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你吃什么,就是什么样的人。你读什么,就是什么样的人。你信什么,就是什么样的人,你说什么样的话,写什么样的字,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移民美国12年的宜兰,最后冲着父亲爆发:"我说中文的时候,不是一个好妻子。因为我从小在这种语言里,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当我学会了另一种语言,活在英文中,重新获得了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我才开始学会去爱。"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2017,(8)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在美国军队服役。当时,美军急需会东方语言的人,就把上过大学的、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人挑出来,送到大学学习东方语言。最初,我被挑选出来到斯坦福大学学日文,准备让我在美军占领日本后去那里工作。我不愿意长期在日本服务,希望战争结束后能回美国,所以就想办法转到中文专业。从最开始接触中文,我就爱上了这种语言,  相似文献   

3.
在欧洲,笔者去了德国、瑞士、法国、荷兰等国,接触了不少在那里生活的藏族人。在接触当中发现不少藏族的欧式风俗或者说一些藏欧结合的习惯。我在欧洲第一次认识的藏族是德国慕尼黑的帮龙先生。第一次到帮龙先生家作客时,刚到帮龙先生家,帮龙先生的太太格玛女士问我道:“我给您倒点什么呢?”一听,这是一个地道的欧洲人的待客礼节,欧洲人家里来了客人,首先询问客人需要喝点什么,咖啡或其他饮料,他们不会不征求客人的意见去给客人倒茶倒酒。格玛女士在欧洲生活了近三十年,客人来了,她有藏族人传统的那种热情好客的性格,却没有那种给客  相似文献   

4.
“很多陌生的人都认为我是印度人”,江根·忠登朗嘉老人开玩笑地说。老人头上或白或黑稀稀疏疏的头发,的确有这种感觉。他的话不多,表情中自然带着一个老人应有的慈祥和稳重,会时不时对着你微笑一下,让人立刻感觉到那厚重的温情。老人的汉语说的不是很好,他用藏语牧区话和我聊天,从他的口音中,我猜想他是四川阿坝的,  相似文献   

5.
在古丝绸之路途经甘肃的中道,距永登县城4.5公里处的庄浪河西岸,生活着一个以算命为生的流浪群体,人称“东方中国的吉卜赛人”,这就是薛家湾人。薛家湾村有一百多户人家,居民不上千人。薛家湾人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他们有着独特的习俗,语言习俗更具特色。汉语是薛家湾人的日常生活用语,这是一种带有河州(今临夏)口音的永登方言。但他们还使用着一种只有他们这个群体内的人才懂的“语言”。这种“语言”,一般叫“黑话”,语言学术语叫“隐语”。他们这种隐语是世  相似文献   

6.
庆阳的方言     
我在庆阳生活已18年了。刚到庆阳,听不懂当地方言,日子久了,不但能明白说话的意思,连我的口音,也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庆阳土生土长的人,也不以为我是个外来人了。虽说庆阳属北方方言区,和普遍话相去不远。但封闭在陇东黄土塬的沟壑间,那腔腔调调,还是独有特点...  相似文献   

7.
夏日的泳池     
正夏天到了,真是热。太阳像火球一样烤着大地,知了叫个不停。在家里休息的人们都纷纷赶到图书馆、超市、商场……这些有空调的地方避暑,但我更喜欢去游泳池游泳。到了游泳馆,我换好了游泳装备,迫不及待地向泳池奔去。游泳池里的人真多呀!就像下饺子。我都不知道从哪下水,我东瞧瞧,西望望,好不容易发现了一条缝,马上跳下水。啊!那种清凉是说不出的爽。泳池里有的人躺在漂浮板上聊天,有的人在打水仗,还有的人就泡在水里,享受这种清凉的"空  相似文献   

8.
《西藏人文地理》2008,(3):52-55
T:西藏教会了你什么? 李:从绘画的角度说.西藏教会了我如何重新认识色彩和构成.以及那种潜藏在场景中的内在的画势。或者说西藏教会了我在拿起画笔前所必须得有的某种情绪。我认为我是找到了那种恰好适合我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9.
青衣刘青珍     
演员总是容易被人记住。刘青珍是孝昌县楚剧团的演员,青衣,我看过她的戏,特别喜欢那折戏里的声腔。她的声音有点沙沙的,像如今的流行歌手,并不一味高亢嘹亮,我反而记住了。听人说她丈夫是剧团团长,叫陈华桥,我记不住。电话打来时,我脑子一下子转不过来,只听到是孝感方言,口音很重,是谁呢?陈华桥又说了一遍,说是孝昌县楚剧团的。哦,这才想起来,是的是的,陈华桥,刘青珍的丈夫。电话里他很焦急,没等我发问,就央求我帮忙。什么事情呢?他说,他们在外面演出,经过一个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我也没听清。只听清楚他们的演出车被交警扣下了。原因是舞台演出车没有牌照。  相似文献   

