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玉兰 《攀登》2012,(4):152-155
新闻敏感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只有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才能迅速判断新闻事件典型的社会意义,才能识别出新闻事实背后有价值的新闻,创作出新闻贴近性很强的优秀报道。  相似文献   

2.
李岩 《神州》2013,(35):277-277
文学中的艺术之真与新闻报道中还原事实的真实性无论在叙事风格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我们应该厘清它们之间的差异,把握它们对真实性表达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学和新闻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主客问答是汉大赋重要的叙事模式。考察大赋作品的叙事要素,可以看到大赋主客问答表现出与先秦时代对话文学不同的叙事特征,如对话结构"形"简而"体"整、人物及事件虚实有别和主客身份暗寓观点等。这些特征对后世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臧小平 《攀登》2007,26(3):152-154
一个合格的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迅速而准确地识别、捕捉和挖掘最有意义的新闻事实的能力,同时,要掌握新闻语言的特点,将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中蕴含的深刻与感动传播于公众,以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5.
唐淑君 《黑龙江史志》2013,(13):300-301
<正>什么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美国专栏作家朱蒙得对深度报道的概括非常简明而准确:"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明明日之意义。"深度报道用详尽的事实,系统地、集中地反映、阐述、剖析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给读者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提高了办报质量,为报纸增添了亮色。  相似文献   

6.
方云 《东南文化》2021,(4):178-184
作为历史事件纪念馆类型之一的抗日战争纪念馆,以抗日民族英雄事迹来达成弘扬爱国主义与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之目的,在传播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历史的、社会的价值与当代功能亟待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分别从官方与民间、集体与个人、景观与数字、仪式与行为等多重叙事路径,完整呈现了"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军侵略的史实,于叙事中有效建构了国家认同,促进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传播与传承,其叙事策略及方法可供其他类历史事件纪念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隐形失实是指相关记者或者编辑非主观故意,由于采访不深入,理论水平不高或者没有了解作者用词的真实意义,把新闻事件中的个别事实拔高到一般性事实,无形中使原消息反映的事情升格了,造成的这种失实。由于其具有非主观性,隐蔽性等特点,发生的几率很大,因而危害也很大,因而只有坚持做到新闻事实真实的反映生活,才能达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们大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卓立 《史学月刊》2014,(5):105-118
历史事实概念是史学理论的关键概念,在国内史学界引发了许多反思。历史事实分层问题的讨论试图协调客观史学与历史相对主义的冲突,但这种分层就"历史事实"一词是自身悖谬的。贝克尔等人混淆了历史故事与历史事实,脱离前提混用了融贯论与历史意义论,并将历史认识个体主体化导致了历史相对主义。实证史学的目标并非再现历史事件,而仅仅是确立历史事实,并由此构成一个新的文本化的历史世界。在事实概念方面,陈嘉映的解说忽视了事件与事实在根本上是异质的,不能将后者视为对前者的"截取"。客观史学历史事实观念的重建,必须彻底放弃符合论和意识哲学,将历史事实视为指向确定性的对历史世界的文本重建,而不是直接作为论证和叙事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张彬 《神州》2012,(6):25-25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筒洁而干净,它是余华转型后叙事尝试的一个极致。许多叙事手法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其中运用得最为成功的就是重复叙事,其重复叙事不仅是小说结构的手段,也是构成细节的主要手法,并造就了作品一种无尽的意蕴:形式的审美和主题的深邃。本文拟从主题事件的重复,对白的重复以及细节的重复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小说重复叙事外在的形武美中蕴含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0.
试论历史叙事中的想象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历史叙事中的想象至少有五种形式:有为叙事生动而加入的想象,有为借用文学虚构来补正史实的想象,有为联接史实节点、保持叙事完整的想象,有为运用反事实而进行的想象,有为架构历史情节的想象。各种不同类别、不同功用的想象,在历史叙事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带来了各自不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尽管是在美国,尽管有铺天盖地的媒体调查追踪,尽管有国会和独立调查机构的监督,可新闻背后的不可见的政治故事依然扑朔迷离。2006年,这不可见的事实成为《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里森所写的《战争状态》一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带来的生活革命消解了传统民俗事象,民俗学正在遭遇着阐释危机。转向日常生活的实践民俗学,体现了民俗学者的学术自救与学科自觉。实践民俗学要求研究者通过民俗对民众的生活实践及意义世界进行观照,研究者可以借助日常叙事实现研究对象从事象到事件再到生活实践的双重还原。将叙事学作为研究策略引入民俗学,既是传统民俗学叙事研究的接续,又是当代民俗学关注生活实践的路径。借助叙事学相关理论反思民俗学学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以及民俗学实践主体的建构过程,有助于推进实践民俗学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通过近百部历史教科书作文本分析,可从战争爆发原因、关键人物与事件、历史影响等三个层面审视"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教科书以事实描述为主,很少对原因和影响进行讨论;之后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在确立战争叙事框架上意义甚大,此后出版的教科书大抵未能脱其窠臼。1929年以后,作为近代史起点的鸦片战争成为教科书讨论的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意义则在帝国主义侵略的叙述中隐而不见。教科书中有关叶名琛和"火烧圆明园"的表述,反映了近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复杂性,两次鸦片战争历史定位的此消彼长也显示出重审这段历史叙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刘文江 《民俗研究》2012,(2):136-142
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在人们的口头叙事实践中,其形式表现出了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种实践性叙事体裁。在口头实践中,人们不仅通过内容的事实判断来相信叙事中的事件,也通过形式的认知来相信它们。传说的中心是一种传统性的确定性话语,而都市传说与谣言则正相反,其中心是非传统的材料。各种实践形式或亚体裁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它们相互构成了一种否定性的、不稳定的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15.
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杨利慧 《民俗研究》2004,25(1):30-46
民间叙事(Folk Narrative),是指在不同集团的人们当中流传的、对一个或一个以上事件的叙述,与一般叙事不同的是,它们主要是通过口头来进行交流(所以有时又被称为“口头叙事”,Oral Narrative),而且往往以众多异文形式存在。民间叙事范围广泛,包含着许多种叙事文类(Genres),其中既包括比较传统的文类,像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狭义)、笑话、史诗、叙事歌谣等等,另外也包括现代日益受到学者们关注的个人叙事(personalnarrative)、都市传说(urbanlegend)、奇闻逸事(anecdote)等。民间叙事不仅一直是民俗学、民间文艺学领域里最受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而且还常常引起诸多文艺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的浓厚探索兴趣。  相似文献   

