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伪满洲国成立之初,电力产业呈现出以火力发电为主、水力发电为辅,即“火主水从”的实态.以1936年12月28日伪满洲国成立水力电气建设局及水利电气建设委员会为标志,转向了“水主火从”.先后建设了鸭绿江水丰水电站、牡丹江镜泊湖水电站、浑江桓仁水电站和第二松花江上的丰满水电站.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为止,已建成的水电机组装机容量约为61.6万kW.日本在掠夺这些水电资源的同时,也为军工等产业提供了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建立殖民统治的“新国家”,极力策动内蒙部分上层人物、分裂分子组织武装,乘机暴乱,大搞民族分裂的“独立”、“自治”运动。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为稳定殖民统治,对内蒙古地区的管理形式采取了以蒙古“王公为中心”体制的所谓“民族自治”的怀柔政策。当伪满洲国各级政权完全控制在日本人手中的时候,便开始废除传统的蒙古王公制度,实行“特权奉上”,蒙古王公享受了两个多世纪的特权被彻底剥夺。 相似文献
3.
伪满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而产下的"怪胎",为了巩固和发展这个历史上的"怪胎",日本关东军曾颇有用心地制定了一整套的职官制度,军事职官任免制度也在其中,对军事职官的任用采取日满两系并用的方针,由日系控制实权,而后针对升迁混论、系统庞杂现象,对军事职官的任免又采取了"本职位制"、"停年制"和"考科制"等几种形式,以此牢牢把握军事大权,独自操纵和控制殖民地的军队,通过日本人对任免制度的实际掌控,达到控制整个满洲政权的目的,充分体现了这个伪满政权的傀儡性和殖民性。 相似文献
4.
1931年“九&;#183;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把对13关系寄托在“国联”①的“裁决”上。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和“国联”的绥靖政策,13本侵略者仅用4个月时间就占领了3倍于它本土的东北全境。围绕着如何统治拥有3000万人口的东三省问题,13本统治集团内部曾持二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是赤裸裸地径直要求把东北并人13本国土;第二种意见则是提议成立伪政权以遮人耳目, 相似文献
5.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法西斯侵略者为有效维护和巩固其殖民统治,在东北设立了伪满警察这个组织机构,由日本人掌握实权,还具备名目繁多、职责明确、机构庞大、人员较多等特点。伪满警察要进行学习与训练,以便更好地效忠于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另外,伪满警察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强对东北社会的控制,以武装力量进行大讨伐、不断制造惨案,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监控思想动态、搜取情报,它是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进行殖民统治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
伪满时期,东北编修了大量地方志,作为伪满文献之一,这些地方志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由于受到殖民政策的影响,出于服务伪满统治的需要,当时东北的地方志均站在日伪的立场上进行编修,体例和内容带有鲜明的殖民烙印,这严重影响了地方志编修的纪实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地方志编修观念也在更新,贯彻反映在编修实践中,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地方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伪满时期,东北编修了大量地方志,作为伪满文献之一,这些地方志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由于受到殖民政策的影响,出于服务伪满统治的需要,当时东北的地方志均站在日伪的立场上进行编修,体例和内容带有鲜明的殖民烙印,这严重影响了地方志编修的纪实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地方志编修观念也在更新,贯彻反映在编修实践中,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地方志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业教育是伪满洲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伪政府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殖民奴化教育。为加紧掠夺东北的物资资源,日本帝国主义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创办了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而在各级各类的职业学校中,以农科为最多。同时还创办了多种形式的农业学校。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日伪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生产劳作的具有初步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9.
1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政权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对口接受,安排进入相应的学校和机构实施定向培养,既通过常规的课程教学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也灌输亲日思想,以培养“日满融合”的“楔子”,服务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侵华政策。为防止伪满留日学生产生反“满”抗日思想,日本采用特殊管理,限制伪满的留日学生与中华民国及其他伪政权的留日学生交往,并借助社会团体“辅导”伪满留日学生,利用留日学生会影响和控制他们。日本政府对伪满留日学生的特殊政策,体现了日本“以华制华”“分而治之”,并吞中国东北的战略企图。 相似文献
11.
12.
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下缅甸后,为了攫取缅甸的资源,大量引进劳工开发下缅甸。大量移民的涌入,为下缅甸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英国殖民主义者实行的“分而治之”和“为己所用”的统治政策阻碍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给下缅甸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使下缅甸成为一个民族矛盾集中、民族关系脆弱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伪满洲国成立前东北地区的货币发行主体、货币种类、货币的发行额和币值变动情况等问题进行梳理,力图廓清当时东北地区货币体系的基本状态.中资银行中的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黑龙江广信公司、边业银行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朝鲜银行是最重要的货币发行主体.东北地区流通的货币以银本位货币为主,发行量最大的是奉票.金本位货币中朝鲜银行金券发行量最大.从币值变动看,正金银行券与朝鲜银行券汇率稳定,银本位货币的币值变动与国际银价波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15.
论法国殖民统治下的越南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国殖民统治下,越南人接受教育的惟一途径是法越教育。法越教育在规模上受到严格限制,且不讲求质量,具有蒙昧主义的本质。法越教育同时具有法国强制移植的属性。印度支那大学作为该教育体系的顶端机构,其移植的特征非常明显。异质教育在殖民地受压抑社会中的生长导致了一种畸形的教育—社会关系,即教育与殖民地社会经济严重脱节,教育加剧了殖民地社会阶层的裂变与民族文化的沦丧。 相似文献
16.
伪满洲国时期东北地区修建了大批建筑,这些建筑的设计、选材、风格等都与以往的建筑有所不同。通过《满洲建筑杂志》的诸多文章可以看出,伪满洲国初期的建筑在建筑样式、建筑工艺、建筑结构和建筑功能等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7.
18.
殖民地时期墨西哥大庄园是在特殊条件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殖民地的整体经济发展变迁影响着大庄园的发展。大庄园在追求赢利性的同时也保持着某种自给自足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对商业和市场形势做出的反应 ,是自我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从伪满《历史教科书》看日本殖民当局对历史的篡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由南满洲教育会教科书编辑部编纂,并于1932年(昭和七年)4月8日印刷,同年4月10日发行的原版《历史教科书》(上、下册)为蓝本,结合具体史实,讨论其对历史的篡改。因该教科书是在日本殖民当局的授意下编写的,完完全全地代表了日本殖民当局的旨意,体现了军国主义时代日本的皇国史观,具有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对该历史教科书进行剖析,可以从源头上、传统上找到当代日本国内某些篡改历史教科书思潮的历史源流和思想根源,追根溯源,更有利于揭露其篡改历史的本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