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张謇办教育的文章一般均认为1902年张謇创建通海垦牧公司农学堂,且以此作为张謇兴南通农业职业教育之始。《江苏省志&;#183;教育志》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次年,张謇在通海垦牧公司附设农学堂,为农垦培养人才”。《大生系统企业史》记述:“光绪二十七年五月,通海垦牧公司正式成立。公司附设之农学堂也同时宣告成立。  相似文献   

2.
李健 《史学月刊》2005,(8):124-125
近日,笔在友人收藏品中发现了一封我国近代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一封亲笔信,信中谈到他对中国新学运动上颇有影响的《学衡》杂志等问题的看法。众所周知,张謇在政治、实业、教育等方面立论颇多、可谓自成体系,但他对新化运动“评头论足”、对白话“说三道四”还少有所闻,因此颇感新鲜好奇。后翻阅杨立强、沈谓滨等于1987编撰的《张謇稿存》,发现并未收录此信,估计这是张謇的一封佚札。现将全信内容抄录如下,以飧读:  相似文献   

3.
张謇佚文     
都樾 《民国档案》2005,(1):3-12
随着近年来对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研究的深入,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校订、出版工作也不断得以开拓,在原有《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年版)、《张謇日记》的基础上,先后出版了《张謇存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杜1994年版)及《张謇著作及其事业档案资料篇目索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2版)等,但关于张謇的文稿和言词记录仍有大量散佚在以上汇编之外,笔者对此稍有留心,现将所见佚文点校整理,希有裨于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张謇“半生文章、半生事业”中,地方自治是伴随“半生事业”的主线。其政治主张几经变化,但对地方自治的执着却从未改变,志在“以一隅与海内文明国村落相见,此或不辱我中国”。[1]V2:589张謇是南通地方自治的总设计师。他凭借个人声望与影响,以地方自治之名,在家乡进行早期现代化的综合试验。1915年,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认为地方自治耗资寡效,遂有停办之意。对此,农商总长张謇便组织编写《南通地方自治之成绩》(出版时改称《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以南通为范例进行全面总结,以证明地方自治的可行性、合理性,从而示范全国。该书由实业、教育、慈善和自治等章节构成,对每个子项的历史缘起、运作系统、预算等细节,都作了详尽说明,第一次全面记录了自1895年筹办大生纱厂以来南通地方自治的历程,充分反映了张謇地方自治理念,无疑对地方自治在南通的继续深化,具有重要的昭示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历史学家的汤寿潜及其《三通考辑要》竺柏松汤寿潜(1856—1917)逝世后近十年,他的知交张謇在《汤寿潜先生家传》中说,“君之所以立名于当时、可式于后人,固自有本;其见于事为者末也,又不尽其所蓄”。所说汤寿潜之“本”与“所蓄”为何?张謇在文中未作...  相似文献   

6.
<正>张謇作为杰出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一生致力于实业、教育和慈善事业,开辟出多条他人未走之路。张謇兴实业有起落,然办教育、行慈善影响巨大。他将慈善事业看作是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理想之重要补充,“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时,惟赖慈善”。[1]张謇用其毕生精力倾心慈善事业,是慈善事业的忠实践行者。中国历史上行善之事、之人、之论,可追溯者众多,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兼具慈善理念、慈善留存、慈善影响于一身者,张謇当属第一人。本文重点就张謇慈善护佑事业、慈善救助事业、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作实践与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2002年,在南通市档案馆内发现了200余件从未刊布、此前也未被人知晓的张謇的稿。这批稿现存于国家重点保护档案的《中国档案献遗产名录》的“张謇与大生企业档案”中。我因参与整理,所以抄录了有关的函,在本中公布。大多数稿为张謇给军政商教各界人士及下属的信电函,少量为呈。  相似文献   

8.
夏冬波 《江淮文史》2007,(1):116-125
张謇,近代著名实业家,他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在近代中国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曾说过:“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我们不要忘记四个人……轻纺工业不要忘记张謇。”吴长庆则是出身行伍的淮军将领,平定朝鲜“壬午兵变”的功臣。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却有着深切的宾主之谊——张謇曾入吴长庆幕下长达10年,宾主相知相携,情义笃深。  相似文献   

9.
张謇写对联     
甲午恩科状元公张謇是我国清末民初杰出的实业家、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读书人。他结合科举、游幕、生活、事业等具体实际,撰写了大量内容丰富、文采斐然的诗文、词赋和对联。张謇一生中撰写了很多对联,仅收录在《张謇全集》第五卷中的就有474副之多,大体可分为五类。  相似文献   

10.
谭煌 《文史天地》2022,(11):38-42
<正>卢作孚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长江航运的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他在重庆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对川江航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说,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纺织工业的张謇。”(《青年一代》1982年第一期《状元改行》)  相似文献   

