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人的管理其核心内容是对人心理的管理,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通过有效的心理管理,对于提高管理效能,增强被管理者的心理素质,最终实现个体与组织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的博物馆,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博物馆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应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作为一种"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是一种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主体对客观环境的内化、整合,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读者来说,图书馆在空间环境、服务环境、信息资源环境等方面,均可能直接影响读者在图书馆寻找知识、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因此分析图书馆环境对读者心理产生的影响,需要从空间环境、服务环境、信息资源环境三方面入手,文章以此作为研究点,旨在通过图书馆环境的改善,减少对读者心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党娅琪  邱静 《区域治理》2022,(2):127-130
疫情期间行为受限条件下,大学生处于长期居家学习的状态,学习客观状态以及所处空间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针对这一现象,开展本次针对大学生居家学习的客观行为特征和客观环境要素对学习状态的影响的调查研究.针对预调研和居家"环境-行为-心理状态"相关研究,提出研究对象和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变量的分析归纳,通过网络问卷,进行数据分...  相似文献   

5.
龚雨亮 《风景名胜》2021,(6):0081-0081,0083
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们的重要活动场地。如今中小学教育理念不断进步,学校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规划。做好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规划工作,有利于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对此本文分析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郭丽慧  郝好 《神州》2012,(17):198-198
色彩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以反映空间的形态特征、基调趣味和各种功能性的需求。酒吧作为现代人放松和调节的场所,酒吧设计中的色彩配置是酒吧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重视色彩对人的物理、心理和生理的作用,利用人们对色彩的视觉、触觉感受以及心理尺度感等,可以创造富有个性、层次、秩序、情调的酒吧环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傅丽华 《黑龙江史志》2013,(11):259+262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能够比较真实的折射出大学生的心理,体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角度对大学校园的流行语展开探讨,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尊重需要、创新精神、从众心理是校园流行语能够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行为空间的研究是行为地理学的核心问题,[1]而空间感应是行为空间的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由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处于变化之中,所以对空间的感应也处于明显的变化之中。在此时期把握人们行为空间感应变化的脉络,对了解区域经济由计划休制向市场体制过渡的过程中,空间感应如何影响人们空间行为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本文以江苏吴县东山的实地调查为依据,试图通过个案的分析,揭示在转型期中国基层社会人们的空间感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鑫锁 《神州》2012,(25):142-142
建筑装饰材料是环境空间设计的载体,是空间艺术设计得以具体体现的物质基础。本文分析了气味对人类行为、情绪及心理的影响,总结了气味在空间环境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气味如何运用到装饰材料的新观点,分析并总结了其可行的尝试方法,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讨论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希腊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揭示出希腊人文主义相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内在的超越性。神性空间与宇宙神圣秩序的存在与否决定了人类对生存价值与生命归宿的不同认识,从而也决定了两种人文空间内人们不同的心理状态与生命趋向。  相似文献   

11.
原始民族心理初探张在明一方法与问题对原始民族的心理进行任何一种模式的勾画,无疑是一件冒险的事。这不仅因为原始民族的一切活动或者被远近的岁月深深地埋在地下,或者被洪水般的现代化进程推动、扭曲而变形,而且由于人的心理比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隐藏在更深的层次...  相似文献   

1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层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系统总结国外城市社会地理学自60年代以来的发展,作认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应当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城市地域内人地关系一一人类与他们生活的物质、社会环境的关系构成研究城市社会地理的基础。人(个体与群体)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Interacting)的连续过程,就是社会空间统一体:一方面,人创造、调整城市空间,同时他们生活工作的空间又是他们存在的物质、社会基础。邻里、社区可改变、创造和保持定居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这些派生之物也不可避免地影响邻里和社区,而且连续的城市过程产生变化的城市空间,使经济、人口、社会和科技力量在不同水平上相互作用得以延续和发展。本系统介绍了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的发展沿革,然后指明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层次。  相似文献   

