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歧视部落"源自日本古代的贱民。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建立了近代天皇制下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一君万民论"原则下,将部落民编制为一般国民,利用神道教化等方式,规范部落民的共同体意识,将其技术、劳动和土地资源吸纳到工业生产乃至战时体制中。在"文明开化"旗帜下,知识界围绕部落民"人种"问题的争论影响了民众在人种观、卫生观、地域观与良贱观等方面针对部落民的歧视态度。普通民众与部落民之间的激烈冲突直接推动了部落民走上寻找身份重构之路:试图融入新兴民族国家的"同和"之路,或作为"特殊"的"他者"而追求解放。部落民的职业、社会地位与自我认同意识的转型,伴随着日本近代国家的建构过程。部落歧视持续至今,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从集团部落看日伪统治下的东北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娟 《史学月刊》2005,4(6):50-56
作为“匪民分离”的反动决策之一,日伪在东北强制实行归屯并户、建立集团部落,致使100万户、500万人陷于“无衣无食无房”的悲惨境地,过着疾病缠身、徭役繁重的非人生活。在残酷的法西斯殖民统治和严酷的经济封锁下,东北农民失去了一切权利和自由。集团部落的建立极大地加剧了东北农民的贫困化进程,使东北农村社会危机达到了空前程度,日伪殖民统治已无可挽救地发展到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3.
吐蕃统治敦煌的社会基层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蕃占领敦煌(沙州)后,依其本部的军政建制,结合敦煌唐朝旧制,建立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完整的军政机构和相应的社会基层组织。在社会基层组织的设置过程中,吐蕃将其本部军部落建制和民部落建制与唐代的乡里制度相结合,在敦煌地区实施了废乡设部落的政策,基本上以唐朝的乡为单位设置了军部落、民部落和通颊部落3种类型的部落。其部落设置经历了3个阶段,设置了僧尼、道门亲表。行人、丝棉、下、上、中元、撩笼、阿骨萨、悉董萨、悉宁宗、通颊等12个部落。部落之内,吐蕃又将其本部的将、十户制与唐代的乡、里、邻、保制相结合,实行了将、团头下制。从而使该社会基层组织在蕃占敦煌时期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实地调查为主要依据,结合支书记载,重新评析堕民旧时的境遇。认为堕民在经济上并不比小农悲苦,其生存压力较小农轻;主体社会对这个阶层歧视但并不鄙弃。本文重点分析了堕民与其主顾的关系,认为堕民对其主顾是寄生性依附,主顾对堕民在某种意义上视为“准亲戚”,双方绝非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的大部分地区,1932年3月1日,成立了"满洲国"这一傀儡政权。这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东北反满抗日斗争,也波及到了东北朝鲜族聚居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断绝抗日游击队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决定在东北地区实行"集团部落"政策。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的"集团政策"对朝鲜族传统居住文化的严重摧残。"集团政策"改变了朝鲜族传统的居住地域、改变了传统的村落构建形态、破坏了部落民之间的睦邻关系。  相似文献   

6.
现住在同江市、抚远县一带年纪稍大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地名:一、二、三部落.特别是这里的赫哲人,更会祖祖辈辈把这三个特殊的地名铭刻在心.因为这里所谓的"部落",与我们日常熟悉的“部落”概念完全不同,它是指"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残害赫哲人而建的三个集中营.  相似文献   

7.
部落构成了中东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层面,是理解中东国家必不可少的视角。1953年,法国在摩洛哥发动政变,废黜了支持民族主义力量的苏丹穆罕默德五世。格拉维部落在此期间经历了兴衰起落。此次政变集中反映了摩洛哥国内部落和民族主义力量对国家政权的竞逐,是观察中东地区部落和国家间复杂逻辑关系的典型个案。摩洛哥传统势力的代表格拉维部落与国家间关系表现出复杂形态:部落利用国家力量实现崛起,部落对抗民族主义力量发动政变企图控制国家,最后部落被国家抛弃而衰落。在部落和民族主义竞逐国家政权的过程中,法国殖民者成为二者沉浮的决定性因素和制衡力量。由于部落对国家认同的脆弱性,殖民主义政权得以通过玩弄部落认同对殖民地进行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8.
俞婉君 《史学月刊》2003,(5):123-125
传统社会存在过被歧视的贱民阶层 ,如山西乐户、广东户、浙江堕民等 ,他们不准读书 ,更不许设立收教他们的学堂。笔者在对绍兴城区堕民情况的社会调查时惊喜地发现 ,位于浙江最大的堕民聚居地俗称“三埭街”(三埭街在绍兴城区特指永福街、唐皇街和学士街这个堕民聚居地 )的同仁小学(初名“同仁农工小学堂” ,作为一所贱民学校 ,几经改名 ,但一直简称“同仁小学”或“同仁学堂” ,本文以“同仁小学”指代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贱民学校之一 ,是第一所由贱民捐资、监管的民办学校 ,是贱民成功办学的典范 ,还大大改善了贱民地位。由于有关贱…  相似文献   

9.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0.
1988年通过的《印第安人博彩业管制法》是美国印第安人事务中的一个重要法案,该法是为解决因部落赌博而带来的部落与州之间的纠纷而颁布.它要求部落与州就赌博事宜达成契约,然而订立契约却改变了部落的地位,因为部落早在美国政府和州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于北美大陆.根据联邦宪法,部落与美国政府维持着特殊的联邦关系,其政治地位要高于州,一直以来部落主要是与联邦政府发生关系.但在该法通过后,部落却必须要与一直被视为印第安人威胁的州进行互动.因此,该法普遍被认为背离了部落自决原则,将州与联邦政府间的权力平衡转向了州,从而削弱了联邦政府和部落的权力.  相似文献   

