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周玉萍 《神州》2013,(13):186-186,188
学生社团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就是给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增添无尽风采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自我提升、自我约束的舞台。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实现载体,学生社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本文尝试从本人多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入手,深入探讨思政教师渗透学生社团发挥"正能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汪元平 《神州》2012,(11):232+234-232,234
高校理论学习社团作为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从健全会员选拔机制;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以实践活动为抓手;弘扬主旋律教育,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等方面着手,推进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贾慧 《旅游纵览》2013,(8):189-190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意识较强的青年群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提供了新平台,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范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着参与广度和深度不够,参与态度和动机复杂、参与手段和结果的失范等问题,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李斌 《攀登》2003,22(1):44-48
社团是公民社会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对民主政治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就其积极作用而言,可社团以为民主政治创造是良好的社会基础,组织公民的政治参与,培育公民化,协助政府实现善治并对政府权力形成有力的制约,但社团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并可能对政治发展产生负面效应。鉴于此,中国政府既要大力促进社团发展又要加强法治化管理,引导社团的有序化参政。  相似文献   

5.
任改丽 《沧桑》2009,(5):36-37,39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是指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为了彻底改造美国社会,以激进运动的方式,针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教育制度、社会问题、伦理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掀起的一场全面的社会批判和改造运动。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环境、文化走向、教育制度、社会问题等多个角度,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什么会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青年学生运动。研究认为,这一运动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思想文化根源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孕育了60年代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青年学生运动。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入手,根据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实际问题,思考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工作的具体做法,探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安新 《神州》2011,(8):99-100
网络给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影响到了公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对现代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网络政治参与对公民意识形成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主要从公民意识形成的规律以及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学校数量看,近几年,高职院校发展速度甚至已经超过普通本科院校。在高职院校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学生社团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学生社团对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建校时间不长、校园文化积淀不深等缺陷,因此其学生社团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各种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以期对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王立国 《神州》2013,(21):267-267
《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特别指出,中国青年人口的规模大,青年的就业问题严重。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适应社会、正确择业是中职生的就业的一个基准点。做好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涉及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国家的社会政治稳定、涉及到学校教育改革及其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从学生,学校,社会多角度的寻找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针对性分析,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借鉴有关专家和学者的理论,探索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对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赵广高 《神州》2012,(23):142-142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扩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迅速,社团源自学生,其自身的特点容易受到大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其本身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建设高校社团文化,有利于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本来就是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社团文化的内涵、现状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做一简单的探讨,以此对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俊伟 《沧桑》2010,(4):206-207
当前单纯的经济资助显然已不能满足贫困生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家及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应当转变思想,从单纯的经济资助逐渐转变为经济与贫困生自身素质提升的双重资助。而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广大高校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拓展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探讨如何创新贫困生社团这一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帮助贫困生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也称参与政治,是现代政治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术语。所谓政治参与,中国学术界将其定义为“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政治参与是政治体系的基础,是政治民主化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中国进入了全面社会转型时期。在此转型期间,社会结构、政治经济运行机制以及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作为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公民,必成为转型期推进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知识分子通过何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邓振兴 《神州》2012,(26):63-63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自由团体,有其固有的兴趣性、组织性和统一性。面对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90后学生涌入中职校门,中职教育教学管理中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文章认为与其严防死守去维护校纪校规,不如好好利用好学生社团这把自我管理的"利剑",求得学生社团与德育管理齐头并进,学生与学校的和谐统一,教育与教学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黄冬芳 《神州》2013,(15):248-248
民国时期女子社团作为女性群体活动的组织,流露出相同的内质,形成一种立体的群体意识网络。本文试图通过对民国时期女子社团群体意识内涵、作用进行探索,以便了解当时妇女阶层意识发展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5.
游莉 《神州》2020,(1):58-59
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高职高专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意识形态特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弱化趋势。基于此,本文以主流意识认同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现状,阐述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路径,为学生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郑贵宝  汪元平  刘红艳 《神州》2012,(29):212-213
高等学校学生社团具有第三部门的根本属性。公民社会的兴起和高等学校自身改革及发展,使得运用第三部门理论来指导高校社团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必要性。高校需要在体制完善、平台拓展和优势发挥等方面来巩固高校学生社团的第三部门的属性,更好的发挥其第三部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体育老师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引导者和主体,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五四前夕学生集体身份的建构遵循着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过程,有着强烈国民身份意识的新学生因此而大量出现。在五四运动的高潮阶段,国民身份意识是主导五四学生的最高身份意识。中国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五四学生国民身份意识的培养与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刻意而为之”的倾向。五四学生的国民身份意识是促使学生运动政治转向的内在诱因,学生运动的政治激进化超越了北京政府的可控范围。结果,当局者往往无法控制那些具有强烈国民身份意识的学生群体。在五四运动后期,学生界面临国民身份意识与学生身份意识的认同困惑,社会舆论对学生的身份资格也发生各种争论,客观上促进了学生界的思想分化。在此背景下,1920年春北京政府对干政学生的身份界定,不仅暂时有效地取缔了学生运动,也是对其在此之前刻意提倡学生国民身份意识行为的一次否定。  相似文献   

19.
周华 《神州》2014,(3):131-131
体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活动形式无处不在,其教育教学效果,显现于社会各个领域。也就是说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体育潜意识形态的摇篮,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开展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效果。试想,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以整体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力度,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当今体育发展的趋势。因此,作为学校的体育教师,必将参与其中,适应社会发展的这种需求,充分指导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加强运动兴趣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动向     
香港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许不如内地“状元”,但学生社团之活跃,参与学校生活和香港社会之深入,组织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之强,是内地学生望尘莫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