一方面 ,由于清后期对地方存留经费实行全省统一结算制度 ,使基层政府失去了财政自主权。晚清地方财政主要依赖于捐纳与厘金 ,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某些职能 ,但同时也促进了绅商一体化 ,推动了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