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国民党四川军阀刘湘为执行蒋介石全面"围剿"红四方面军的指令,于1933年11月至1934年9月,兵分六路,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猛烈进攻。为避敌锋锐,红军实施了"收紧阵地"的指导方针,最后退守到巴山南麓万源一线。1934年6月,刘湘发动了第四期总攻,企图通过"东西对进",将红四方面军歼灭在通江以北、巴山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通江县王坪红四方面军烈士墓,座落于县城东北方向50余公里处的沙溪乡王坪村。通江曾经作过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在反“六路围攻”中,王坪又是红军总医院所在地,因此这座红军烈士陵园规模居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位。1934年冬,在纪念广州暴动七周年的前夕,一位头戴红星帽,身着军装,腰束皮带,斜挂短枪,帽沿下露出齐耳短发的红军女将领,曾经站在这里指挥万众高唱《国际歌》,主持烈士陵园落成典礼。她就是闻名遐迩的红四方面军女中英豪、时任总医院政治部主任、这座陵园的倡导者和设计建造者张琴秋。  相似文献   

3.
1913年2月2日,开国上将洪学智出生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双河镇。洪学智1929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进入川陕根据地后,先后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战役。1935年3月起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  相似文献   

4.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两个月转战到达陕南,在陕南和川北党组织的配合下入川,于1933年元旦前后解放了通南巴地区,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经过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和六路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最盛时期发展到东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南到渠县,北至宁强,面积四万二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七百余万。共建立了二十三个县,一个特别市,一百六十一个区的苏维埃政权,红军从入川时的一万五千余人发展到八万余人。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根据地内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川陕苏区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一个强有力的根据地。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对赤色邮政的需求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5.
钱币界对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版“中国苏维埃”银币和“粉碎敌人五次围攻决战临时军用币”是真品还是臆造品各持不同看法。1990年8月在福建武夷山市召开的六省革命根据地货币研究情况交流和学术研讨会上,我们曾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对这两种银币再作进一步的辨析。一、关于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版“中国苏维埃”银币我们认为这是“臆造币”,除过去众所周知的理由外再补充几点:  相似文献   

6.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挺进川北,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奠定了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基础。1933年2月至5月间,胜利地粉碎了四川军阀田颂尧的三路围攻,根据地扩大一倍以上,红军在川陕边区站稳了脚跟,根据地得到了巩固。8月中旬至10月底,胜利地举行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壮大发展。由于新区群众成群结队的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偏僻的农村建立了大小数十块革命根据地。其中,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过程中,所建立的保卫部门,在残酷的复杂的战争环境中,为党的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黔东特区的保卫部门的工作亦卓有成效。一、历史背景1934年5月底,红三军进入贵州省。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贵州省沿河县枫香溪召开会议,决定创建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1]此时,湘鄂西中央分局收到了1934年5月6日《中共中央给湘鄂西中央分局的信》,要求湘鄂西中央分局坚决纠正错误的肃反路线,立刻…  相似文献   

8.
1934年夏,红三军成功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红三军得以成功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到根据地的重要性;黔东人民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贵州军阀内斗严重;"肃反"扩大化停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组织工作;红三军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9.
万源是一片红色的革命热土。1929年,李家俊领导了威震全川的固军坝起义,创建了四川第一支红军游击队和城(口)、万(源)、宣(汉)革命根据地,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万源保卫战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固军坝起义和万源保卫战所蕴蓄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形式  相似文献   

10.
1932年至1934年,红四方面军在陕南秦巴山区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坚持时间长达3年之久。从革命的地理环境、地方物产及经济动员的角度出发,我们能更具体的了解苏区革命的开展情况,及环境因素与经济因素对革命活动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宗帅 《沧桑》2011,(4):48-51
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反动政权纠集100万兵力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其中50万兵力兵分四路用于直接围攻中央苏区。1934年5月,当战局日渐对苏区不利时,中央开始考虑转移的问题,并电请共产国际给予指示。对于这一决策作出的时机、原因、目的和为了贯彻这一决策而作的相关准备,党史学界已有颇多论述。综合来看,其作出决策的原因和目的应是多重因素交织以及综合权衡考量的结果。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外交上都有其无可回避的因由和无比现实的考虑。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2020,(6)
正徐金树,1909年1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宜林村柳树冲。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就随兄长一起给地主打长工,从小吃苦耐劳,也看到许多不平事,心里萌生改变命运的念头。18岁时,受进步思想熏陶和革命运动的影响,辞别兄长,瞒着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邻县麻城,参加黄麻起义,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徐金树相继参与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长征、  相似文献   

13.
1934年至1935年冬,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由瑞金出发,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战略转移,到达刘志丹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胜利地与陕北红军会师。两军的会合,标志着长征这一伟大历程的胜利和敌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0月19日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8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个值得我们驻足思考的历史节点。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一年中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无数先烈牺牲,经过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找到了落脚点——陕北。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后期全国唯一仅存的一块完整的根据地。本文中讲述的六次会议见证了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一)南方六省革命根据地货币调研协作会于1990年8月4日至8日在福建省闽北老区武夷山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革命根据地货币研究会领导小组副组长周士敏、革命根据地货币研究会领导小组成员、上海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张瀛、江西、广  相似文献   

16.
从1928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至1934年10月红军撤离,江西中央苏区的乡村女性经历了角色的嬗变,从裹脚到放足、婚姻包办到自主、人生的主要目的由结婚生子到寻求自我。这些都显示着原本作为沉于"地表之下"的乡村女性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同时这种近代化又有其局限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确立,在西北革命斗争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转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红军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根据地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大转移,既是1931年至1935年统治中央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所造成的结果,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错误路线,战胜千难万险,化被动为主动,从挫折转向胜利的英雄创举。参  相似文献   

19.
付尹 《巴蜀史志》2022,(3):26-31
从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进入朝天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到1935年4月底红四方面军撤离广元,红四方面军在朝天战斗了近两年时间。一、苏维埃旗帜辉映朝天大山深处1933年6月26日,粉碎川军“三路围攻”后,红四方面军由旺苍国华镇进入朝天李家坝,迅速进行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到1935年4月底红军离开朝天时,红军在朝天境内共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1个、区级苏维埃政权4个、乡级苏维埃政权19个、村级苏维埃政权92个,苏区政权面积达到1400平方千米,人口约8万人。  相似文献   

20.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次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革命根据地也开始向西大转移,进行长征。1935年6月中旬,红一、四方面军经过艰苦转战,胜利会师于四川西北地区懋功(今小金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