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倭关键词     
倭寇 中国和朝鲜对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侵扰抢劫的日本海盗集团的称呼。最早使用"倭寇"这一名词是在朝鲜《高丽史》中。倭是古代对日本的称谓,日本海盗由日本武士、浪人以及商人组成,有时得到日本国内封建主支持。因为倭寇又可以是指倭人的一种侵略行为,凡是对外侵略的日本人通常都称为倭寇,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的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它既是倒幕的领导者,明治维新后近代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因近代化的推行而逐步衰落。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一从反抗者到落伍者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武士,尤其是下级武士有着很大的关系。武士既是维新的思想领袖和政治领导人,又是讨幕战争中冲锋陷阵的前驱、先锋队。武士属于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在江户时代末期,其人数约40万,连同家属共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30年代,日本"蒙古浪人"笹目恒雄曾在内蒙古东西部以及中国西北地区活动。从呼伦贝尔等地前后将30余名蒙古青少年带到日本留学;与德王等蒙古上层人士交往密切;并潜往西北青海"旅行"。笹目在其回忆录中称这些都是作为"蒙古浪人"的个人行为,与当时的日本军部、政府无关。但作者最近在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等机构,发现了笹目上述行为与日本军部、外务省密切相关的重要史料,考证出其在回忆录中的隐瞒、曲笔;证实了其特务间谍身份。  相似文献   

4.
日本自幕府末期开港后,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对外政策亦处于左右摇摆中;欧美列强以防止攘夷派武士浪人袭击横滨居留地外国人为借口,于1863年开始向横滨派驻警戒军队。驻军以英法军队为主,直至1875年撤军,驻屯横滨达12年之久。英法两国的驻军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横滨居留地亦成了列强的国中之国。明治新政府通过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加之国际形势变化等因素,终于促使英法做出撤军决定。  相似文献   

5.
1703年,日本江户发生了赤穗藩浪人刺杀幕府高官以为主君报仇的事件。围绕如何处置46名浪人,幕府、儒者、民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幕府欲"以法治国",最终严惩了复仇者;儒者间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礼法之争,对浪人复仇行为是否有罪呈对立态势;三百年来常演不衰的《忠臣藏》更成为日本民间崇尚忠义的情感象征。观念冲突背后反映出了日本近世幕藩体制下,集权与分权、家制度与国家权力、儒家伦理与法律的矛盾。幕府最终决定运用公权力以法之名严惩浪人的逻辑暗示出日本社会演变的可能趋势,其中蕴含的机理凸显近代转型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1945年9月以后,中国海军分赴沿海地区和岛屿,收复失地,接收日伪海军投降。1947年7月至10月,中国海军又在上海和青岛分4次接收了日本赔偿舰船34艘。这是中国海疆洗雪百年耻辱的标志,也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在海防斗争中首次取得胜利的重要象征。然而,这些胜利是来之不易的。一、日本侵略者犯我海疆由来已久14世纪中叶,日本正处于南、北相争时代,封建主之间连年征战,互相兼并。战败的武士、浪人、奸商勾结在一起,窜至中国沿海地区和岛屿,杀人放火,掠夺财物,成为让中国人深恶痛绝的倭寇。后来,在朱纨、谭纶、胡宗…  相似文献   

7.
日本封建武士一向以忠诚著称,但武士的忠诚只是主从之间的私忠,而不是中国儒家提倡的君臣之间所应建立的公忠,其效忠的对象是自己的主君,而不是天皇。但到了近世以后,武士忠诚的对象开始从对主君个人转向主君所代表的集团,尤其是随着儒家"大义名分"论的宣传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武士的忠诚观念由多元化转变为一元化,即武士从分别效忠各自的主君向效忠天皇一人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吉田松阴的尊皇武士道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忠诚一元化理论的完成,为近代日本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日本封建武士一向以忠诚著称,但武士的忠诚只是主从之间的私忠,而不是中国儒家提倡的君臣之间所应建立的公忠,其效忠的对象是自己的主君,而不是天皇。但到了近世以后,武士忠诚的对象开始从对主君个人转向主君所代表的集团,尤其是随着儒家"大义名分"论的宣传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武士的忠诚观念由多元化转变为一元化,即武士从分别效忠各自的主君向效忠天皇一人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吉田松阴的尊皇武士道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忠诚一元化理论的完成,为近代日本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日本武士从登上政治舞台到完全掌握政权的过程中拥有了自己的信仰。武士的信仰不是为了拯救灵魂在死后得到一个安宁的去处,而是为了在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获得利益。武士的信仰不是单纯的本土信仰,而是吸收了异文化的营养,并使之融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武士信仰具有现世主义和兼容并包的特征。武士信仰的特征反映了武士与传统的贵族统治者的区别,也代表了日本人信仰的普遍特点。这些特点同样体现在当今日本人的信仰中。  相似文献   