11.
张謇在1913年出任农商总长以后,曾积极参与筹建中法劝业银行。但是,有关此事的中文文献至今尚甚少重大发现,《张謇未刊函电》中也只有寥寥数语:“近法人有与中国合资建劝业地产银行之议,订限六个月成立。缔合之法,为不动产抵押长期借款。”另据当年曾任北洋政府驻外财政官员的老人回忆:“法国资本家原来就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等处设有房地产贷款公司,凡持有房契、地契者皆可向该公司抵押借款,过期不赎即由公司将抵押品变卖补偿。中法劝业银行于1914年10月9日经农商部批准成立,这时张謇尚在农商总长任内。”  相似文献   

12.
张謇与民初的《商会法》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謇与民初的《商会法》之争朱英笔者曾在1996年第4期的《近代史研究》杂志上发表一篇短文,考证张謇辞去农商总长的时间系1915年4月,而并非如同许多论著所称之该年9月或是11月。之所以需要考订清楚张謇何时辞去农商总长职务,不仅是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张謇...  相似文献   

13.
刘迪 《东南文化》2016,(6):102-106
面对19世纪末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剧遽社会变迁,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南通博物苑作为张謇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张謇在南通博物苑创办过程中实现了资本的文化化和文化的资本化双重过程:一方面,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另一方面,又将文化资本转化为其象征资本的一部分,使其获得更大社会权力,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对地方社会进行塑造。张謇对于作为文化资本的南通博物苑的支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藏品内容及知识系统的构建、博物馆教育作用的树立及对参观者的规范。张謇对文化资本的支配表面上是其个人意志的体现,由其政治理念所驱动;而深究,终不免受时代和机构属性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界长期流行一种说法,袁世凯《戊戌纪略》首次刊行于光绪宣统之交袁世凯被罢回籍前后。事实上,《戊戌纪略》大约于1925年由张謇所创办和经营的南通翰墨林印书局以《项城自撰戊戌纪略》为书名首次铅印出版。1926年2月上海《申报》再次刊布《戊戌纪略》。张謇是清末君主立宪派的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后被迫接受共和政体。晚年的张謇对于民国建立以来党派纷争、军阀混战的动荡局面颇为失望,对于国民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忧心忡忡。他为中国未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深感惋惜,认为以君臣父子秩序为核心的孔孟思想才是救时之方。《戊戌纪略》宣扬的忠君孝亲思想适应张謇等人精神需求,当为张謇刊印该书的动因。  相似文献   

15.
张謇不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文学家。据《张謇日记》和《啬翁自订年谱》,他曾与当时几十位文学家有过交往,兹选择其中与张謇关系最密切的范当世、朱铭盘、张裕钊、沈曾植、陈三立、郑孝胥、翁同龢7人,谈谈他们  相似文献   

16.
张謇与江苏谘议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在清末即为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声望甚隆。他参与创立预备立宪公会,集中了江浙一带乃至全国有志于改革的绅商及知识界的一批代表人物。张氏积极参与了江苏谘议局的筹备工作,谘议局成立后,被选为议长。张謇领导江苏谘议局为建设立宪政治的地方基础做了许多工作,并与思想顽旧的两江总督张人骏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张謇以江苏谘议局为依托,还展开了联合各省谘议局进行国会请愿以及要求改革财政等活动。张謇始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办实业、办教育是如此,参加立宪运动、领导江苏谘议局也是如此。张謇也是一位稳健的改革家,他抱定和平改革的宗旨,秉持“尽其在我”,“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的方针,不激不随,努力做去。  相似文献   

17.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博物馆。人们从该苑的选址、性质和展示方式等,都可以感受到张謇设立博物苑是为了教育。张謇设苑为教育的思想具有开拓性、科学性和包容性,是张謇教育救国思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早在50年代初,毛主席在谈到中国近代工业时曾经说过:“讲民族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很难有一个人既是实业家,又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的思想是那样博大深邃,性格是那样坚韧不拔。直至今天已过去七十多年了,我们还能感到他的存在。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事业,更具现实意义的是他为我们留下了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70年来,国内外关于对中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研究中,对张謇研究之风颇盛。其中尤以日本经济界为甚,他们连张謇的“大生纱厂”的历年帐本都在收集研究。日本著名学…  相似文献   

19.
<正>市场活力来自企业,企业活力来自企业家,来自企业家精神。在新时代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时代的必需,其力量十分重要、不可或缺。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指出:“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1]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高度评价张謇等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同年11月12日,他在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时强调,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他说“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20.
王斌 《文史天地》2024,(1):26-30
<正>张謇(1853—1926)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他头顶有诸多光环:清末状元、立宪派领袖、民国“产婆”和民初政府重要成员等。同时,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他兴办一系列实业和事业,创造了十多个耀眼全国的第一,把家乡南通打造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如果把张謇富有传奇的一生“复盘”,不难发现,其身后有这样一群人,在张謇人生的起点、节点和拐点处,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