11.
日伪统治者在东北实行保甲制度的过程中煞费苦心,采取了更加野蛮的措施,实行所谓"匪民分离工作",即大搞归屯并户,制造无人区和"集团部落",对抗日武装力量进行政治围困和经济封锁。  相似文献   

12.
一、狗郎部落 阳春先民,属于以狗头人身的盘瓠头像为旗帜的狗郎部落,他们是高辛氏的女婿的部落,故称“狗郎”。河蝴镇盘姓人保存的盘王旗在60年代四清运动中被工作队收缴上交,至今不知下落。  相似文献   

13.
易建平的文章指出:在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理论中,原始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是民族而不是部落联盟,故而人类社会是通过民族而不是通过部落联盟最后形成为国家的:传统观点即“从部落联盟过渡到国家”的模式是不正确的。本文主要探究传统观点的来源,结论是:“部落联盟模式”并不是众多学者对摩尔根和恩格斯著作的误读;“部落联盟模式”仍来源于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著作,只是忽视了希腊罗马从民族过渡到国家的特殊形式;易建平先生以“民族模式”取代“部落联盟模式”,同样忽视了经典作家关于易洛魁人和阿兹特克人只有部落联盟而未合并成民族的论断。摩尔根提出“在氏族制度下,民族尚未兴起”,这是针对具体考察对象得出的结论,并非“摩尔根在某个特定场合下为强调某种特定区别而出现的一个偶然疏忽”。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提起 根据日本国策从1932年开始试验性地将“满洲农业移民”送往了“满洲国”.并从1936年开始正式大批派遣“开拓团”。此后,除了农业移民以外,青少年义勇军开拓民、铁道自警村开拓民、烟草开拓民、畜业开拓民、渔业开拓民、马产开拓民、商工矿开拓民、酪农开拓民、劳务开拓民、林业开拓民等移民也相继出现。这些开拓民到日本战败之前都被称之为半农开拓民。但是战后在日本国内外的“满洲移民”研究中几乎未提及林业移民的研究。这是由于在“满洲移民”中林业移民占据的比重很小。但是就林业移民本身而言却绝对不能小觑。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前,科普特人作为“被保护民”,与埃及主体居民穆斯林和睦相处。进入现代社会后,在埃及传统伊斯兰政治观与现代政治观相冲突的过程中,科普特人问题由此产生。科普特人不仅在宗教等领域受到限制和歧视,还频频受到穆斯林极端分子的攻击。由于伊斯兰力量的强大、埃及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漠视和科普特人自身的消极反应,科普特人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解决。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 ,在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著作中 ,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所达到的最高组织形式 ,平等的原始社会通过部落联盟过渡到以阶级为基础的国家社会 ;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是一回事。本文的研究表明 ,这种已经形成为传统或者说经典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在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理论中 ,原始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是民族而不是部落联盟 ,故而 ,人类社会是通过民族而不是通过部落联盟最后形成为国家的 ;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此外 ,国内外学术界广泛使用军事民主制或者部落联盟概念 ,来仅仅指称摩尔根和恩格斯的原始社会末期以及 (或者 )从这个时期向国家转变的过渡阶段 ,也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7.
巴格拉 《黑龙江史志》2013,(4):67-69,72
哈萨克族以游牧为主,由于草原游牧的特殊条件,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古代氏族部落的名称。在游牧封建宗法社会中,哈萨克族极其看重部落关系,各氏族、部落都有各自的系谱。搜集和研究这些系谱对于我们系统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哈萨克族系谱及其历史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话说尧王     
人类姓氏的起源,年代久远,追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源头,当从黄帝开始,正如《国语·晋语四》所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姑、儇、依是也。”祁姓和姬姓是较突出的两个姓。祁姓陶唐氏部落首领唐尧是华夏部落联盟的  相似文献   

19.
唐师曾 《旅游》2000,(2):12-15
假如1996年冬我没有孤身驾车沿40号公路横穿美国,在俄克拉荷马州阿玛瑞罗(Amarillo)与一帮“切诺基”人邂逅而遇、拜谒切诺基部落、瞻仰切诺基首领的故宅,那么今天我对切诺基一词的认识也绝不会超出一辆美国车。在动笔写本文之前,我特地在互联网上浏览了很久,我想知道“切诺基”一词在当今社会中的确切含义。经过半大的苦干。我查到的“切诺基”网页共有505个,讲的都是这种翻山越岭的美国车,或是与该车有关销售状况,这绝对是重商社会的伟大胜利。在这505个网页中的唯一例外,是一本名曰《神秘的水晶头骨》的怪…  相似文献   

20.
在持续不绝的晚清“民变”风潮中,绅民冲突呈现出日趋频繁和激烈的走向。日渐突出的绅民冲突,凸现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动。在从传统走向近代的体制变迁过程中,传统士绅阶层被直接推向了基层社会权力重构的中心,形成了占据地方各项权力资源的士绅——权绅。由此形成的绅、民利益及其关系的冲突和恶化,构成了晚清以来地方社会“民变”大潮持续涌动的基本原因之一。晚清“新政”构成绅权“体制化”扩展的制度性基础,而权绅的“体制化”也就构成了“民变”或“绅民冲突”的制度性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