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红 《文史春秋》2007,(7):33-37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并与邓小平就香港问题谈判。经过一年多22轮风风雨雨的艰苦谈判,中英两国终于达成协议,并于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中英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相似文献   

2.
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解决国家统一的问题,不仅在我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曾有过先例,而且在世界各国历史上也属绝无仅有。这一方针,不仅适合于解决台湾问题,也完全适合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因而,自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正式使用“一国两制”的提法。提出可以用这一方针解决香港问题以后,经过中英两国政府的多次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按《基本法》规定,1997年7月1日中国恢…  相似文献   

3.
在香港回归历史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香港问题。并坚持从香港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亲自领导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不仅为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一个用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与国争端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访华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双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会谈。撒切尔夫人访华后,中英之间随即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了第一阶段谈判。1983年7月12日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第二阶段谈判。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草签。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1985年3月中国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出关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自此正式生效,香港进入历时12年…  相似文献   

5.
李嘉诚第一次见到邓小平,是在1984年12月29日,当时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向世界表明中国和英国将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牛钊 《炎黄春秋》2003,(11):26-29
在北京的香港记者群新中国成立以来,香港记者很少到内地采访。至80年代中英两国开始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后,北京便成为香港传媒界的注视焦点。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到最后中英协议签字,其间经过23轮谈判,每次都有大批记者追踪报道。到了后来,这些记者不仅关注中英谈判,还获得了全国人大、政协开会时的采访权,报道范围更为扩大。中国收回香港主权,是举世瞩目的重要事件,更是香港同胞的切身大事。因此各媒体派到北京的都是强兵悍将,有的派出经验老到的资深记者,有的则派出精明伶俐的后起之秀。其中最活跃的有四大名旦,即《快报》记者曾慧…  相似文献   

7.
为了创作《补天裂》一书,我踏上南下香港之路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发表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政府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于同一时间将香港交还中国。百年国耻,将一朝雪洗,海内外  相似文献   

8.
1979年3月香港总督麦理浩的北京之行,代表英国方面以香港"土地契约"问题为"突破口"逼中国方面对过"九七"的"英国管治"作出让步,第一次将中英两国政府"长期搁置"的香港"九七"前途问题明朗化.而邓小平"叫香港的投资者放心"的正面回应,初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九七"以后"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的战略思考.以此为契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开始初步调整当代中国"国家统一"的战略重心,将以"一国两制"的"新思维"解决香港问题的"时间表"提前,探索将"台湾版"的"一国两制"香港化".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对香港这片土地充满深情,为促使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从80年代初他即与香港众多知名人士有过多次交往,向他们传达中央政府关于香港前途的信息,鼓励他们到大陆投资,支援祖国的四化建设。《邓小平与香港知名人士的交往》一文中记述了邓小平与“大侠”金庸、船王包玉刚以及霍英东、李嘉诚、安子介等人的往来,再现了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人风采。  相似文献   

10.
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是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武装侵略、掠夺中国的产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政府根据1984年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将于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已为世人所瞩目。但是关于中英两国在二战结束后就香港的归属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交涉这一段历史却鲜为人知。在中英两国关系中,香港问题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研究战后英国在香港问题上所持态度,分析决定其态度的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大局出发,尊重香港的现实,在坚持中国拥有对香港主权的大前提下,提出了“暂时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等一系列战略决策,不仅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且其中某些解决香港问题的构想还成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思想来源。同时,这些战略决策的实施,不仅充分发挥了香港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作用。而且保持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为后来和平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桑东华 《百年潮》2023,(2):51-63
<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是香港回归祖国征途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也是党的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篇章。再次回顾这场一波三折的艰苦谈判,重温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统一、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初心和使命,对于当前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香港问题,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之“澳门模式”、“香港模式”异同刍议齐鹏飞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已经于1997年7月1日完成,澳门回归也将在1999年12月20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蒙受的殖民主义耻辱在本世纪内获彻底洗刷,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作为中英两国之间、中葡两国之间的...  相似文献   

14.
周南  宗道一 《百年潮》2006,(5):21-28
1983年1月,我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助理,次年9月担任副部长.在这期间,由于分管外交部西欧司和港澳事务办公室,我参与了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一开始在幕后,后来走到前台,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十分曲折复杂,中方的谈判工作自始至终是在邓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王硕 《百年潮》2012,(10):36-41
改革开放初,深圳经济特区甫一创办,便融人邓小平倡导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国统一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在香港回归谈判前后,深圳特区政治、经济内涵有明显发展。中国政府在与英国政府谈判中圆满实现了目标,在对深圳特区这个棋子的运用上也颇具匠心。深圳特区在国家全局战略中的位置由此奠定。深圳与香港回归问题渊源1949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南下解放大军陈兵深圳以北樟木头一线,避免与香港的英国驻军发生接触。英国无意放弃香港。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针对香港问题明确“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方针。广东省领导人在看待深圳香港关系问题上并非一以贯之。政治气氛缓和时期,比如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一些人间或提出,香港和深圳属于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重庆国民政府与英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交涉刘新力重庆国民政府与英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交涉,从中英新约谈判,到战后香港受降权问题与英国重占港九,许多史书语焉不详。作者根据有关资料对此作一叙述。一中英新约谈判抗战时期,在中国方面的强烈要求下,英美各国不得不...  相似文献   

17.
“桐工作”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军攻占武汉、广州之后,急于向中国方面“诱和”,展开所谓“桐工作”。双方曾在港澳多次秘密会谈。就中方说来,这不过是军统特务为刺取情报而采取的权谋,其派出代表的身份、出示的蒋介石亲笔文件和转达的许多中方意见都是假的。而日方香港机关负责人为了诱惑重庆要人坐到谈判桌前,实现“巨头会谈”,也曾谦词卑态,巧言相,哄骗中方。蒋介石最初以“先行解决汪逆”为谈判条件,其后逐渐认识到日方的“欺诱”和“儿戏滑稽”,主张“严拒”,同时下令审查参与谈判的军统人员张治平,但是为了阻挠日本对汪伪政权的外交承认,并没有立即关闭和日方的秘密谈判之门。  相似文献   

18.
<正>他,是澳门回归的历史见证人。在一轮轮谈判中,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他身处唇枪舌剑的最前沿,体验到"一波三折"的真正内涵。他,曾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领导人有过零距离的多次交往,见证了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风雨历程。坐在古色古香、明净雅致的会客厅里,与记者舒心交谈的就是当年指挥若定、折冲樽俎的著名外交家周南。交谈中,他一再强调:"其实,当年谈判的总指挥是小平同志,我们都是他麾下的战士。"1986年6月30日至7月1日,中国和葡萄牙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关于澳门问题的第1轮外交谈判。在会谈刚开始的时候,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南就引用  相似文献   

19.
1942年下半年,中英两国就废除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相关特权问题进行谈判后,于1943年1月签订了《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简单称中英新约).以往在论及这一历史事件时,主要是集中在九龙问题上,而忽略了对谈判的其它内容的评述.本文拟弥补这一欠缺,并对谈判中的某些焦点性问题试做进一步分析以深化该题目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夏亚峰 《历史研究》2022,(1):185-205+224
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制定并实施了一套冷战战略。此战略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所谓“以实力求和平”,确立美国对苏联的实力优势地位;二是所谓“静默外交”,通过低调谈判,解决两个超级大国间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双管齐下,通过军备竞赛,企图拖垮苏联;利用外交手段,企图逼苏联就范。与此同时,里根政府冷战战略留下了后遗症,一是造成美国严重的财政负担,二是为后冷战时期世界动荡不安埋下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