13.
公共图书馆如何打造城市的"第三空间",成为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推动力量,营造图书馆的"第三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定位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就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丰富其内涵,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黑龙江省图书馆从环境、资源与服务三个方面来构建,做出了有益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4.
刘韵竹 《神州》2013,(13):224-224
当今社会,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已成为人与社会交流沟通的纽带,大众传媒将抽象的社会具象为人们所可以接受的图文信息。现如今,与其说人们置身于社会环境倒不如说置身于媒体环境中,与其说受众心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不如说受媒体环境的影响。人随境转,受众的心理也在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5.
姜晓晖 《人文地理》2021,36(6):87-95
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了近40年的飞速发展和规模扩张,我国的城市发展步入了“后城市化”时代。“快速扩张下”的城市收缩现象越来越引起理论和实务层面的关注,其中空间层面的资源不匹配和不协调是带来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基于“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尝试从“制度—政策—行为”层面的空间不匹配,解释城市收缩的逻辑归因。其中,制度空间通过“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带来收缩城市在空间和社会上的两极分化;政策空间基于政治体制、社会政策带来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行为空间嵌入个体、群体、家庭行为中,通过职住分离、就业环境等带来个体“空间—行为”的不匹配。最后,提出深化经济制度改革,促进收缩型城市再“更新”、关照区域政策平衡,扩大收缩型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坚持“以人为本”,让城市成为“人”的“家”等治理导向与政策尝试。  相似文献   

16.
段义孚的地方空间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与空间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以人的生存为旨归,从人的感官、感情、美学的多重维度,揭示人与地方、空间两种地理环境的本质联系,呈现了人类认识地方、认识空间、重构地方的崭新视角。本文从思想内涵、历史渊源、学界评价及影响、当代价值方面对段义孚的地方空间思想进行了体系性与初步理论建构式研究,认为段义孚地方空间理论以人为本,地方是具有既定价值的安全中心,代表着真实与安定;空间跟时间一样,构成人类生活的基本坐标,代表着向往与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在人的生存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类生活就是穿梭于地方与空间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与生存环境的本质关系,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探讨人与地方和空间的内在联系,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为缓解身份危机和环境危机、维护精神生态和环境生态提供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姜薇薇 《沧桑》2008,(3):197-198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从大学生消费的心理需求、社会消费环境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产生的影响出发,以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主题,针对他们的消费特点,提倡大学生消费责任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李佳 《神州》2013,(3):204-204
办公空间做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空间类型的同时,也传递着一种生活体验,让使用者在形成创意、制作产品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悠闲的心境应该是理想办公空间所具备的。因此,办公空间也应该是一种同时具备了社会化、艺术化、人性化的建筑产品。随着办公空间的发展,人们开始极力倡导办公空间要"关注人的需求,注视环境文脉"。因此现代化办公空间应该基于人性化设计成为一直必然趋势。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现代办公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刘朝晖  王星星 《东南文化》2024,(1):14-23+190-191
与博物馆展示“物的叙事”范式不同的是,非遗馆的展示要重构“人/物并置”的空间叙事,呈现具有“灵韵”的日常生活的文化表征空间。人/物并置的空间叙事旨在通过表征空间再生产,把非遗的个体叙事和集体叙事融合于非遗展览展示的物理空间;同时,又走出非遗馆,在更大的社会空间里,通过人、物和新技术的链接,再现日常生活的多重真实性,包括通过推动场馆的社区化融合,呈现非遗的空间真实性;以社区/群体/个人(CGIs)互嵌的参与式策展,把握非遗的主体真实性;打造展示与体验合一的模式,体现非遗的过程真实性;以及汲取现当代艺术的批判意识,获得非遗的超验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现有的"非遗"保护模式多是基于在现有环境中采取一定手段实现"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延续。但大的"非遗"保护工程往往是通过一个社区的整体改造,营造适宜"非遗"生存和发展的情境和语境,形成"非遗"集聚社区,实现对"非遗"的集群性保护。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武器,即通过文化空间再造为"非遗"的现代生存与发展恢复适宜的空间与环境。栖霞古镇都村历史风貌恢复与非遗保护工程即以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导,试图探索对"非遗"进行集群性保护的新路径。这种探索作为一种带有风险的实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