16.
姜丹 《神州》2013,(23):230-230
《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最具代表性的深度调查类节目,以“探寻事实真相”为节目口号和定位,通过对于新闻事件的深入调查与深度报道,系统呈现最接近真相的事件事实,在百姓和高端媒体评论界都有着优秀的El碑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是女性作家文本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思想,而女性叙事方式是女性意识形态在文本中的具体呈现。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中国二十世纪现代女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这两部创作于不同年代,有着不同民族文化和审美背景的作品,却有着相似的女性叙事方式,折射出女性作家相通的女性主义思想。文章试从两部作品文本的女性叙事方式入手,探讨女性作家不同于经典叙事文本的女性叙事特点,发掘其文本在女性主义思想方面的共通之处,以利于女性文本意识形态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韩艳 《神州》2011,(6):58-59
本书以2008年至2010年间发生的重点新闻事件入手,通过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背景的还原和条分缕析,理性梳理从专业媒体到民间声音对新闻事件的不同解读,展现中国和世界在相互理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策划中不能全盘否认记者在传媒合理设计策划并促成新闻事实的主动性,区分合理策划与“生造新闻”的根本区别应该更多地从是否有小集体、个人功利目的,经济因素参与设计策划的程度,所设计策划的新闻事实是否合情合理地发生、或制止了不应该发生的新闻事实,报道是否准确客观.  相似文献   

20.
王丙强 《神州》2012,(21):202
新闻报道通过大量客观事实和深层涵义的挖掘,将对民众服务性、引导性和报道的可读性融为一体,把握好新闻报道的点和度,利用多种报道艺术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全方位和立体报道,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导向性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新闻传播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