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文革"中的超常发展马国川:看来,"大、小、全、管、好"的方针也没有真正管几年,到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钱正英:"文革"期间还是"大、小、全、管、好"。"大跃进"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所以后来到"文革",有些不了解  相似文献   

2.
“文革”初期的一些中学生,为什么成了政治及人身迫害的一种工具?为什么越过了人类文明的底线?作家王小波的一位曾任北京市工读学校校长的世伯,“文革”前曾在学校大讲“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鱼”,听的学生毛骨悚然。结果在“文革”中,学生们强迫这位校长赤身趴在冰面上,留下了终身病痛。王小波说,这是他“自己吃了自己的屎”。“幸运的是他还未讲过‘割股疗亲’、‘郭巨埋子’,因而幸免于被刀片割肢和活埋”。  相似文献   

3.
一段历史流逝的是时间背负的是沉重直面是一种勇气“文革”初期,我当上了造反派红卫兵。赴京串联之后回到成都,觉得当务之急是要投入火热的斗争。既然已经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就应该挺身而出捍卫他的革命路线。以前那种游离于运动之外的状况,是结束的时候了。在北京时,我得到了一份材料,是“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关于两个多月以来“文  相似文献   

4.
李庄 《炎黄春秋》2001,(6):60-61
“文化大革命”以后,有个巨奸大憝揭批不够,就是万人侧目的康生。康生作恶多端,死后最终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罪有应得。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能够混迹革命队伍多年,官越当越大,最后竟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8月1日,在建军节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他的名字还位列周恩来、朱德名字之后,被称为“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老一辈革命家?直到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才作出决定:开除他的党籍,撤销对他的悼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大陆一般人心目中,章士钊(1881—1973)是非常特殊的人物。知识阶层中年纪稍大的,大约都知道毛泽东与他的关系非同一般。“文革”前夕,毛要谈教育,特地把这个段祺瑞当“执政”时的教育总长找来静聆纶音。“文革”期间,“知识越多越反动”,焚书坑儒,他的《柳文指要》却由毛特别批准出版。1973年5月25日,根据“最高指示”,  相似文献   

6.
陈徒手 《炎黄春秋》2010,(11):72-78
<正>一1964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北京京剧团倾力演出的现代戏《芦荡火种》成了最红的剧目之一,连毛泽东应邀观戏后难得破例一回,忍不住改了剧名叫《沙家浜》。这部戏后来定为"文革"八大样板戏之一,使不少年轻观众误以为它是在"文革"期间完成创作并演出的,实际上它在"文革"爆发前夕就已经定型了。  相似文献   

7.
我和李志坚在一起工作将近30年,对他的德才、为人处事比较了解。李志坚先后跟随蚌埠地委、宿县地委主要领导同志工作,他的德才深受赏识。1966年他被派任宿县县委第一副书记,可他还没来得及赴任,“文革”爆发了,宿县地委主要领导被批为“走资派”,他也没能幸免,被扫地出门,准备下放农村。  相似文献   

8.
方方同志是“文革”前中侨委领导下基层最多、最深入的一位,比许多司长都多。且不会拿上头的大政策居高临下训人,而愿意和下面的干部探讨问题。“文革”后他不在了,那几年我每到国务院侨办开会就会蓦然想到他,因而有一份无所归依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9.
“小人物,大历史”的说法,放在王百得身上再恰当不过。说是小人物,他出身农民,后来成为炼钢工人;说是大历史,他后来在文革中鬼使神差地当选为中共九大、十大中央委员,而且得票与毛泽东一样——全票当选。  相似文献   