10.
路经帕里,街道上的虫草贸易 2006年7月,我到西藏亚东县的乃堆拉山口,从日喀则到亚东的简易公路需要横穿帕里镇,这也是镇上唯一的一条街道。路过帕里时已是傍晚,这条街道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虫草交易的集市,混杂着各种口音的商人们在这里收购村民们刚采挖回来的虫草。  相似文献   

11.
吴宝梦 《神州》2013,(13):155-155
在这个世界上语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虽然在这世界上存在不同语言,但没有那种语言可以孤立存在,不受周围其它语言文化影响。通过对不同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不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而且能反映在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也表现在生活应用中。通过这篇论文我将浅析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和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诺夫 《广西文史》2007,(4):52-54
撩开历史的重重帷幕,古老的白州在我眼前隐约闪现。我不是博白人,只为博白是广西客家人聚居之地,客家人那种特有的亲和力,使我对它多了一份情愫,总想为它说些什么。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首先使我想到的是,屈大均所说的“东粤女子能诗”第一人——绿珠。  相似文献   

13.
1985年我从贵州到北京,在中宣部工作,有半年吧,我没有敢讲话。耀邦同志问过我:来后有什么反映?我说:听到的就是:(这个人)不见动静。他说:是吗?逐步放开一点嘛。  相似文献   

14.
温志宏  刘思功 《世界》2006,(5):24-27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日常生活中,你怎样将诗歌与身边的时尚话语联系起来? 阎延文(以下简称阎):从1995年开始在《诗刊》兼职,到1998年正式调入,十多年的时间,我都生活在诗歌这种最美的语言空间之中,我对我的工作充满激情。诗歌是语言的精华,纯粹而直接,诗歌意象往往有着阔大的诗意空间,我的小说创作因此受到很多启迪。  相似文献   

15.
看到《好家长的理想标准》,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亲。父亲不是一个喜欢说话的人。现在想想,给我印象深刻的,常常不是他说的什么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他那种带着由衷的谦和的沉默。父亲16岁参加新四军,虽然后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医,转业到地方后工作也很优秀,得到许多奖状以及脸盆、热水瓶之类的奖品,但从不声张。我初中毕业,并且是班里唯一考入高中的应届生,我跑到父亲工作的医院,把消息告  相似文献   

16.
<正>我跟胡耀邦同志没有私人过从,甚至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但什么时候想起他,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之感。让一个只远远地看见他的人,对他感到亲切,在他逝世后二十六七年,越发感到他仿佛仍在身边一样亲切——这对于一个世俗所谓"大人物",我以为并不容易。那么这种亲切之感从何而来?从1949年往后数,我只在1955年到1957年这两三年跟他有过某种交集,但也是间接的,不过那一段生活经历对我个人影响深远,是忘不  相似文献   

17.
正如乔木同志的文章指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是“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价值出发”的,为什么那种从抽象的人及其人性出发的人道主义就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呢?我觉得,这首先是因为那种人道主义据以作为出发点的抽象的人,本来是把生活在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18.
燕平 《旅游》2012,(3):52-57
在日本长野我感慨道:大自然为什么如此恩惠这个地方!不但给了这里如同通话般美丽的雪世界,还让这里遍布温泉。有什么能比这两样的组合更能让人得到身心享受的呐!从日本长野已回北京两天,仍无法摆脱置身于那童话般雪世界里的感觉,那种美丽让人流连忘返。今年是中日建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日本人  相似文献   

19.
朋友聚会处就是我的家我是1928年出生的,父亲(注:梁漱溟)则是1988年去世的,从表面上来看,我的生命与父亲的生命在时间上有60年的重叠。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我20岁,父亲是很少在家的,在当时他的眼中,救国才是头等大事,家是次要的。母亲在世时是这样,母亲去世后,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要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说出几个故事来,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20.
梁培恕 《文史博览》2005,(10):12-15
朋友聚会处就是我的家 我是1928年出生的,父亲(注:梁漱溟)则是1988年去世的,从表面上来看,我的生命与父亲的生命在时间上有60年的重叠。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我20岁,父亲是很少在家的,在当时他的眼中,救国才是头等大事,家是次要的。母亲在世时是这样,母亲去世后,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要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说出几个故事来,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