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伪满洲国时期东北地区修建了大批建筑,这些建筑的设计、选材、风格等都与以往的建筑有所不同。通过《满洲建筑杂志》的诸多文章可以看出,伪满洲国初期的建筑在建筑样式、建筑工艺、建筑结构和建筑功能等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2.
王飞峰 《北方文物》2020,(1):59-70,78
高句丽大型建筑址主要见于桓仁、集安和平壤地区,大型建筑依其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宫殿建筑、官署建筑、祭祀建筑和佛寺建筑四类。根据其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等可以将高句丽大型建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的发掘及大型建筑址的确认为我们提供了高句丽大型建筑可能存在的一种规制,即大型建筑位于经过修整的四个(或几个)台地之上,这也正是青石岭山城二号建筑址及青石岭山城大型建筑址发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建筑保护理念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建筑是古代人们为居住生存或其他意图所建造的构筑物。原始社会,建筑主要用于居住。阶级社会诞生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意识形态的变化,建筑的用途日益增多和广泛。几千年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建筑的分类越来越复杂,功用越来越多。柴泽俊先生根据功用将古建筑归纳为13类(《柴泽俊古建筑集》),即宫廷府第、防御建筑、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陵墓建筑、园囿建筑、祭祀性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民居建筑、娱建筑、宗教建筑、社交建筑、商业建筑、生产性建筑等。每种又可细分为若干类。分类虽繁杂,但木构建筑一直是中国古建筑发展中的主流,亦即是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最大不同所在。  相似文献   

4.
拉卜楞寺自1709年创建以来,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和修建,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布局形态,其所属108座寺院遍布甘肃、青海等六省区。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有学院、佛殿、佛塔、活佛囊欠、普通僧舍、藏经楼、转经廊等。建筑艺术和风格独具特色,有藏式建筑、汉式建筑、汉藏结合式建筑等。建筑制度和工艺技术是本区藏传佛教建筑的集大成者,从墙体砌筑、梁架布局、空间处理、屋面防水、油饰彩绘等诸多方面体现了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也体现了拉卜楞寺各建筑严格的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5.
汉代建筑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虽然地面建筑实物毁灭殆尽,但通过幸存的汉代崖墓、石阙、石室等少数地面建筑石造遗例,以及大量遗存的汉代建筑明器、画像砖、画像石等建筑图像,犹如看到汉代建筑实物。住宅是建筑体系中最基本的建筑类型,是一切建筑的原型,对研究汉代建筑艺术具有较为全面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王富俊 《神州》2013,(27):200
建筑是跨越了技术和艺术的一门实用艺术,建筑艺术利用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和审美观念,使建筑艺术有机的将建筑形象的审美性和观念、应用、文化结合起来,真正的体现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形式美,以及民族性和时代感。  相似文献   

7.
齐洋 《丝绸之路》2012,(4):36-37
谈家大院是甘肃省康县现存较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四合院民居建筑,也是甘肃省保存较少的穿斗式结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集建筑、雕刻、文化于一体,内涵较为丰富的建筑,也是康县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该建筑深受四川民居建筑的影响,对研究陇南地区与四川建筑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以兰州为例调查,探讨伊斯兰教建筑体系,建筑装饰风格及特点,清真寺建筑装饰构件在建筑体系中的应用.并研究兰州市伊斯兰教建筑的概况、清真寺名录、现状、开发及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钊 《中原文物》2023,(6):82-92
目前所见西汉时期高等级墓葬中有多种类型的柱洞遗迹,可以分为入葬前临时建筑遗迹、入葬时临时建筑遗迹、墓葬设施构件遗迹、修建墓道工程遗迹、陵园中寝庙类建筑构件遗迹等几类。其中,入葬时临时建筑遗迹又可以分为覆盖整个墓葬的临时建筑和仅覆盖墓道区域的临时建筑。根据分析,覆盖墓道区域的临时建筑与横穴形制墓外墓道的石砌涵洞式建筑具有一致性。结合墓主身份看,这类墓道内建筑的使用存在规律性。由此推断,这类建筑的使用应该被视为西汉时期高等级群体丧葬实践的一种等级表现。  相似文献   