10.
张晴 《黑龙江史志》2014,(14):38-40
19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侵入,旧有的幕府统治面临着深重的危机。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中下级武士中的有识之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推翻了腐朽不堪的幕府统治,建立起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新生的明治政权在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通过学习欧美异质文明,从而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民族文化进行建构。明治维新时期的民族文化建构促进了日本民众思想的解放,为明治政府顺利地推行各项维新政策奠定了文化基石。  相似文献   

11.
1935年6月,何应钦和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何梅协定",将整个华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控制权奉送给日本。从此,在平津,日寇的坦克纵横街巷,军用飞机随意低空飞行,荷枪实弹和日军,在大街上横冲直闯,日本浪人到处为非作歹,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北平的爱国教授和学生不断地遭到各种威胁和迫害。  相似文献   

12.
正川岛芳子,晚清和硕肃亲王善耆第十四女,原名显玗,汉名金碧辉。清朝覆灭后,善耆图谋借力日本"光复"清朝,遂将亲生女儿显玗送给日本浪人川岛浪速做养女。自此,爱新觉罗·显玗易名川岛芳子,并随养父川岛浪速赴日本十数年,成年后重返中国并自甘成为日本女谍,走上了一条叛国求荣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13.
《周易》与明代沿海卫所城堡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日本国那些带着杀人、劫财、强盗习性的武士、浪人、流氓、奸商频频流却我滨海郡县。其焚烧庐舍,掳掠女子财帛。延袤千里,咸遭荼毒,许多地方甚至“积骸如陵、流血成川,城野萧条,过者陨涕。”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开始在沿海建立了一批卫所城堡,抗御倭寇侵犯。  相似文献   

14.
“蓉案”又称成都事件,同臧本事件、察东事件、张北事件、河北事件、北海事件等一样,是“九一八”以后日本特务、浪人到中国各地制造或挑起事端、用来作为侵略中国口实的一系列事件之一。日本外务省派人到成都筹备领事馆,成都群众游行示威,表示抗议,蒋介石的特务乘机打死日本人2名、打伤日本人2名,企图嫁祸地方,逼走刘湘。这一事件比那些单纯系日本特务浪人制造的事件更复杂、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5.
于坤 《黑龙江史志》2008,(16):121-122
日本人崇尚自杀,信奉"武士道"精神,崇尚毁灭之美和寂灭之美,注重"切腹"自杀的痛苦仪式。中国的"仁"是检验一切人际关系的试金石,注重人道,追求道德教育。一郎受到日本人的负恩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伦理的双重影响,最终在对朱家的"孝"和对天皇的"忠"的不可协调的矛盾中选择自杀。中国的"仁"影响了一郎的日本性格,使他无意识地放弃了"切腹"这种日本武士最高尚的自杀方式。  相似文献   

16.
正1883年8月8日,一名男婴降生在日本冈山县的一个武士家庭,他就是后来被视为魔鬼的日本情报员—土肥原贤二。当土肥原贤二降生的那一刻,也许他的父亲、日军陆军少佐土肥原良永都没有意识到这个次子会最终走上冰冷的绞刑架……他是武士后裔,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他被中国人称为"土匪原",是皇姑屯事件、  相似文献   

17.
正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蔡廷锴及其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演绎了光荣的铁血抗战精神,并与后来增援的张治中第五军一道,先,后打退了日军4次较大规模的进攻,迫使日军连换5任派遣上海司令官,大涨了中国军人和中国人民的志气。1932年1月,日本驻上海武官田中隆吉伙同川岛芳子和一批日本浪人,为配合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以转移国际视线,煽动日本侨民,蓄意挑起事端。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不宣而战,向闸北  相似文献   

18.
武士道精神的隐忍胜过其精湛的剑道,而佛教教义中面对死亡的淡然与淡定,使日本武士获得了视死如归、淡定自如的禅神意旨。这或许是武士所需要的巨大精神支撑,也是从佛教生死轮回中演绎出来的人生悟境,构成了大和魂之精神。我一直对与世无争且恭敬忍让的佛教成为日本的一大宗教很纳闷:在我看来,这东方岛国的民族精魂具有武士道的"基因",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有武之气、刀之魂,一个习于刀口舔血的民族与信奉不杀生戒律的佛教怎样融合?带着种种的谜团,我来到日本九州岛上的熊本。  相似文献   

19.
“死的觉悟”是日本古典武士的道德原则,是武士道形成的第一阶段。武士对于死的独特认识不仅影响了后期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内涵,而且至今还影响着日本作为加害者对于发动侵略战争的反省意识——有“耻”的感受、无“罪”的觉悟。本文试就日本武士剖腹(切腹)自杀的动机、武士道“死的觉悟”与日本宗教和文化的影响、武士道生命观与罪恶认识展开解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近代日本华族不同于西欧封建时代的贵族,西欧封建时代的贵族对皇权具有相对独立性;也不同于日本封建时代的贵族武士,贵族武士垄断了政府和军队中的全部职位,并且依据门第的高低出任不同级别的职务。明治维新废除了门第世袭主义的封建等级制度,公卿、诸侯等封建势力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