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绂既是修志的实干家,又是方志学理论家,其思想有其独到的精辟之处,提出了"方志乃是史类"、"以诸史为宗"、"籍征考"与"资援据"等观点,对我国传统方志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在中国方志学发展史上,李绂有其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广西巡抚李绂莅桂履新,下车伊始,着手办的一件事就是呼朋唤友,遍访藏书,广集资料,纂修《广西通志》。越明年八月二十五日,“稿方脱,(李绂)旋奉总督直隶之命,乃以校刊嘱按察史甘君(汝来)。君以名进士起家,乐观厥成”。翌年,甘汝来迁任广西巡抚后“为之益力”,秋天便告“书成矣”。  相似文献   

3.
李绂藻轶事     
童年苦读清代翰林学士、沙湖的李绂藻,在当时的两阳州称得上是一个人物,直到如今,沙湖人犹津津乐道。李绂藻,同治六年(1867年)中举,十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后升任礼部左侍郎,又兼署工部和刑部在传郎。最后调任仓场侍郎,病逝于任所。李做了三十余年的京官,可谓名震京都,无人不晓。但李绂藻之得以名传后世,并不一定在于他后来的官位,更重要的还是他早年勤学苦读的事迹。据传李绂藻出身于贫寒之家,童年时,父母无力继续供其念书,只好让他天天在东荆河扳罾以帮补家用。但李绂藻不甘抛弃学业,乃一边扳罾,一边手…  相似文献   

4.
谢冬荣 《文献》2007,(2):180-182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藏一部<穆堂诗文钞>,十一卷,四册,书名页题"道光辛巳年镌"、"穆堂诗文钞"、"临川李氏容轩藏板",卷一卷端著者题"临川李绂巨来著".  相似文献   

5.
李绂既是修志的实干家,又是方志学理论家,其思想有其独到精辟之处。他提出了"方志乃是史类"、"以诸史为宗"、"籍征考"与"资援据"、"修志之才与修志之志"等观点,对我国传统方志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有清一代,学术随世运而变迁。清初程朱、陆王之辨,乾嘉汉、宋学之争,道咸今文经学之变奏,不惟体现出各自的学术特征,亦反映出学术与政治的内在张力。自章太炎、梁启超、钱穆诸先生开启先路,经过近一个世纪前哲时贤的辛勤耕耘,清代学术史的研治已硕果累累。然门径虽辟,其间仍有一些议题尚待深入阐释。例如,有关清代陆王学的研究,就是一个亟需充实的薄弱环节。杨朝亮博士所著《李绂与〈陆子学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一书,以清初学术为主要视角,通过对活跃在康、雍、乾三朝政治与学术舞台上的陆王心学家李绂及其所著《陆子学…  相似文献   

7.
正在被国学大师季羡林概括为"最野蛮、最残暴、最愚昧、最荒谬"的"文革"期间,在上海远郊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内,发生了一件"最人道"的事,红卫兵造反派竟然特派一位工人出身的研究员周生墨,以帮助批斗为名进驻复旦大学"牛棚",目的是保护住在该"牛棚"的卢鹤绂(fú)。为了防止卢鹤绂被"武斗"或  相似文献   

8.
黄绂,字用章,其曾祖太常寺孵黄思豫自封丘徙平越卫指挥,遂世居平越卫。黄绂生于永乐二十年,他幼年时代因家道中落随舅舅、麻城博学张宗琦读书。平越卫于宣德八年(1433)创立卫学,建孔庙,黄绂年纪稍大后回籍  相似文献   

9.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生,又号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生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死在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年),年五十五岁。是我国绘画史中,元末明初时期一位重要画家。今年是他逝世五百四十五周年忌辰。王绂学识丰富,诗词、文章都写得很好,有"友石生集"传世。他还精通书  相似文献   

10.
吴秀华 《文献》2003,(4):200-205
桐城派学者吴汝纶(1840-1903)光绪十五年(1889)接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时直隶士子纷纷来学,很快确立了以莲池书院为基地的桐城派在畿辅地区的"学府地位"①,不久出现了一批深受桐城派学风影响的直隶学者.直隶盐山人贾恩绂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帆 《清史研究》2006,(4):44-50
在清代中叶的学者中,李绂是维护陆、王最力者,他以各种方式表明对陆王心学的尊崇,对发扬陆、王学术做出了较大贡献。一方面,他反对寻章摘句为学,推崇陆、王躬行实践之学;另一方面,他力图建立陆、王学统,以与程、朱相抗衡、争正统。此外,对于陆王心学中的一些学术问题,他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他被誉为当时的"陆、王学者第一重镇"。  相似文献   