10.
宁娟 《福建文博》2022,(4):64-69
泰宁县现存的明代建筑群,总面积数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筑结构、装修装饰、文化特色等在福建民居中独树一帜。长期以来,这些建筑形态被人们误认为徽派建筑体系。本文试图从历史文献、营造特点、构建技艺、建筑细节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这些建筑为“杉阳建筑”,从而揭示泰宁明代建筑群真实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汉代建筑的图像资料主要来自汉代绘画、雕塑和建筑模型等。汉画像石(砖)、汉代壁画以二维的表现形式,展现汉代建筑的平面空间,陶器建筑模型以三维立体的表现形式,展示建筑的立体空间,二者形象地再现了汉代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建筑群组布局及室内布置等,结合文献记载,可以为复原展示汉代辉煌的建筑文化,提供更为可信的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考察河北省现存辽代古塔,对辽代古塔的建筑文化起源、建筑特点、建筑艺术形式与类型以及建筑用材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我国北方辽代古塔建筑艺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梁源 《福建文博》2020,(1):57-68
本文在对泉州地区现存石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纪年明确、保存完整、后期扰动少、建筑形制典型的21处北宋至清代石构建筑作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形制特征的提炼、排比、梳理,旨在找出该地区石构建筑的形制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张瑜 《文物世界》2013,(5):62-63
中国建筑在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以复杂精微的木结构建筑而独具艺术魅力。而山西又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美誉。纵观历代建筑,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是靠装饰的体现,而那些依附于传统建筑之上的木雕,则始于对部分构件的装饰加工,使之符合建筑审美的需要。建筑木雕灵气、凝练、恢宏、大气的装饰效果,对建筑装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千变万化的纹饰、层次分明的凹凸质感、丰富多样的寓意题材,不仅反映了本地区的风土民风,同时承载了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思想的文化精神及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5.
宋立刚 《风景名胜》2021,(6):0174-0174,0176
绿色建筑是节能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未来建筑行业和建设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推广绿色建筑是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文章从绿色建筑在建设工程领域的经济性分析入手,对绿色建筑特征、评价、全寿命周期费用进行分析,以此加强大众对绿色建筑的科学认识,进而推动绿色建筑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步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开始了近现代化的进程。处于现代转型初始期的近代中国建筑,“在外来影响下摆脱传统营造方式,并在建筑生产的各个方面走向现代化”,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错、新旧并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是近代中西文化理念和建筑文化相互作用、交叉、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粱世磊  周慧赢 《神州》2013,(8):218-218
本文主要对唐代渤海国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筑构件以及各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对渤海国建筑美学文化符号展开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探寻了渤海国建筑文化符号之后的内在价值,体现了建筑文化对于现代建筑民族化生态发展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骆鸿雁 《风景名胜》2021,(6):0117-0117,01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建筑具有用途特殊、生命周期长等特点,城市建筑的设计理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文章结合城市建筑的实际情况,阐述生态设计理念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将人文、环境、行业与建筑有效结合,降低生态负效应,合理优化建筑资源和配置,探索新的生态绿色体系,促进城市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运用建筑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元代北方官式建筑、江浙地区元代建筑和明永乐至正统年间北京官式建筑在斗栱形制上的异同变化,进而厘清元明之际,中国官式建筑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建筑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是从近代形态博物馆出现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正如任何一种新建筑类型诞生之初,总摆脱不了产生这种新建筑的原型的影响,初创时期的博物馆建筑受神庙、宫殿、府邸、城堡等古典建筑的影响很大。与近代形态博物馆相伴而来的一批博物馆建筑,大多带有浓重的古典主义风格。封闭式的古典风格的博物馆建筑,还一度被奉为博物馆建筑的最佳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以注重实用性为特征的现代建筑思潮的兴起,和博物馆界对博物馆自身功能定位的逐渐明晰化,强调以满足博物馆功能要求而不是纯粹追求建筑形式语言的博物馆建筑类型观,得以初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