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民俗》2007,(7):28-28
布朗族的两次婚礼是传统的“不落夫家”婚俗的一种表形式。在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这种习俗流传。 “不落夫家”是指结婚的当天或第二天,新娘必须回娘居住。过几年或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再回婆家居住。新娘结束娘家生活回到婆家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这于举行第二次婚礼。  相似文献   

2.
《神州》2006,(3)
多民族聚居的甘肃省,伴随着各民族人民长期的交融,形成了文化的独特形态和丰富内涵。“花儿”民歌、藏族的民族风情、东乡族的民间文学、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裕固族特有的传统婚礼等文化表现形式都极具特色;民间剪纸、傩面制作和香包刺绣等民俗艺术绵延不绝。有“天下第一鼓”之  相似文献   

3.
王霄冰  陈科锦 《民俗研究》2022,(6):94-107+155-156
“民俗志”就其文本形式、记述内容和功能而言,具有浓郁的中国本土特色。中国古代不仅有“民俗志”的概念,而且有着悠久的民俗书写传统。古代的民俗记录大体上可分为史志类和笔记类两大体例。前者以方志民俗志为代表,其特点是范式化的写作和作者的隐身;后者则以文人笔记为主,其中“我”的在场、深刻的主观感受性和平民视角,都与现代民俗志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20世纪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又形成了史志民俗志、科学民俗志和传播民俗志三种类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书写范式的反思与新型民俗志的写作实践,不仅是对当前民俗学学术理念的回应,还显示出了回归中国本土民俗志诗学传统的迹象。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与现代框架下解放出来的农村社会具有独特的运作逻辑,它包含一种强大的超越时间的力量,能够自我延续。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韧性,来自于农村社会主体农民的民俗,而后者就是让农村社会历经中国社会转型成为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的主导力量。民俗构成了农村社会最为核心的部分,农村社会的主体将珍视的生活策略包裹在其中,凭借其回应社会变迁。将农村民俗变迁嵌入到中国转型中去探讨,根植于农村民俗变迁来记录和认识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独特的历史进程,更能够深入而持久地洞悉在中国传统如何经过社会主义走到了现代。  相似文献   

5.
“皮凯蒂先生,请谈谈中国。”“对于中国,我没有像其他国家那么多的历史经济数据。”2014年11月11日,和11个小时飞行结束后.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终于来到了中国。他或许没有想到,迎接他的将是一次“摇滚明星”般的布道之旅。  相似文献   

6.
杨哲 《民俗研究》2006,(2):268-269
20世纪20年代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调查、搜索及研究本国之各地方、各种族之民俗”,出版刊物和丛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民俗学的摇篮”。现在,中山大学校友、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先生,著名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亲自率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师生对广东民俗进行考察、对文献资料进行搜索整理,编写了《广东民俗大典》,并于2005年9月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对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传统的极好继承,也是奉献给文化大省建设的力作。  相似文献   

7.
法国汉学作为西方传统汉学的中心,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法国学者对中国的研究始于明清之际入华的耶稣会士。传教士要在中国传播天主教,首先要了解中国民众的信仰和宗教,因此对中国的民俗习惯、伦理道德、传统宗教、民间崇拜、神话传说等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也因此向欧洲人打开了陌生神秘的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的一角,并为十九世纪各西方人文学科著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民俗研究是法国早期汉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可惜由于语言隔阂和学术交流的欠缺,国人对该领域作品的译介和关注甚少。实际上,从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耶稣会士以传教为目的而开展的中国民俗调查和研究,直接成为后来西方汉学界中国民俗研究的先声,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兴起发挥了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令愉 《世界历史》2004,(2):138-140
2003年金秋,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一行六人应巴黎大学法国大革命研究所和维济尔法国大革命博物馆之邀,赴法国作学术交流。先后在两地与法国同行一起参加了法国大革命史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学术活动围绕“社会化史”、“政治史”、“中国的法国大革命史研究和教学”三个论题展开。  相似文献   