12.
天秀  澗瑩 《文物》1963,(10)
李(魚單),字宗揚,号复堂。他的生年,各书未見記载,实为研究者之憾事。南京博物院藏有他一幅水墨牡丹,自题詩云:"李生七十白发翁,不拈粉白間脂紅,洛阳一片春消息,尽在濃烟淡墨中。空钩却是連香白,魏紫姚紅浅淡中,多少兰花空谷里,墨濃如漆是深紅。乾隆十八年四月复堂懊道人李(魚單)。"有人以該詩首句之"七十白发翁"为根据,认为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李(魚單)为七十岁,以此上推,他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四三○《李方子传》载:"李方子,字公晦,昭武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90页)卷四五五《马伸传附何兑传》云:"何兑者,昭武人,受学于伸。"(第13368页)按:以上两处"昭武",皆当为"邵武"。宋承唐制,置昭武军于利州,景祐四年(1037),改称宁武军,治今四川省广元市。太平兴国五年(980),以建州邵武县升建邵武军,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四县,治今福建省邵武市。李方子与何兑皆系今福建人,而非今四川人。  相似文献   

14.
正江苏扬州市博物馆珍藏一件(套)盐商李桓芳的光绪十一年(1885年)"执照"和民国十八年(1929年)"查验盐票凭证"。盐商李桓芳的"执照"和"查验盐票凭证"见证了古老僵化的"专商引岸制度"在战乱频繁、政府盘剥、私盐泛滥的重重打击以及时势变革的要求下,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盐商李桓芳的"执照"和"查验盐票凭证"清晰地透视出清末至民国初年这一历史变化的轨迹。现将"执照"和"查验盐票凭证"分别考略如下:  相似文献   

15.
订正     
<正>《清史研究》2014年第1期李花子著《黑石沟土石堆考》一文(第47页,第15行)所述"在图们江断流处设标的总长度为60多里"有误,正确表述为"在图们江无水地段设标的总长度为90多里。"特此更正。2014年5月10日  相似文献   

16.
<正>李鱓(1686-1760)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世人谓"字要板桥,画要复堂",可见他的画在八怪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而李鱓的故居、别墅与墓地究竟在何处?却真伪难辨。现在能看到的"李鱓故居",只有一方嵌在原兴化昭阳中学西北角教工宿舍围墙中的"李鱓故居遗址旧址"石碑,这是1983年10月纪念郑板桥诞辰290周年之前,县文化部门请江苏省委原  相似文献   

17.
《文献》2014,(3)
<正>北宋朱长文(1041-1098)编撰的《墨池编》,是继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之后的一部书论丛辑。目前普遍认为《墨池编》共有两个版本系统~①:一为明刊本系统。包括明隆庆年间薛晨刊二十卷续编三卷本(简称"薛本")和明万历年间李时成刊六卷本(简称"李本"),"李本"系据"薛本"重刻,"李本"在"薛本"基础上将二十卷合并为六卷,这为后来的《四库全书》所沿袭,《四库全书》本也属于这一系统(以下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称为"渊本",  相似文献   

18.
人物春秋毛泽东的挚友龙伯坚和其父龙绂瑞 湖南/陈浩望(第1期)学者·诤友·资政 ——记武汉大学李崇淮教授 武汉/刘 力(第1期)亦师亦友不了情 ——遥祝曾卓 台北/唐翼明(第l期)影留天地名存春秋 ——怀念摄影家陈七. 武汉/周翼南(第1期)壮志老来酬 ——记耄耋之年坚持办学的彭咏淇 江海清(第l期)陈铭枢与武汉 施裕文(第2期)张恨水与武汉的一世情缘 武汉/宋海东(第2期)将军探母记 邱昌运刘木松(第2期)权倾一时留褒贬棺盖百年待定评 ——解读李鸿章 安徽/戴健(第2期)辛亥革命党人吴禄贞被刺始末 施裕文(第3期)袁世凯的参谋次长陈官的悲壮人生 …  相似文献   

19.
王茂福 《文献》2002,(3):82-86
《全唐诗》(卷665)罗隐集中收有《感弄猴人赐朱绂》一诗:"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①"这首诗素来被视为罗隐讽刺诗的代表作之一,颇受论者推许.但是根据相关材料来看,它并非罗隐所作.兹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李倕(711—736)是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566—635)的第五代孙女,因病卒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葬于长安东南郊乐游原,年仅25岁。一千二百多年以后,在配合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的基本建设考古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2001年11月中旬至2002年1月发现了李倕墓葬,并且对其进行了发掘。李倕墓葬中发现的砖质朱书墓志对她的身世进行了记述。尽管李倕并无封爵,但其"承富贵之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