10.
涤生 《湖南文史》2010,(3):40-42
王力、关锋和戚本禹曾是“文化大革命”中响当当的知名人物。然而,当真理最终战胜虚妄,理智最终战胜狂热,“红色风暴”过后,他们的人生结局究竟如何呢? 王力:“中央文革”第一号“大笔杆子” 王力在进“中央文革”之前,就写了一系列重要文章,“中央文革”成立时,在“中央文革”内部,关锋、戚本禹、姚文元的地位要比王力低,因此说当时的王力是“中央文革”第一号“大笔杆子”,一点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11.
卞迁 《湖南文史》2009,(6):31-31
“小人物,大历史”的说法,放在王百得身上再恰当不过。说是小人物,他出身农民,后来成为炼钢工人;说是大历史,他后来在文革中鬼使神差地当选为中共九大、十大中央委员,而且得票与毛泽东一样——全票当选。  相似文献   

12.
牛汉,这位19岁就以《鄂尔多斯草原》引起文艺界注意的诗人,生活却和他开了太多不愉快的玩笑:1955年因蒙冤案,与绿原、冀汸等“七月派”诗友一道被打成“胡风分子”;“文革”中,从1969年9月到 1974年12月,又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只身一人下放到鄂南向阳湖劳动改造, 他的妻子吴平原是铁道部的干部,后也被“轰”出北京城,调到汉口铁路中学,一儿一女分别在北大荒当知青和甘肃当工人……  相似文献   

13.
影片开始于一列轰鸣的火车,透过铁轨.我们看到一个叫花子一样的男人。这是“文革”末期。3年后.当政治形势改变。陆焉识现实中的肉身能够从容“归来”时.他却发现再也回不了家了——他的妻子“失忆”了。  相似文献   

14.
去年夏天的湘乡之行,我印象最深的是刘锦棠故居。刘锦棠曾追随左宗棠收复新疆。且不说其故居的残破不堪,斑驳的墙壁上,还被一层又一层地刷上了“文革”标语和宣传画。他的坟冢也未能幸免。据同行的湘军研究学者左都建说,“文革”时当地人将其定为“破坏革命的罪人”,掘开他的坟墓,抛尸荒野。唏嘘之余,我想到了这百余年,湘军和他的敌人太平军的历史地位的浮沉。  相似文献   

15.
“文革”期间,范用在一次批斗中被打断了肋骨。他到医院求治.坐在诊室外等候,此时.传来护士的高声大喊:“饭桶!”没人应答,护士再叫:“饭桶!”范用猛然醒悟.想到可能是护上把“用”字看成了“同”字,连忙大声答应:“有!”屋里的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他:有人能起这样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王敏清,曾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文革"后第一任卫生部保健局局长。他多次在中南海游泳池为毛泽东做保健服务,并先后为杨尚昆、邓小平等领导人及江青做过保健医生,还参与了叶剑英、胡耀邦、十世班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病危抢救。  相似文献   

17.
当时姚文元还提出一个口号,叫"抗震不忘批邓",还要在救灾前线搞阶级斗争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震,全国动容。这一年,张广友46岁,他已经在新华社记者的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在此前他以记者之笔记录过三年大饥荒、"文革"武斗、1975年淮河大水灾。  相似文献   

18.
姜毅然 《文史博览》2007,(11):17-21
1966年"文革"爆发时,梁漱溟与许多人一样,对这场政治运动是不理解的。不理解,就要说话,就要抗争。但他的抗争,又是与其他一些人的抗争不同,因为他身份特殊又历来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19.
<正>上了点岁数的人都知道,在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来到之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爱美的女士们大多喜欢烫烫头发。可是在1966年爆发的"文革"大浪潮汹涌澎拜的冲击下,"烫发"不知为何会被当作  相似文献   

20.
康国雄之父康心如是老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是重庆的历史名人。抗战时期曾任陪都临时参议会议长,同时也是大金融家,他经营的美丰银行在重庆家喻户晓。 康国雄本人也有传奇经历。抗战期间,蒋介石喜其顽皮可爱,每次在别墅山间散步都会找他陪同,还请他去家中吃饭玩耍,让蒋纬国陪同,这种交往持续了二三年。“文革”中康国雄被诬为“蒋介石的干儿子”,抄家、下放。[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