9.
王政  王娟 《丝绸之路》2009,(18):60-61
欧阳修诗歌中有许多对民俗现象的描写,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特点很强的风习俗信,给他的作品增添了许多风采与蕴涵。作为诗家的欧阳修,他的民俗描写很显然并非简单地“观风”或“采风”,而往往与其创作之“思”密切联系着。也就是说,很多民俗事象是随着他的诗歌创作“感兴”而被带入作品的,这种“带入”自然渗透着诗家的主观意绪。本文即从诗人主观内涵与所写民俗现象之关系的角度进行梳理,以求教于诗学与民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0.
《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是法国哲学家朱利安在中国画论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他将中国道家思想作为“他者”,以此从外部解构西方哲学,并企图用迂回的方式为欧洲思想发展开辟新方向。出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立场,朱利安使用欧洲哲学史的大量核心词汇去解读中国道家思想。与西方“在场”与“缺席”二元对立截然不同,中国道家思想消抹了画中的一切指涉关系,消解了在与不在的对立。因此,文章从“在场”与“缺席”这对形而上学的关键概念出发,结合书中内容解读朱利安对于中国画论中“在场”与“缺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让中国人印象深刻的是,萨科齐此次在赢得法国大选胜利的过程中,“中国因素”也成了他的一个“秘密武器”。仕途低迷时受邀访华66岁的法国华侨何福基,是萨科齐的亚洲事务顾问。两人已有32年的交情。1975年,何福基来到法国定居,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餐馆“福利”。酷爱中国美食的萨科齐很快便成了“福利”的  相似文献   

12.
韩澄 《民俗研究》2013,(3):76-78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图形符号之一的“胜”,本质上是指生殖信仰及其观念的繁衍。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胜”又逐渐分离出意象与转义两大类别,体现出社会文化嬗变的过程。“胜”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镜子,包括了人生的各种需要和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文化传递功能。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胜”无论是作为装饰形态还是民俗象征,似乎越来越远离我们的公众视野,反映出民族文化的断裂。  相似文献   

13.
立宪是康有为政治思想的核心。史学界颇重视他“择法俄日以定国是”,论其立宪思想与俄国彼得大帝改革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关系,却忽视了他“屡引法国大革命为鉴”。本文拟对康有为立宪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进行介绍和分析。康有为是通过以下途径了解法国大革命的:一、游历香港时阅读了《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书,前者谈到法国大革命。也读过王韬的《法国志略》,该书造较详细地介绍了法国,但持否定态度。通过中国人的这些初级读物,康有为对法国革命有了一鳞片爪的了解。二、“复遍读各国译本西书,乃知西方治国有法度”。25岁时他在上海“大购西书”,“冬月抵乡,闭户潜修,尽释故见,专肆西学”。当时中国出版  相似文献   

14.
纯洁的白     
《中华遗产》2012,(11):82-83
因为孝服的缘故,白与不吉之间划上了等号,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白色是决不允许出现的。然而,受西方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如今人们不再忌讳白色,而取其纯洁之意,在婚礼上穿起了洁白的婚纱。曾经的婚礼主色调——热闹喜庆的红色,便渐渐隐退到历史的角落里。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对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象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7.
一次中途废止的中法“科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翠红  周新国 《百年潮》2003,(10):44-47
20世纪20年代末,法国计划组织一次亚洲考察活动,中国是其中重要一站。因此法国方面派人来中国,商谈成立一个“中法联合科学考察团”,作为亚洲考察团的分支与协作队伍。中国的一些相关的学术团体认为可以借此对中国的西北地区进行考察。1931年初,“中法科学考察团”成立。按双方的合作协议,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地理、地质、生物、民俗等。但组团后,法方团员中相关的专家学者却寥寥无几,所以舆论对法方的动机产生怀疑,认为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另有所图。实际上,后来的事实证实了舆论的怀疑。法国组  相似文献   

18.
《华夏人文地理》2014,(2):184-185
1.时尚地标,传统差萃2013“BMW中国文化之旅”展览在京盛大开幕 2013“BMW中国文化之旅”展览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橙色大厅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BMW携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将在1月8日至1月12日期间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从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艺,到古朴动人的民俗艺术,该展览荟萃了2013年文化之旅“物华”、“灵秀”两条线路上的近二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色音  李正宇 《民俗研究》2023,(6):121-129+156
葛兰西在其狱中笔记里有关民俗的论述对意大利民俗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egemonia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首要性、优先性,或可译为“统领权”。从该视角出发,他认为民俗是被统领的下层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他的民俗观直接影响了学者德马蒂诺,后者据之提出了“进步性民俗”的概念,应用于无产阶级运动。葛兰西的民俗观使意大利民俗学发生了从研究文本到研究生活的转型,并将继续滋养意大利的民俗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25岁的他,给圆明园研究带来了新气象他是圆明园“学界圈”的另类。作为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北京史研究学会会员、北京实地民俗学会会员,这个生于80年代的“新新人类”,年轻、开朗、帅气。他的网名叫“斑马”,真名叫刘阳,从小在北京长大,今年25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